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境觀象】
上海的江南 江南的上海
——走進上海博物館“萬年長春”特展看城市文脈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是上海的江南,還是江南的上海?元末以降的上海畫史與吳門畫派之間的淵源是怎樣的?中國古代書畫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海上畫派,又是如何形成的?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的“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以一場獨特的“書畫考古”,為理解這些問題提供了大量珍貴實證。
步入展廳,開篇便是策展團隊繪製的《上海地區歷代書畫人文示意圖》。這張圖,為整場展覽標示了清晰的時空座標。綿延交錯的水系,以及由水系帶動的地理環境變遷,則成為“匍匐”其中的一條流動的空間線索。
行走其間,從“藝脈/藝術成就”到“人文/地區互動”,再到“鑑藏/藝術影響”及“潮頭/海上風華”,146件(組)書畫作品構成四大板塊,作品的時間跨度自三國至現當代逾千年。其中,逾七成展品為首次亮相。這是從書畫藝術入手對海上千年文脈的一次系統爬梳,也是對城市人文精神形成和發展的一次回溯。由此,一個更具內蘊、更加豐滿的上海向我們走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此起彼伏,也藉此鋪展開來。
先有松江府,後有上海灘。松江古稱雲間,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發祥地。在中國書畫史上,松江也不乏人物,陸機當屬其一,其才高詞贍,書法作品《平復帖》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被譽為“法帖之祖”。展覽即以“松江本”三國皇象《章草急就章冊》和“雲間二陸”的傳世作品拉開序幕。
近年來,包括青龍鎮遺址考古在內的許多新發現,改變了不少人對於上海的固有認知。青龍鎮是上海唐宋時期主要的港口市鎮,北宋時期海上貿易興盛,朝廷在青龍鎮置鎮監,米芾於元豐五年(1082年)任鎮監。米芾提出“墨戲說”文人畫理論,並創米氏雲山,與倡導“士夫畫”文人畫理念的蘇軾聲氣相求,為此後文人畫成為主流奠定了基礎。此次展出的上海博物館藏米芾《行書道祖帖卷》,神采奕奕,為首次與觀眾見面。
松江自古就有“九峰三泖”,是上海有山有水的勝境。元末明初詩書大家楊維禎,為躲避戰亂遷徙至松江,結廬築園,周邊聚集了一批各領域的文化精英。誠如文徵明所梳理的:“松江在元季時,鴻儒碩彥多避地於此。”他們以雅集為網路,形成了一個密切的江南文人圈,極大地繁榮了上海地區的文化藝術,尤其是帶動了文人畫創作的活躍。
可以說,上海地區事實上成為文人畫鼎盛期的核心發展地域之一。而元代上海文人畫的成就,也奠定了之後本土傳統文化的格局與文脈。展覽中,楊維禎《草書錄餘善和張雨小遊仙詩軸》、張中《芙蓉鴛鴦圖軸》、陸居仁《行書題鮮于樞行書詩讚卷》等作品,為元末明初百年間的雲間風流文雅,提供了豐富的細節。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告訴記者,策劃此次特展,某種程度上是基於多年來對宋元至明清這段美術史中眾多“失蹤者”的重新發現,及對吳門先驅與上海畫史間關係的梳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早期個案浮出水面,其中不乏上海籍人士。
比如明代馬愈《畿甸觀風圖卷》,曾被誤歸為明代金陵畫家痴痴道人史忠名下。馬愈為嘉定人,晚年居住蘇州,與吳門畫派之首沈周祖孫三世交往,對沈氏畫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稱得上吳門畫派先驅導師之一。其存世作品僅兩件,極為珍貴。
經過這番縱向梳理後,再來觀察中國古代書畫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海上畫派,乃至近現代如黃賓虹、李叔同、陸儼少等名家之成就,更能理解海上千年書畫之藝脈對於文人畫史演進的意義。
展覽的第二部分,從元代《澱湖送別圖卷》至明代《曲水園圖卷》,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元明以來上海城市人文的遷移路線圖。從方言、顧繡到制墨,上海的自然風光、語言飲食、人文構成等風土人情在書畫作品中都有體現。其中,元人李升的《澱湖送別圖卷》是目前傳世最早的描繪青浦澱山湖景物的代表作。墨色交融處,一股清曠淡遠之致,與今天的澱山湖景色正可對照而觀。
明清以來江南文化的兩個重鎮代表——上海與蘇州,隨著其水系生態、地理優勢、經濟地位等綜合因素的不斷變遷,於書畫領域產生的此起彼伏的互動關係,在展覽中也有充分的表現。
凌利中介紹,上海博物館在這幾年間,透過“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2015)、“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2018)、“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2021)三場展覽,梳理一系列關於上海書畫發展的符號,完成了“海上三部曲”。此次特展不再以個體人物作為展覽的絕對主角,而是直接聚焦“上海”,以群像的形式,縱向梳理上海歷代書畫成就,也藉由對海上千年書畫發展中所呈現出的底蘊深厚、藝脈醇正、兼收幷蓄和勇於創新的藝術特色與精神的探究,幫助人們去理解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脈絡與傳統文人底色。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上海博物館努力發掘館藏文物優勢,服務上海城市發展和國家戰略,希望在凸顯江南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也讓人們領略到作為長三角地區共有基因和精神紐帶的江南文化特性。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2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