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戽”(Hù),權威字典中的解釋有分屬於名詞和動詞且相互關聯的兩種詞義,即,首先是一種灌田汲水用的舊式農具 ,其次,表示用這種農具汲水的動作。
但是,在淮安話中,這個“戽”字用法更為豐富和細膩,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頻繁。
淮安話“戽”讀三聲,與普通話中的“潑灑”義近似,即,將容器中的液體或者流動性好的細碎固體灑(撒)了出去,其中又分別用於被動和主動兩種場景。
所謂被動,意指因疏忽、不小心而將容器中的液(固)體潑灑(撒)了出去,比如,你端著一碗盛至近滿的湯,就會有人提醒你:“小心點,湯別戽了!”,再比如,酒杯被不小心碰倒了,酒全戽光了;盛了米的米桶被不小心弄翻了,米被戽了一地,等等。
此處的戽和“溢”意思不一樣,溢是容器中的液體(或流動性好的細碎固體)太滿(超出容器口)而流出(溢位,淮安話用“漫”這個字,但發音很難用標準拼音標註,用mon,不知是否合適),戽則是因容器的傾斜、傾倒、顛簸不穩而灑(撒)出。
有時,“戽”還用在主動的場合,即,不是因為疏忽而是有意地將容器中的液(或固)體倒掉,比如,別人讓你“把盆裡的水戽掉!”等等。
所以說,“戽”這個字在淮安話中已不限於農具和農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常用字。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告知侵權必刪)
相關文章請點選:
“渳”之淮安話
“潽”之淮安話
“潷”之淮安話
“戧”之淮安話
“搲”之淮安話
我是@雲淡風輕輕談風雲,談人生體驗,生活感悟,科學見解,文化感想,時事看法,讀史心得,社會見聞,歲月記憶,文體觀感,語言解讀,遊歷感受。東拉西扯,談天說地,沒有主題,漫無邊際,然皆有感而發,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