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肥胖漸漸成為了一種被他人嫌棄,甚至孤立的身體狀態,長得胖的人通常會被貼上缺乏自制力、懶惰、醜陋等負面標籤。這也使得他們不僅要承受肥胖本身帶來的生理負擔,還要承受他人異樣眼光帶來的心理負擔。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之下,減肥當然也就成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對於大部分非先天遺傳代謝因素導致肥胖的人來說,減肥路上最難做到的,便是對自身食慾的控制。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會的本能,嬰兒剛出生便懂得吮吸母親的乳房,這是嬰兒透過攝取母乳來獲得維持自己生命的能量,但容易被我們所忽略的是,嬰兒在透過吃來獲取能量的同時,也開始了與現實世界客體建立關係的嘗試。所以吃其實從一開始就並不僅僅是吃,嬰兒能否吃得飽直接代表了母嬰關係的好與壞,如果母親總是能在孩子餓的時候提供食物,為孩子提供一個較好的養育環境,那麼對孩子而言,母親便是一個愛自己的好客體,孩子便會漸漸開始分清自己對吃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在吃方面更多的去感受自己的生理客觀需求,但如果母親時嘗忘記疏忽這件事,那麼孩子在下一次被餵奶時就會變得更加貪婪,似乎是希望將之前沒吃夠的補回來,而這種貪婪更多的不是去彌補生理意義上的需要,而是彌補心理意義上被愛和被關注的需要,當然,還有一種更加惡劣的情景,便是孩子在大部分時候都得不到充足的餵食,那麼對孩子來說好母親的形象便只存在於自己心中,現實情境中只有壞母親形象的存在,這便會讓孩子對現實徹底失望,食物當然也就成為了壞的一部分,孩子對食物也就不再有慾望,甚至出現進食障礙。
平時生活當中,很多人心情不好時,會選擇吃東西,認為吃飽了心情就好了,從生理層面來講,吃飽和心情並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從心理層面來講,飽腹感喚起的曾經襁褓中被母親無條件愛和關注的部分,的確會為我們帶來幸福感。所以對於貪吃的人來說,想要透過多吃來頻繁地喚起這種感受,恰恰是缺乏愛和關注的表現。古人說得“心寬體胖”,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除了吃以外,當我們希望獲得別人的愛和認同的時候,善解人意、圓滑,有時候甚至是迎合,便都會體現在我們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所以胖的人往往看起來會比瘦的人顯得更加和善。
所以我並不認同很多人和機構總是喜歡嫌棄和貶低別人的胖,以此來獲得優越感或是現實利益,這本身就說明了這些人自己存在一些問題,同時也是對胖子本身的一種利用和傷害,這有可能會讓本來不是很胖的人走向暴飲暴食或是厭食症這兩個極端。
最後,對於具體應該如何減肥,其實很多健身減肥機構一定比我方法更多,也更加專業。不過自身如果能對肥胖和貪吃多有一些心理層面的理解,或許會讓我們在減肥的道路上少一些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