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的嗎?難道我們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夢中之夢嗎?
很久以來,思想家一直想知道客觀現實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我們的身體感官是否能準確地解釋它。
可能的情況是,我們的感官只能捕捉到世界上真實存在的一小部分扭曲的部分。
隨著這個問題在現代科學和哲學中繼續爭論,神經科學的進步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見解。
現實是一種幻覺嗎?
你咬了一口蘋果,感覺到一種令人愉悅的酸甜。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含糖的水果富含能量,所以我們進化到一般都喜歡水果的味道。
但蘋果的味道並不是外部現實的屬性。
它只作為一種主觀知覺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
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說:“在客觀現實的意義上,顏色、氣味、味道等等都不是真實的。”
他們只在不同的意義上是真實的。
它們是真實的體驗。
你的頭痛是一種真實的體驗,即使它不可能在你沒有覺察到的情況下存在。
所以它以一種與物理學家所說的客觀現實不同的方式存在。
神經科學教授博洛託解釋說,你看到的世界並不一定就是那個世界,因為我們進化到以一種有用的方式來看待世界,而不是以一種準確的方式:
有沒有外部現實?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外在的現實。
世界是存在的。
只是我們沒有看到它的本來面目。
我們永遠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
事實上,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甚至是有用的。
原因在於,除了透過我們的感官之外,我們無法直接接觸到那個物質世界。
因為我們的感官融合了這個世界的多個方面,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我們的感知是否以任何方式都是準確的。
問題並不是那麼多:我們是否以真實的方式看待世界,但我們是否真的準確地看待它?
答案是不,我們不…。
因此,在這個最基本的層面上,我們甚至沒有以任何準確的方式表達我們正在獲得的資訊。
原因是這樣看待它很有用。
所以,你看到的是資料的效用,而不是資料。
我們的大腦傾向於以有用的方式彎曲感覺資料,這一趨勢在許多情況下都可以看到。
其中之一是眾所周知的撒切爾效應,即一張臉(最初是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的臉)的影象被顛倒,並具有一些特徵,如眼睛和嘴巴,也是顛倒的。
當臉部再次朝上時,切換的特徵對我們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但當臉部顛倒時,我們往往無法分辨。
這一現象的原因仍在研究中,但似乎與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與面部識別相關的資訊有關-也就是說,它們被微調為處理正面朝上的面孔的資訊,而不是處理其他任何東西。
一些思想家利用這一觀點來質疑我們對現實的看法到底有多真實--即我們的大腦一旦獲得並投入使用,就會扭曲感覺輸入,從而質疑我們對現實的看法到底有多真實。
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甚至提出,意識是主要的現實,物理世界是次要的。
許多哲學家相信客觀現實是存在的,如果“客觀”意味著“獨立於對它的任何感知而存在”。
然而,關於這一現實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們可以與之互動的程度,人們的想法差異很大。
亞里士多德認為,與他的老師柏拉圖相反,我們與之互動的世界是儘可能真實的,我們可以瞭解它,但他認為我們可以擁有的關於它的知識並不是非常完美。
伯克利主教認為萬物都以思想的形式存在於頭腦中--他反對物理物質的概念--但存在客觀的現實,因為萬物也都存在於上帝的頭腦中。
特別有影響力的啟蒙運動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認為,儘管“事物本身”--一個獨立於主觀觀察而存在的物體--是真實存在的,但你無法直接瞭解它。
今天,許多形而上學的實在論者堅持認為外部現實是存在的,但他們也提出,我們對它的理解是可以改進的近似值。
也有直接現實主義者認為,我們可以直接與世界進行互動。
他們認為,當我們與物體互動時,我們看到的許多東西都可以客觀地知道,儘管有些東西,比如顏色,是主觀的特徵。
雖然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可能並不完美,至少有時是主觀的,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物質世界不存在。
問題是,如果我們承認我們的感官資訊並不完美,我們如何才能去了解任何不是主觀的東西。
科學會停止這場爭吵的,對吧?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科學既指向獨立於任何主觀觀察者如何與之互動而存在的現實,也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觀點在多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們理解世界的本來面目。
首先,客觀科學有多客觀也是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得到的只是一份非常精煉的清單,列出了我們對世界的主觀看法中的事物是如何運作的,那該怎麼辦?
像維格納的朋友測試這樣的物理實驗表明,每當涉及到量子力學時,我們對客觀現實的理解就會崩潰,即使是在有可能進行測試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許多科學似乎暗示,存在一個客觀現實,而科學方法在捕捉資訊方面相當在行。
進化生物學家和作家理查德·道金斯認為:
“科學對客觀真理的信念是有效的。
建立在客觀真理科學基礎上的工程技術取得了成果。
它設法制造出離地飛行的飛機。
它成功地將人送上月球,並用機器人飛行器探索火星。
科學是有效的,科學生產出有效的抗生素和疫苗。
所以任何選擇說,‘哦,沒有客觀真相’的人。
這都是主觀的,都是社會建構的。
告訴一位醫生,告訴一位太空科學家,科學顯然是有效的,而沒有客觀真理的觀點是不成立的。“
雖然這有點偏向於從後果上進行論證,但他有一個觀點:假設客觀現實存在的大型複雜系統工作得很好。
任何試圖拋棄客觀現實的想法都必須解釋這些東西為什麼會起作用。
一種中間路線可能是將科學視為主觀資訊的系統收集,其方式允許人與人之間的主體間達成一致。
在這種理解下,即使我們不能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我們也可以在某些問題上達成普遍或近乎普遍的主體間共識,比如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這可能是最好的結果,也可能是縮小我們客觀瞭解的範圍的一種方式。
或者,它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關於客觀性的客觀真理。
雖然客觀現實可能存在,但我們的感官可能根本無法很好地接觸到它。
我們是有限的生物,觀點有限,大腦在我們獲得感官資料的那一刻就開始處理它。
我們必須始終意識到我們的觀點,這對我們可以訪問的資料有什麼影響,其他觀點可能有一定的真實性。
哲學家丹尼爾·施馬滕伯格說:
“沒有一個包羅永珍的視角能讓我瞭解幾乎任何情況的所有資訊。
這意味著現實本身是透視性的。
它不可能從任何角度被捕捉到。
因此,必須從多個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所有這些都將成為現實的一部分,一些訊號。“
說得對,但您可能不得不擔心,您是否真的獲得了有關這些觀點的正確資訊。
如何?文章讀完了,是不是還在雲裡霧裡?
但,你思考了,一定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