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泰坦尼克號》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電影於1998年上映,創造了萬人空巷的觀影奇蹟,以至中國觀眾多少有些情結,當2012年該片以3D版在中國內地重映,不知觸發了多少波“情懷殺”。
當年看《泰坦尼克號》,大家為傑克和露絲的曠世愛情感動不已,更對這艘號稱“不沉之船”的豪華巨輪的傾覆黯然傷懷。這種感傷多半來自於電影為我們展示的那一幅幅充滿唯美氣息,又能牴觸心靈的溫情畫面:白髮蒼蒼的老船長莊嚴宣佈讓婦女兒童首先離船,並平靜地與泰坦尼克號一同沉沒;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師冒著生命危險返回正在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呼籲:“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親深情地親吻小女兒之後將她送上救生艇……當然,還有故事主人公傑克毅然把生的機會留給最愛之人……
不過說到歷史,泰坦尼克號上的真相可能遠遠沒有電影那麼動人。按照故事的設定,男主傑克作為一個貧窮的畫家,靠中獎才獲得一張三等艙船票。就算他真的在船上和露絲雙雙墜入愛河,當船難發生時,他無法生還的命運便已註定——原因並非所謂的“婦女兒童優先”原則,而是他身為窮人的身份。即便再退一步,傑克僥倖生還,他上岸後也不可能娶到露絲這樣的貴族女子。
事實上,泰坦尼克號上的“婦女兒童優先”的救生原則並不完全準確,獲得逃生優先權的主要是頭等艙、二等艙的婦孺。後來的統計資料表明,頭等艙男乘客的生還率比三等艙中兒童的生還率還稍高一點。
乘客中69%的婦女和兒童活了下來,而男乘客只有17%生還。但咱們再細分一下,三等艙中的乘客只有26%生還,二等艙乘客的生還率是44%,頭等艙是60%。道理很簡單,有錢人住頭等艙,大部分是中產階級職員和商人在二等艙,包括傑克在內的去美國的貧窮移民乘坐三等艙。既然大家的住宿待遇差別很大,逃生時的待遇又怎能例外呢?
泰坦尼克號和當時別的客輪一樣,將存放救生艇的區域安排在頭等艙和二等艙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產階級乘客對海上風險的擔心,這種設計是當時所有輪船的通行做法,沒人會認為有什麼不妥。
下水逃生的安排也是這個邏輯,頭等艙、二等艙優先,而不是後來盛傳的“婦女兒童優先”。對兒童來說,一、二等艙共有兒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艙的兒童有75人,死亡55人,顯然,兒童的存活的機率先取決於他們出身的階層,也就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居住的艙位等級。
另外,一、二等艙乘客中的遇難者有很多盲目相信泰坦尼克號是“不沉之船”,在等待家人中錯過了逃生的最好時機。倖存下來的三等艙乘客,大多數是在跳入水中之後才搭上救生艇的。
所以,歷史的真相是,當年在泰坦尼克號上真正付諸實踐的規則是:“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和兒童優先”,眾口相傳的那個所有婦女兒童優先是片面的。1912年,在出事當年的“泰坦尼克號”紀念集會上,白星公司對媒體表示:沒有所謂的“海上規則”要求男人們做出那麼大的犧牲,他們那麼做了只能說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關照,這不管在陸地還是在海上都是一樣的,這是他們的“個人選擇”。這才是泰坦尼克號上的生存真相。
於是,我們可以做一個設想——假如傑克和露絲同時生還,他們的愛情能否水到渠成?不管觀眾高不高興,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即使按照電影的設定,露絲與富有的卡爾訂婚了,但露絲並不愛卡爾,婚禮之前她和母親從歐洲度假返回紐約,卡爾陪著他們在船上。
媽媽得知女兒愛上身無分文的傑克,憤怒地提醒女兒,金錢和婚姻的關係如此密切,她必須丟棄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卡爾結婚。她的意見其實是理性的。這裡有個經濟學上的分析,卡爾的財富能為母女倆的生活帶來保障,維持她們早已習慣的體面的生活方式。
的確,露絲出身貴族不假,但她的父親已經去世,而且早已失去了所有財產,貴族也只是個空有名號的頭銜而已。這種沒落貴族的名號毫無用處,哈代的經典作品《德伯家的苔絲》裡已經說得很清楚,露絲只有嫁給卡爾才能瞞天過海地幫助一家人度過財務上的睏乏。
如果露絲愛情至上嫁給傑克,且問他們到美國怎麼活下去?傑克一無錢財二無工作三無社會地位,這個到美國的窮一代只能成為靠工資維持生活的底層人員,一個藝術家在紐約是不太可能賺到大錢的。在露絲母親的眼裡,推掉一樁與富人的婚事,讓女兒和傑克結婚,不僅是一樁醜聞,更重要的是生存問題。
綜合來看,先不說坐三等艙的傑克生存機會渺茫,即使他和露絲一樣僥倖生還,他們在陸地上的生活一定不會像海上那麼浪漫。災難中的泰坦尼克號上,三等艙的兒童生還率比一等艙的男人還低這一事實,足以證明露絲上岸後考慮婚姻的機會成本,和傑克說一聲珍重。
也許,卡梅隆的電影安排的結局,是一個對大家都合適的安排。傑克為救愛人犧牲,露絲在心裡唸了他大半生,成就了令我們每個人感動莫名的曠世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