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遼太祖神策建元以來,契丹迅速兼併了周邊部族,隨著綜合國力日益強盛,開疆拓土的願望逐漸增強。
遼太祖曾多次率軍攻打代北和幽州地區,嘗試打通南下的道路。遼太宗繼位之前,也曾多次率軍南侵中原。遼太宗的南侵行動不僅獲得了卓越的功績,還樹立了其軍中的威信,更增強了其南侵中原的野心。
一、定州之戰
遼太宗能夠成功繼位,主要是其爭取到其母應天太后的支援。遼太宗繼位伊始,忙於處理好與其母應天太后的關係,鞏固其自身的統治,無暇對外發動戰爭。
此時,後唐剛經歷了莊宗荒政引發的內亂,國力衰微。在這一時期,後唐與遼都採取了“與民休養”的政策,相互派遣使者,維持和平與友好的局面。
然後唐義武節度使王都叛附於契丹,這一突發事件將雙方拉入到戰火之中。當明宗得知王都將要反叛,怒而褫奪王都一切官爵和田宅,徵發大軍征討定州。
王都勢力微弱,無力對抗強大後唐軍事力量,只得向契丹求援。遼太宗收到王都的求救後“命奚禿裡鐵剌往救之”,後唐軍隊抵達定州城下,率先發動進攻,攻佔其北關城。
後唐大將王晏球得知“禿餒以萬騎突入定州”的訊息後,主動退守曲陽城,暫避遼軍的鋒芒。遼軍到達曲陽後,與王都的軍隊匯合,連夜襲擊後唐的新樂城,斬其守將,取得前期的軍事勝利。
然後遼軍乘勢進攻後唐的軍事重鎮曲陽,雙方激戰於曲陽城畔。後唐軍隊以逸待勞,迎頭痛擊長途奔襲的遼軍,騎兵爭先前進,直衝遼軍軍陣。
面對後唐軍隊的輪番衝擊,遼軍大敗而潰退,向北撤退的遼軍又遭到後唐軍隊的阻擊,斬殺遼軍數千人。曲陽一戰,遼軍慘遭大敗。曲陽之戰的勝利,不僅極大地鼓舞了後唐軍隊計程車氣,而且使定州守軍處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後唐軍隊乘勝進攻定州,王晏球知定州城防堅固,採取圍而不攻的戰略威懾。遼天顯三年(928 年)七月,遼太宗為扭轉定州戰場的不利局勢,南下的遼軍與後唐軍隊相遇於唐河發生激戰,後唐軍隊勢如破竹大破遼軍,乘勝追擊向北潰退的遼軍。
定州之戰,遼軍損失慘重,後唐明宗對於俘獲的遼兵,除五十餘人充作侍衛,餘者盡皆處死。遼軍的慘敗使遼太宗借戰爭鞏固自身統治的目的落空。
自此,定州之戰以後唐的大獲全勝而結束,對於定州之戰,遼軍慘敗直接導致遼太宗在遼政權內部的威望下降,引發遼統治集團大規模“人事變動”。
後唐藉助此戰的勝利,擊退遼軍的入侵,收復了城池,成功遏制了遼太宗南進的步伐。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遼與後唐在邊境地區進行了小規模的軍事活動,但雙方基本保持了和平,這為晚唐短暫的“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
二、石敬瑭反叛後唐
自定州之戰後,後唐與遼出於各自利益的考量,雙方保持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局面。後唐清泰元年(934 年),後唐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亂打破了這種和平局面。
後唐清泰元年(934 年)二月,後唐潞王李從珂不滿後唐閔帝實行“換鎮”政策,“移帝鎮太原”。潞王李從珂起兵反叛,所到之處,皆是望風而下,很快就攻陷都城洛陽。
後唐清泰元年(934 年)夏四月,“甲戌,太后令潞王宜即皇帝位。”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得已入京朝拜,朝禮完畢後,石敬塘本欲返回太原。
但石敬瑭與後唐末帝李從珂的關係並不和睦,石敬瑭擔心被調離太原,被剝奪兵權,不敢返回太原。
後唐大將李專美、韓昭胤認為應該安撫石敬瑭,以達到安撫其他節度使的目的,穩定國內的政治局勢。後唐末帝李從珂便任用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
石敬瑭迅速返回太原後,暗中買通曹太后的近侍,以窺察末帝李從珂的舉動。除此之外,石敬瑭常以身體病弱為由,辭不領兵為將帥,以取消朝廷對他的懷疑。
然而末帝李從珂對他的懷疑日益加深,末帝李從珂為了削弱石敬瑭的權勢,於是命張敬達為北軍副總管,用來制約和防範石敬瑭。石敬瑭對此深感深感不安,多次上書請求解除兵權,移居他鎮,試探末帝李從珂的意圖。
遼天顯十一年(936 年)五月,後唐末帝李從珂下詔,“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
早有不臣之心的石敬瑭面對讓他改任別處的命令,拒不赴任,調集重兵,意欲反叛後唐,並上書末帝說:“許王先朝血緒,養德皇闈,儻循當璧之言,免負鬩牆之議”。從這份奏疏可以看出,石敬瑭完全否定末帝繼承皇位的正統性。末帝觀閱後大怒,急命大軍征討石敬塘。
同年七月,在後唐軍隊圍攻太原城的情況下,石敬塘緊急向遼朝求救。而作為遼軍援救的回報,石敬瑭“令桑維翰草表稱臣於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遼太宗接到石敬瑭的求救後,立刻向石敬瑭寫了回信,便“許侯仲秋傾國赴援”。
三、太原之戰
遼天顯十一年(936 年)九月,遼與後唐之間爆發了最後一次武裝衝突——太原之戰。遼太宗親率五萬騎兵援救石敬塘。
當遼軍進抵太原城下時,遼太宗遣書於石敬塘,“朕興師遠來,當即與卿破賊。”由此可知,遼太宗對於這場戰役信心滿滿,遼軍將與太原守軍裡外夾擊太原外圍的後唐軍隊。謹慎的石敬塘遣使回覆:“皇帝赴難,比要成功,賊勢至厚,可明旦穩審議戰,未為晚也。”
當石敬瑭的使者還未來到遼軍營帳,遼軍已與後唐的軍隊展開了第一階段的交鋒。後唐將領高行周、符彥卿率兵前來邀戰遼軍,雙方交戰之時,後唐將領張敬達、楊光遠又在遼軍西邊列陣,試圖合圍遼軍,但合圍之勢尚未形成,“契丹遣輕騎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陳”。
遼軍直衝後唐軍的陣列,力戰不勝,潰敗而逃。後唐軍見遼軍潰敗而逃,便爭先追殺遼軍,一直追趕到汾水之邊。遼軍渡水而走,後唐軍繼續沿汾水向北緊追不捨,遼軍伏兵突然殺出,後唐軍隊猝不及防,大敗而歸。後唐軍與遼軍第一階段的交戰,以後唐軍的慘敗而終。
遼天顯十一年(936 年)九月十八日,張敬達派遣使者向末帝李從珂彙報了戰場情況。末帝極為恐懼,急派遣趙德鈞、潘環率領本部兵馬共同營救困守晉安寨的後唐軍隊。
末帝頒佈詔書,宣佈親征,行至了河陽,竟心生恐懼,猶豫不前,便召集大臣討論進取的方略。後唐大臣盧文紀為了迎合末帝,言道“河陽天下津要,車駕宜留此鎮撫南北”。後唐諸將見末帝躊躇不前,各懷鬼胎,坐視晉安寨被遼軍團團圍困,而不得救之。
此時,太原之圍已解,太原守軍和遼軍一起包圍了晉安寨,“分遣精兵守其要害,以絕援兵之路。”
太原之戰進入第二階段。晉安寨被遼軍層層包圍,徹底斷絕了外界的聯絡。據《舊五代史》記載:“蓄軍竺而圍之,自是音聞阻絕,朝廷大恐”。
晉安寨處於搖搖欲墜的危險困境,末帝急命趙德鈞、範延光等率軍援救晉安寨。趙德鈞面對遼軍強烈攻勢,心生恐懼,兵至團柏谷後延緩不前。趙德鈞請求末帝將鎮州節度史之位授予其子。末帝在接到趙德鈞請求後,對他為兒子謀取私利感到憤怒,拒絕了他的請求。
趙德鈞便龜縮在團柏谷,不發一兵一卒去援救晉安寨。
晉安寨由於長時間被圍困,糧食出現了匱乏的情況,後唐軍心不穩,安審琦、楊光遠等將領力勸張敬達率全軍向契丹投降或全軍突圍,都遭到張敬達的嚴厲拒絕。楊光遠等諸將面對日益危急的局勢,遂起反叛之心,趁機誅殺張敬達,率軍降附遼朝。
晉安寨被攻陷後,趙德鈞父子連夜帶兵逃回幽州。遼軍夜襲趙德鈞軍,在遼軍迅猛攻擊下,後唐軍隊死傷無數,被斬殺人數達萬餘人之多。遼軍到達沿州城時,趙德鈞軍抵擋不住遼軍猛烈的進攻,主動開城投降。
至此,太原會戰宣告結束。
此後,遼軍和石敬瑭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數座後唐軍事重鎮,後唐敗局已定,而遼軍也漸有北歸之意,遼太宗“召諸將議,皆請班師,從之。”
遼太宗派遣五千騎兵護送石敬塘到後唐都城洛陽,後唐軍隊紛紛倒戈,跟隨大軍進逼洛陽。後唐末帝在洛陽城破之時,自刎而死,後唐政權滅亡。
謝謝觀賞,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