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除了“炒幣”導致了顯示卡價格異常波動外,電腦行業整體的價格是持續下降的。我記得很清楚,十年前配一臺高效能的電腦至少需要花費7千多元,如今買一個標壓i5處理器的品牌電腦也不過四五千塊錢,有些國產品牌甚至可以做到更低。但即便如此,不少95後甚至00後還是嫌棄電腦太貴了。
就在前幾天,一個叫“老楊說科技”的自媒體發了一張23年前刊登在《微型計算機》雜誌上面的電腦配置報價單,瞬間把我的記憶拉回了那個年代。作為一名80後,當看到當年一個奔二處理器都動輒一兩千元的時候,眼神中真是泛著淚光,那時候一兩千元的購買力可以比肩如今的一兩萬啊。
還有顯示器,如今一臺24英寸的顯示器大概六七百塊錢,有些2K或高重新整理率的高階顯示器也只要一兩千元。而在23年前,一個15英寸的國產顯示器就要1150元,同樣比肩現在一萬塊的購買力了。
更貴的是硬碟,23年前的6.5GB硬碟居然報價1900元,如今5TB的機械硬碟也不到一千元,就連前幾年高高在上的固態硬碟都已經降到了合理的位置。反正按這份報價單來攢機,當年沒有個大幾千的預算是不可能攢成一臺電腦的,而要想頂級配置,至少要一萬塊起步。
轉念一想,當年要是用一萬塊去買房,現在可以換一個倉庫的電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