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從物理意義上解釋現實中的一些現象,科學家們創造了大量的新事物,比如各種場:電場、磁場、引力場……;各種子:光子、膠子、引力子……;各種玄幻:大爆炸、空間彎曲、時縮尺短……
如果光的彎曲是引力造成的,一塊小小的玻璃對光的彎曲,居然遠遠大於太陽引力對光的彎曲,怎麼解釋?引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電場力的大小也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中間有什麼關聯?
其實這一切非常簡單,推測出一個簡單的模型就可以解釋這一切現象的物理學意義。
真空並不空,包括分子、原子內部並不空,存在著某種物質,這種物質是光、電、磁、引力等的介質,類似於以前所說的以太。當年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為什麼沒有檢測到呢?第一,當年對以太的認識就是錯誤的,並不是絕對空間絕對靜止的;第二,實驗的環境是錯誤的,就像在封閉的車內用類似的試驗去驗證聲音的傳播是否跟空氣有關。
水的流動實驗,為什麼會影響光速?光在玻璃內的速度變化是什麼影響的?地球的轉動,水星軌道的進動,是受什麼影響的?
說什麼空間彎曲,往哪裡彎,怎麼彎,怎麼理解?
很簡單,空間記憶體在一種物質,這就是能量,由物質氣化而來,是氣態的物質。推測物質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小到什麼程度呢,就相當於地球跟原子之間的差距。
這種粒子有正負極性,就像小磁鐵一樣。當它氣化成能量後,像氣泡一樣,同樣保持極性,由於體積膨脹很多,相互之間的作用力下降很多。
強作用力、弱作用力是物質粒子固態時的作用力,作用力極強;電場力、磁場力是物質粒子氣態時的作用力,也就是以能量氣泡狀態時的作用力,是其極性力的表現,是向量力,力量適中;萬有引力也是能量氣泡時的作用力,不是極性力的表現,而是密度變化引起的作用力的再現,是能量泡標量性質的體現,作用力較弱。
原子核的密度較大,從微觀上看組成原子核的物質粒子,對變成能量氣泡的物質粒子,仍有較強的作用力。原子核、其它粒子表面的物質粒子極性的總體分佈,決定著這個粒子的很多性質。
由於極性的一對一作用,表現出來的就是對外放射性作用力大小的變化,每一距離下,作用量的總的大小沒變,作用面積與距離的平方成正比,作用量的密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因而作用力也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對於像太陽、地球等這一類物質,其表面對能量氣泡的影響已經無法體現出向量性質了,但是其外部能量場的密度,仍遵循這個規律。這些物體對外表現出來的力,主要的引力。關於引力的大小及性質,前面的文章已經說了,不再重複。
溫度,就是物質內部能量場的一種表現形式,從高密度向低密度處流動。
光的折射,就是由於介質內物質能量場的密度不同引起的,玻璃內物質能量場的密度較高,而光在同一時間內透過的能量場氣泡的數量是一樣的,因此,光從空氣中射入玻璃中時,會發生折射,且速度會變慢。
由於溫度高,物質內的能量場密度高,因此,升高溫度,可以提高折射率。
關於動能、勢能,都是物體在相互之間的物質能量場內,場的密度大小變化,在場內運動方式的轉化,是作用結果的體現。
下一篇文章針對目前科學家對太陽系時認識,分析一下質能迴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