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於亂世中黃袍加身一統中原之時,早有一個能征善戰的遊牧民族屹立於宋之東北,它就是契丹。唐末中原亂世給北方各族勢力崛起和不斷壯大創造了有利條件。
契丹也就是後來的大遼國,它經歷了怎樣的榮辱興衰,最終走向衰亡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段故事要回溯到唐末。經朱溫白馬驛之禍變故之後,唐朝雖有哀帝在位,然則唐王朝已名存實亡。
朱溫的勢力不斷擴大,打得沙陀族李克用節節敗退,於是李克用找到耶律阿保機意欲結盟,耶律阿保機很清楚此時李克用兵力所存十不足二,於是表面結盟,以牽制朱溫。待朱溫稱帝建立後梁之後,耶律阿保機便示好朱溫以存蓄契丹軍力。
這一政策果然奏效,朱溫答應了李克用和劉仁恭,對契丹卻非常放心。然而朱溫此人家事極亂,後梁建國後,朱溫一直未立太子,生命時日無多之際,其子為奪皇位,弒父篡權,終於在912年朱溫斃命於親生兒子之手。
一、 政權初建
此時耶律阿保機在北方正野心勃勃,勢力不斷增長,並趁亂統一了契丹八部,916年立國契丹稱帝,廟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最初的擴張方式非常簡單粗暴,就是去長城內掠奪人口和錢財。
在草原上建立漢人的居所和制度,草原上的漢人實行漢制。掠奪不斷,漢人人口持續增加,草原上農業與牧業得以雙向發展,遼太祖創立了文字,築起了皇都,建立了制度,遼王朝基本建成,與中原分庭抗禮。
遼太祖滅渤海國之後野心膨脹意欲攻佔中原,晚年死於征戰班師的路上。淳欽皇后述律平攝政一年三個月之久,其間戕害政敵無數。述律平幫助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可見此女非凡,而更令人頭皮發麻的是她的狠辣,一句“侍奉先帝”,將其政敵悉數賜死。
賜死趙思溫時被反駁,她拔刀將右手砍下“從殉”太祖,其手段之烈讓人瞠目結舌,也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在其鐵腕的指導下,被漢化的大兒子耶律倍終未能從太子之位繼承大統,而是和她一樣心狠手辣殺人如麻的號稱“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次子耶律德光繼帝位。
二、 鼎盛時期
中原內部和北方各族間戰亂不斷,後晉石敬瑭反唐自立,並割讓“燕雲十六州”求援契丹。這讓耶律德光胃口大開,試圖侵佔中原,經歷四年鏖戰終於攻入大梁,後晉亡。
耶律德光也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中原帝位,次年改國號為“遼”,而這位太宗皇帝並無幸運享受中原皇帝之尊,口吐鮮血,猝死欒城。而在“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制度下,遼國進入全盛時期。
通常講到大遼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天龍八部》中的南院大王“蕭峰”,其次恐怕就是家喻戶曉的蕭太后了,儘管世人熟知的蕭太后是蕭燕燕,但實際上遼國史上所有的太后都姓蕭,統稱為蕭太后。
蕭太后李燕燕具有一定的執政手腕和治國之才,其攝政期間與子耶律隆緒進行改革,繼續南侵,並迫使宋真宗簽署“澶淵之盟”,遼國進入鼎盛時期。
聖宗去世之後,興宗即位,未能延續聖宗時的盛世,治政上趨於保守,興宗乘出遊之機剷除了母親意圖改立國君的黨羽及勢力,國內矛盾日益尖銳。外交方面,迫使北宋增納絹幣;親征西夏,逼迫其謝罪稱藩。
三、 盛極而衰
興宗去世後,長子耶律洪基即位,此人昏聵無能忠奸莫辨,重用皇叔耶律重元,但皇叔並不感恩,反而意圖謀反,雖然期間皇后勸諫,但昏庸的道宗根本不聽,終於引發重元之亂。
平叛之後,道宗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而是繼續重用叛亂中有功的遼宗室奸相耶律乙辛,耶律乙辛一路平步青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擅權亂政,並誣告皇后蕭觀音和太子耶律浚,道宗不辯黑白直接將皇后賜死,將兒子軟禁。道宗一系列迷之操作致使遼權力內部進一步腐朽。
有記載稱,道宗每天上朝處理政事倍感無聊 ,於是採用擲骰子的方法來處理政事,甚至授予官職,其荒誕程度可見一斑。對於遼更可悲的是這位道宗在位時間長達40年,足以把一個盛世破壞的千瘡百孔。
四、 人心盡失
由於道宗的糊塗導致唯一的兒子英年早逝,所以他死後,皇位就留給了孫子耶律延禧。此時的大遼已經是內憂外患,如果當權者是一位治國手段成熟,思想老練的皇帝,或許能挽救大遼於危局,然而這位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顯然並不是這樣一位力挽狂瀾的偉人。
一定程度上他也算是繼承了爺爺的一些傳統和作風,比如親佞遠賢,信讒言好女色。朝堂之上的娛樂專案也不輸其祖輩,荒誕的作風也做到了青出於藍,無出其右。
天祚帝在接見來朝的女真酋長時,居然要求她們當場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斷然拒絕。天祚帝見阿骨打氣質雄偉,意氣豪邁,擔心遺患,密令殺之。
而他寵信的蕭奉先以蠻夷不知禮,蔑爾小國無所作為一番吹捧,竟讓天祚帝完全消除了疑慮,還在後來的圍獵中因女真族的出色表現而封賞。天祚帝任命阿骨打為節度使,但因為貪玩忘記了此事,任命遲遲未下達。
阿骨打原本對於遼的壓迫就已經心懷不滿,於是他趁機並旁部以準備,終於在1114年起兵反遼。兩方勢力懸殊,但是天祚帝的盲目自大和聽信讒言,讓大遼十萬大軍被區區兩千多女真軍打敗,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遼自此人心盡失,每況愈下。
五、 總結
遼自建國至覆滅二百多年曆史,其間不乏盛世,然而哪怕最鼎盛時期,遼留給後人的文字資料都屈指可數,甚至要了解遼史都要透過宋史、西夏史等旁徵博引而來,整個遼國對於鞏固統治、發展國力、傳承文化方面幾乎沒做什麼貢獻。
透過後來人對於遼國的評價,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曾經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民族。甚至當年哥倫布東渡只知有遼,不知有宋,可見大遼在那段歷史中的強大影響力。然而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遼史歷代執政者在治政和民生上有所作為的十不足二。
反觀遼國內部,契丹族只有耶律和蕭兩大姓氏,根據遼的傳統,同姓結交,異姓通婚。整個遼國皇族都姓耶律,後族都姓蕭。這就造成了遼皇族歷代都是近親通婚。所導致的後果就是內部政權極不穩定,篡權奪位,亂政奪權幾乎是家常便飯。
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初就沒有鞏固政權,而是急於征戰拓疆,對周邊部族和黎民百姓搶劫掠奪,縱使得了土地,卻失了民心,因而當大廈將傾之際,被壓迫者奮起反抗。內憂不平,外患不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遼之衰早有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