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袁崇煥活著的時候清軍入塞,咱們拋開一切陰謀論不談,在一切政策不變的前提下,袁崇煥能不能比孫承宗更好地高堵住宣大防區的口子?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袁崇煥雖死,他的策略方針政策都很好地執行了下來,至少沒跟他活著的時候差太多,連他生前用的人除了戰死沙場的幾乎也都留任了。接替他主持遼事的是他的老師孫承宗,論練兵講打仗袁崇煥自己也不敢說高出孫承宗多少吧。
我對於袁崇煥的評價是身死法不滅,他雖然死了但他的政策可沒變連他用的人都沒變,甚至連跟他意見不和的滿桂都被崇禎逼迫出戰而死。他殺的毛文龍他死了也沒平反,那麼結局就很清晰了。再者,明軍野戰不勝,根本無法援護此堡建成,跟屯田一樣,都是把自己置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上。當年,袁崇煥築城的時間,是在清軍打擊東江鎮的時候,完全不救,抓緊時間築城,以這個代價才修成四城防線,加固寧遠城。
後來,我們也知道,遼西兩翼的蒙古和東江鎮都被袁崇煥卸掉了,遼西實際上突出向前,直面後金重兵集團,已經沒有戰略空間和時機來修城了。前出作戰更是沒影的事兒。這事兒,有錢也沒用。事實上,東江鎮被毀,蒙古投降之後,後金面臨的被三面圍攻的戰略態勢已經被打破,反而將遼西包圍起來。之前戰略優勢都打不過清軍,這要還能打過就有鬼了。而且此時遼西已經不是清軍進關的必由之路,清軍從蒙古繞道年年進關打草谷,明軍根本沒有跟清軍野戰實力,連偷家的野戰能力都沒有,反而屢屢在關內被拔重城。
其實殺袁的崇禎和批袁的後人都忽略了一點,袁對明廷的價值不在於恢復遼東,而在於維持明庭對關寧軍頭的控制和權威,就像毛文龍之於皮島軍頭,在這兩者死後,明庭派出的繼任者都沒令這兩大軍頭敬服聽令,導致明末這兩大戰力相對較強的軍隊在能統帥死去後,關寧軍頭對認清了明庭外強中乾日薄西山的本質,明庭陽奉陰違,挾寇自重,成了割據要地,要挾明金兩方的軍閥,皮島軍頭則直接分崩離析,不復當年之盛況!這才是殺袁和誅毛的最嚴重的後果!毛文龍沒有被平反,這是崇禎的一大失誤,其實毛文龍死後耿仲明完全可以接替毛文龍。不過崇禎對東江壓根不上心。
至於大家說的這種情況從現有資料來看,清軍入塞後,明軍士氣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吳橋兵變的直接原因是因為朝廷調孔有德去大淩河孔有德不想去認為必敗。而同樣的關寧軍在清軍入塞之後士氣也極其低落,袁崇煥帶9000人4000掉隊就是證據。當時最優解就是撤掉寧錦東江保住山海關和宣大讓清軍進不來。然後再徐徐恢復,先生存後擴張。而崇禎的做法恰好反著來殺袁崇煥不改其法,但袁的政策比袁本人危害大,如果能放棄寧錦防線那袁崇煥活著也沒什麼問題反過來,保留寧錦防線他死了也無濟於事。袁崇煥活著對局勢能有何改變呢?
明末有兩個人對這段歷史有重大的改變,其一是李成梁他掌權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曾經另立山頭與努爾哈赤分庭抗禮那是1607年。後來1608年李成梁遭到彈劾,下野。隨後舒爾哈齊的新部落被努爾哈赤吞併。這個不起眼的歷史事件差點改寫歷史。如果李成梁晚卸去公職兩年,那麼舒爾哈齊很有可能成功另立山頭,那後面的歷史就難以假設了。還有一個人就是熊廷弼,熊廷弼在萬曆四十八年這個時間點上,第一次盤活了遼事。
他在任期間努爾哈赤只敢小規模攻擊遼瀋。而且手下有賀世賢等一干真正能與後金打野戰的名將。籌遼碩畫這本書裡記載了幾場熊廷弼賀世賢正面擊退努爾哈赤的記錄。結果熊廷弼去職袁應泰上臺。上任後對明軍一反熊廷弼時代“持法嚴,部伍整肅”之法,而以“寬矯之”至軍心又趨渙散,紀律松馳。遼事再度敗壞。等熊廷弼再次赴遼時他苦心經營的遼軍已經不行了,更要命的是指揮權不在他手上。所以遼瀋丟失,這才引出棄遼還是守遼的一段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