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變,鄭成功提出以海權爭天下,這樣的主張,在中國是破天荒。此前,鄭成功以“通洋裕國”向隆武帝進言,以之為國策,這在政治思想上,也是第一次。鄭氏還為這次“開拓海疆”賦予了一個“國家理由反清復明。
以這樣的“國家理由”,鄭成功收復臺灣,接著,派使者到呂宋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屠殺華僑的裡行,聯絡各地甲必丹—華僑首領,叫他們斷絕同呂宋貿易。須知,華僑勢力是中國民間海權的一部分,華僑勢力消長,意味著中國民間海權的進退。鄭氏時代,中國民間海權的基礎,是東南沿海、更分佈在南洋,所有進入這個海域的列強,全部在鄭氏的海權範圍之內。 對於東南沿海的民間海權,剛剛入關的清朝視為大患,清朝以鐵騎佔有國土,尚難以顧及海權;南明退到海邊,以中國民間海權力量與之抗爭。欲滅民間海權,清朝不擇手段,海禁以外,更厲行遷界。康熙年間,三次遷界,從山東到廣東,沿海居住民都被遷走,寸板不許下水,片物不許越界,為者殺無赦。就這樣,幾乎將我國民間海權連根拔除。剛好西班牙人屠殺華僑,這在清王朝看來真是天遂人願,助它消滅中國民間海權。在康熙皇帝這樣文治武功的偉大君主面前,民間海權逐漸凋零。鄭成功死後,這個在航海和自由貿易中成長起來的“海商一軍事複合體”走到了盡頭。
在剷除了鄭氏集團之後兩年,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設立了粵海關,建立起“十三行”貿易制度。至此,大清國放棄了海洋。所謂“行商坐賈”本是相輔相成,如今把海上貿易之路放棄,專門做起擺攤的販子,海上絲綢之路算是徹底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