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李朝
進入冬季後,氣溫變化較大,陳女士的溼疹又犯了,又紅又癢。她就近到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就診,接診的針灸康復科主任中醫師秦敏見此情形,建議她試試飛針療法。沒想到才施針兩次,陳女士的溼疹竟好去大半,為何飛針可以治溼疹呢?這要從嶺南飛針的特點說起。
嶺南飛針有調氣行血,健脾燥溼的功效
據記者瞭解,飛針,俗稱跑馬針、點刺針。飛針術是快速無痛進針法的簡稱。秦敏教授曾先後師從廣東省針灸界著名“飛針”大師陳全新、張家維教授,北京牛永傑教授,並將三位大師的手法融會貫通,對加以改良,把飛針術發揚廣大,獨創了“秦氏飛針”。
秦敏介紹,嶺南飛針是根據嶺南地區居民體質,在傳統針灸基礎上,以飛針施術,淺刺任督,從而達到調氣行血,健脾燥溼的效果。由於嶺南地區居民體格多半精幹,進針過深則易耗氣傷神,而飛針淺刺以其行雲流水之勢,於恍惚間立針於虛邪賊風之所,既可減輕皮肉之苦,又可確保療效。
在針灸康復科,記者看到秦敏主任以快速、靈活的進針手法,分別在患者的頭部、腹部、背部進行進針。秦敏說,目前飛針可分為頭部飛針、腹部飛針和背部飛針。其具體操作有3種方式,分別為“一拍、二推、三旋轉”的注射式,“一旋、二翻、三點頭” 的旋轉式,以及“一壓,二提,三旋轉”的指壓式。無論哪一種手法飛針,其快速進針特點的確可用“飛”來形容。
飛針治溼疹:清熱除溼,益氣養血
在廣州的冬季,早晚溫差大,人體不但免疫力下降,而且面板的適應能力也有所下降,此時溼疹就悄悄找上門來了。
秦敏表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溼疹的發生與心、肺、肝、脾有著密切的聯絡,由於脾胃受損、溼熱內生、上焦肺熱,加之外受風邪、飲食不節,溼疹很容易趁虛而入。
此時,嶺南飛針在治療溼疹上以打通任督二脈為法,治療上,以清熱除溼,益氣養血為原則。
在針刺穴位的選擇上,由於溼疹以本虛標實為要,氣血虧虛為本,溼熱為標。故嶺南飛針選穴側重以益氣養血等穴位為主,輔以清熱祛溼。
遵循三大手法進針,以求迅速“得氣”
在實施嶺南飛針過程中,要嚴格遵循飛針三大手法進針,秦敏介紹,這個手法十分精巧,即頭皮針“一拍、二推、三旋轉”的注射式,腹針“一旋、二翻、三點頭”的飛行旋轉式及背針“一壓、二提、三旋轉”的指壓式。注意要有定力及手力,做到人針合一,控制好入針的速度、角度、深度。
秦敏教授說,扎針10秒鐘左右,進針處面板就有紅暈出現,而患者針刺所產生的酸、麻、重、脹或觸電樣等感覺反應,這些被稱為針感,也被稱為“得氣”。古人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一般來說,針灸得氣迅速時,療效較好;得氣較慢時,效果就差;若不得氣,則可能無效。
另外,秦敏還提醒,溼疹患者注意體位選擇,避免壓迫到溼疹部位。也要注意避免針刺有破損、出血的面板。飛針治療後不適宜進行劇烈運動,儘量避免受寒、受風。同時也不適宜進食生冷的食物。
除了飛針治療溼疹,秦敏表示,還可以透過中醫內服藥物及外用藥物來治療。
在內服藥物上,肺氣虧虛者,可服用玉屏風散;脾虛溼蘊者,伴有納少,腹脹便溏,可以參苓白朮散治療;血虛風燥者,患病日久,皮損色暗、色素沉著,粗糙肥厚,可以四物消風飲治療;上焦肺熱,聲音嘶啞,咽喉腫痛者,可服用瀉白散。
在外用藥物上,面板潮紅而無滲出者,可用藥大黃、苦參、地榆、黃柏、地膚子、蛇床子、夜交藤等煎湯外洗。糜爛水皰、滲出明顯者,可用馬齒莧水洗劑,或以蒲公英、龍膽草、野菊花、明礬各20克,煎水待冷後溼敷。當滲出減少、結痂時,可用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