160多年前曾經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世界形勢的戰爭,那就是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對英國社會和歐洲格局,或是對俄羅斯和土耳其的現代化程序,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想當年亞洲的版圖有兩個老大帝國,一個是大清,再一個就是奧斯曼土耳其。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吞併了巴爾幹半島、匈牙利、高加索和中東,滅了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土耳其人險些就把伊斯蘭教的旗幟插到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只是沒有成功。到了十九世紀,奧斯曼朝廷衰敗虛弱,維穩都是問題。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加上外部敵對勢力的各種縱容挑唆,不但基督教的希臘獲得獨立,連穆斯林的埃及也分家另過。
周邊列強虎視眈眈,法國割走阿爾及利亞,奧地利搶去匈牙利,俄國就更不用說了,不但吞下克里米亞早,到十九世紀中葉,更是侵入黑海周邊地區和多瑙河三角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巴爾幹地區,斯拉夫民族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
回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經過多年“打拼”,攻陷了東正教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滅國不久,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個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嫁給了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東羅馬帝國是滅亡了,但同為東正教的莫斯科大公國,卻以拜占庭帝國後人的現象自居。沙皇俄國一門心思想復興拜占庭帝國,總要把穆斯林土耳其人打回老家。
無論莫斯科公國也好,沙皇俄國也罷,必須獲得出海口才能成為世界強國。然而,費勁氣力打敗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俄國才發現,這地方一年中有半年是冰凍著無法航行的。往西走打不過,於是俄國轉頭向南,尋找不凍港。一路向南拿下亞速海,激動之餘發現這是個內海,有扇大門朝外開著叫做刻赤海峽,得拿下扼守刻赤海峽的克里米亞半島,才能出去溜達。敲打土耳其,俄國從亞速海進入黑海,又悲催地發現,這還是個內海,要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才能到地中海。俄土兩國已交手八回了,但還要接著打。
沙皇尼古拉一世1825年繼承了俄國皇位,他同時還是波蘭國王和芬蘭大公。尼古拉上任伊始,俄國就開始了同波斯的戰爭,後奪取了波斯帝國在內高加索地區的最後領土,也就是今天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這塊地方。同波斯帝國的戰爭還沒結束,趁著希臘要獨立的當口,俄國又投入到同土耳其的戰爭中,即1828-1829年的第八次俄土戰爭。俄國大獲全勝,佔領了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今羅馬尼亞)。
自拿破崙時代,俄國就獲得了歐洲憲兵的名聲,尼古拉本人也熱衷於“扮演”這個角色,對歐洲自由主義思潮極為反感。當匈牙利人拉約什•科蘇特打算在奧地利境內的匈牙利建立一個共和國的時候,沙皇1849年立即出兵就滅了這個共和國,把政權還給了奧地利。
1853年10月16日,俄羅斯向土耳其開戰,克里米亞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爆發。戰爭初始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反叛與沙俄主動出擊下節節敗退,俄羅斯俘虜土耳其指揮官奧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護衛艦和2艘輕巡洋艦被擊沉,土軍死傷3000人,後勤補給也極其困難。
作為傳統的海洋國家,英國最擔心自己的海洋霸權受到挑戰,一旦俄國艦隊從黑海進入地中海,不但會挑戰英國在地中海上的霸權,連印度都可能受到威脅。儘管從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上,英國對奧斯曼帝國並無好感,但為了抑制俄國的擴張,英國人還是很快與土耳其人達成協議。
至於法國就更加積極。在拿破崙戰爭失敗後,英、俄、奧、普組成處置法國的“四國同盟”,並且多數時候法國在歐洲事務上的話語權受制於該同盟。對法國人來說,只要促成英俄開戰,那麼“四國同盟”勢必自動瓦解。
在英法聯軍介入後,戰場轉移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經過對軍事重鎮塞瓦斯托波爾近一年的圍困之後,英法聯軍終於在1855年9月攻陷了這座軍港。
神聖同盟方面,奧匈帝國與沙俄的摩擦早已存在,只是在面對英法的排斥才結成同盟。此時土耳其向奧地利示好,又有英法在背後做靠山,最終奧匈帝國背棄盟約,向匈牙利與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邊境出兵,逼迫沙俄從兩公國撤軍。
而普魯士此時實力尚弱,面對沙俄的邀請,近鄰法國的威脅,與奧匈帝國的不作為,普魯士最終選擇讓老牌列強自相殘殺。普魯士強大的軍工能力,還大規模地向交戰國出售武器,發了筆小財。
奧匈帝國與普魯士的回應令沙俄異常憤怒,但必須面對現實,俄軍損失52.2萬餘人,軍事、經濟、領土各個領域都受到重創。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尼古拉把皇太子亞歷山大二世叫到跟前:“為俄國努力吧!朕本想把最沉重的擔子挑起來,給你留下一個幸福強大的王國,現在看來上帝做了別的安排。”
尼古拉死後,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出面與聯軍締結了和平條約,俄羅斯喪失了在黑海的全部海軍力量,而且割讓了西部的大片領土。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讓俄羅斯人看到,以農奴士兵為主的俄軍訓練水平的落後,促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下定決心,將廢除農奴制的改革進行到底。俄羅斯感受到了西方列強深深的背叛,同是基督教大家庭成員,自己永遠不會得到歐洲鄰居的認可。俄羅斯轉而向東擴張,去征服中亞和遠東地區。
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傷亡過於慘重,以至於影響到那後來應對印度等殖民地所發生的暴動、起義等突發事件時的行動能力。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重塑了家族的威望,並支援義大利復國。1871年義大利實現統一,拿破崙三世也得到了與義大利接壤處的尼斯和薩伏依作為回報。
土耳其付出了數十萬人的傷亡,戰後卻沒有得到任何利益保障。英法甚至策動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的獨立,令奧斯曼土耳其朝野憤怒,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向以德意志為首的同盟國序列。
克里米亞戰爭是一個關鍵的分水嶺,打破了長期以來維持歐洲秩序的俄羅斯—奧地利保守主義聯盟,一些新興國家包括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德國得以誕生。一直到一戰前,歐洲陸地顯現出現代歐洲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