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異姓爵位等級中,級別最高的是一等公爵。有清一代,異姓獲封公爵的人數並不多,一、二、三等連封帶贈總共加起來還不到一百人。所以,正常情況下公爵對異姓貴族而言,已經是天花板了。
不過,異姓封王、贈王的情況還是有的,而且還不是個例,從關外崇德時期,即皇太極稱帝后,一直到乾隆年間,異姓封王者共有9人。奇怪的是,這9個異姓王中,漢人佔了多數,共有6個,具體的情況下面仔細來講。
入正題之前,還是需要宣告一下,御史所說的異姓王,並不包括蒙古王公。因為蒙古地區實行的是特殊的管理體制,蒙古親王、郡王和宗室王公是有很大差別的,這裡不仔細講,有機會再說這個話題。
三順王、平西王、義王
三順王具體是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他們都是明朝遼東地區的將領,且都是毛文龍的部屬。袁崇煥矯詔殺了毛文龍後,其舊部內訌,三人先後歸降後金。
孔、耿、尚三人歸降,是清初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因為他們帶來了數萬兵丁,戰船,以及後金最缺乏的火器技術,使得八旗戰力得到迅速提升。此後皇太極如虎添翼,自制紅衣大炮,與遼東的明軍抗衡,並最終打敗明軍。
天命、天聰兩朝歸降後金的明軍文臣武將不少,但基本上都是被俘或被迫投降,洪承疇、祖大壽就屬這一類。而孔、耿、尚三人屬於主動來歸,性質不一樣。
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定宗室爵位,封代善、多爾袞等人為和碩親王。孔有德封恭順王、耿仲明封懷順王、尚可喜封智順王,史稱“三順王”。崇德二年,正式編定八旗漢軍後,三順王都是漢軍旗的官旗大臣。
崇德一朝,三順王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是清初的開國元勳。及至入關後,三順王又與中原明軍、農民起義軍作戰,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赫赫戰功。順治六年,孔有德改封定南王、耿仲明改封靖南王、尚可喜改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晉親王)。
吳三桂歸降的時間較晚,他是在順治元年時率部歸降多爾袞的(封平西王)。但以整體實力而言,又比三順王更強,其麾下的數萬關寧鐵騎,成了清軍入關後平定李自成和南明軍隊的主力。康熙元年,吳三桂晉封親王,是三藩中軍事、經濟實力最強的藩王。
孫可望原是農民軍領袖張獻忠麾下的主要將領,張獻忠死後,大西軍內訌,孫可望與李定國不合,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遂投降清廷,引清軍入四川、貴州,使李定國和西南抗清武裝最後失利,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因功被封為義王。
前面講的這幾個漢人異姓王,都是清初時期著名的將領,由於皇太極、順治兩朝,是大清統一中原的關鍵時期,清廷對漢人也是極盡拉攏,所以封王也在情理之中。
武勳王揚古利
揚古利是清初開國五大臣之一,努爾哈赤時期跟隨父親歸附建州女真,隸屬滿洲正黃旗。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揚古利與額亦都等人,立下赫赫軍功,官至一等總兵。
天聰時期,是揚古利建功立業的巔峰階段,這一時期,他先後參與對蒙古、朝鮮、明軍的多次戰事,並於天聰八年被晉為朝品公爵。超品公爵整個清代就揚古利一人獲得過,當時的地位僅次於貝勒。
崇德元年,皇太極親征朝鮮,揚古利作為前線大將,於次年中朝鮮軍埋伏,重傷身亡。第二天,多鐸率兵逼近朝鮮大營,朝鮮的兵馬在夜裡就已經撤走了,多鐸將揚古利的屍首帶回了營中。皇太極親臨為之祭奠,賜御用冠服。回京之後命陪葬福陵。
同年十一月,皇太極追封揚古利為武勳王。順治年間,順治帝命將其配享太廟。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東巡盛京謁陵,親自祭奠揚古利之墓。康熙三十九年,又建碑刻文來旌表他的功績。雍正九年,定世爵為一等英誠公。
康熙、乾隆時期追封的三個郡王
第一個是漢人黃芳度,他的父親是一等海澄公黃梧。黃梧死後,黃芳度世襲了一等公爵,駐守福建漳州。康熙十五年五月,臺灣鄭經所部集重兵圍攻漳州,及至十月,城中糧盡,叛將吳淑引賊陷城,黃芳度戰死,全家三十餘口皆被處死。
康熙聞訊後,下旨贈黃芳度多羅郡王銜,諡“忠勇”,遣大臣致祭。這也是清代漢人中,最後一個獲贈王爵的。
另外兩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是乾隆朝著名的傅恆父子。乾隆三十五年,傅恆徵緬班師回朝,不幸染病,二個月後病情惡化,於當年七月十三日病逝。乾隆帝十分悲痛,對傅恆一生予以充分肯定,親登其府在靈前祭酒,並諭示喪禮按宗室鎮國公規格辦理,賜諡號“文忠”。後來乾隆帝賦詩悼念傅恆,嘉許他為“社稷臣”。 嘉慶元年,推恩贈郡王銜,並配享太廟。
福康安是傅恆之子,也是乾隆朝的名將,是平定金川、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平定西藏叛亂等重大戰役的主帥。乾隆六十年,福康復受命帶兵平叛苗疆起事,因功被封為貝子。
但福康安在此次戰役中也不幸染病,於嘉慶元年五月病逝軍中。乾隆帝萬分悲痛,追封福康安為嘉勇郡王,配享太廟,並建立專祠以致祭。不過,後來的嘉慶帝並未像其父親那般褒獎福康安,多次追加譴責他在軍中揮霍無度。嘉慶十三年嘉慶帝將福康安兒子由世襲貝勒降為貝子。
清代異姓王中,生前封王的實際上只有三順王、平西王、義王五個,且清一色都是漢人。康熙以後的四個異姓王,都屬於追贈,含金量自然也要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