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的最後一天,美國國防部發表了一份新的非涉密版《全球態勢評估報告》,這份報告對目前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軍事部署現狀進行了總結,儘管是非涉密版,但其中也談到了美國在軍事方面的大政方針。
而從報告的內容上來看,這應該是近年來美國國防部出具的最理性、客觀的一份全球軍事態勢評估報告,這種難得的理智、不浮誇也意味著中美博弈已經進入了一個實質性的交鋒階段。
這份報告仔細審視了美軍在全球範圍的軍事部署現狀,並且提出了未來的主要方針:
1.重建歐洲地區對俄羅斯的戰備能力
2.強化關島-北马里亞納群島一線的美軍基地建設。
3.將澳大利亞作為新的重要軍事基地,並在澳大利亞輪換部署常態化存在的戰鬥機與轟炸機部隊。
4.在保證對中東地區的基本影響力,以及遏制俄羅斯西進的前提下,將美軍的作戰力量主體全部部署在印太地區。
5.強化與印度的軍事合作關係。
這份報告之所以說客觀,是因為其承認了很多過去美國不願意承認的問題。
比如在歐洲地區對俄羅斯的戰備能力,實際上在2014年喬治亞戰爭之後,西方就已經很清楚地意識到了一點:歐洲國家並沒有在軍事上對抗俄羅斯的能力。
儘管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較之蘇聯遠遠不及,但問題是,北約國家也普遍進入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大裁軍階段,並且在軍隊作戰力量下降這方面遠勝於俄羅斯。
冷戰時期聯邦德國裝備有數千輛豹2系列主戰坦克,而今天德國陸軍的坦克加起來還沒有俄羅斯的零頭。
北約已經實質上喪失了對俄羅斯的軍事威懾能力,只是過去七年時間他們並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這一次美國國防部的報告裡終於委婉地承認了,並且強調要重新建立對俄羅斯的軍事威懾能力。
而另一方面,報告中也就“對華軍事鬥爭”這一問題重新審視,並且提出了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的主張,即:重點建設第二、第三島鏈。
因為關島、北马里亞納群島恰恰就是第二島鏈的中心,而澳大利亞則是美國構想中的第三島鏈的中心,成為美國印太地區軍事活動最堅固的堡壘。
並且在中東政策上,美國基本承認了其千禧年時代的激進中東戰略的失敗,並且以阿富汗撤軍為契機提出了新的收縮性政策。
即只維持對中東國家有限的影響力,維持對伊朗最低程度的軍事威懾,並將絕大部分的軍事力量投入到未來的對華軍事鬥爭中。
而對華軍事鬥爭最重要的盟友,除去澳大利亞以外就是印度,印度不僅僅是中國的陸地鄰國,他們還與中國存在較為激烈的邊境爭端。
參考1962年的先例,印度是未來在陸地上最有可能與中國爆發軍事衝突的國家,也順理成章地被美國作為最值得期待的盟友。
從這份報告中我們能夠確定一點,美國政府並不會放棄在軍事上為激進的對華政策做支撐的準備,並且對華軍事鬥爭的重點仍然是“封鎖、發動戰爭”,而非退步。
因為這份報告並沒有明確提出滿足中美政治和解必要條件的主張。
現在中美關係在政治層面最大的隱患是什麼?是臺灣問題,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主張完全矛盾並且無法調和。
對中國來說統一是國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支撐,統一臺灣是絕對不可能放棄的主張。
而拜登當局已經透過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暫時不會尋求以臺當局作為基礎組建偽政權對中國實施政權更替,但也絕不接受中國統一,要求中國接受海峽兩岸事實分割現狀。
除非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讓步並且接受中國統一的訴求,否則雙方不可能在政治上和解。
而在這份報告中,並沒有明確地提出放棄第一島鏈,只是說要強化第二島鏈的軍事建設。
而現在臺灣島恰恰就是美國第一島鏈的核心,也就意味著這份美國國防部發表的將作為未來3-7年時間美國大政方針的報告中,並沒有提出在第一島鏈退步的可能性。
不懂行的人一看好像沒什麼東西,但懂行的一看到“炮兵”就應該警覺了起來;中國的戰略火箭軍以前叫做“第二炮兵”,就是說,在各國軍隊框架下,陸軍體系下裝備彈道導彈的部隊也叫做“炮兵”,不過很多時候會帶字首稱為“戰略炮兵”。
比如說11月份駐德美軍就迎來了一支新單位:重建的第56炮兵司令部。
該部裝備了美軍最新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暗鷹”,雖然該型導彈技術水平較為落後只達到了高超音速的門檻水平,遠不能和解放軍現役的東風-17以及俄羅斯的“皓石”相提並論。
但畢竟是高超彈,從其位於德國的基地發射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命中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戰略目標,美軍即將在韓國駐紮的這支炮兵單位是否也是類似的戰略炮兵並且裝備有高超音速武器呢?
這種可能性是不小的,駐韓美軍本來就是針對解放軍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是,稍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一次與韓國防長的聯合記者釋出會上就聲討中國稱“中國發展高超音速武器的嘗試正在使半島安全形勢迅速惡化”。
只是這個方案最大的阻力恐怕來源於韓國政府,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是中國的鄰國,要真允許美軍在他們的土地上部署對自己有嚴重威脅的戰略力量恐怕會把自己害死。
前幾年朴槿惠在任的時候部署一個防禦性質更濃厚的薩德就導致中韓關係惡化,如果現在允許美軍部署彈道導彈,不僅會惡化與中、朝兩國的關係,還會使半島來之不易的利好局面功虧一簣。
但確實美國人有類似的想法,而且美國國防部有理由認為:放棄第一島鏈並且退守第二島鏈將成為美國重大的軍事失敗。
因為相比起地理上環境優越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更加脆弱,且因為島嶼之間過於分散,實際上是“有島而無鏈”,和第一島鏈這種只要站住就能對中國的軍事態勢瞭如指掌的情況完全不同。
第二島鏈的各島嶼非常分散,以這些島嶼作為支點的美國空軍作戰飛機的作戰範圍甚至無法連貫起來覆蓋整個“島鏈”。
除去彼此緊鄰的關島-北马里亞納群島以外,其他島嶼的距離太遠了,而且很難組織起嚴密的海上封鎖線,實際上可能將面臨軍事上各自為戰被各個擊破的風險。
並且也意味著:一旦第一島鏈被突破,中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艇能夠在比較安全的情況下前出太平洋苦寒無人的廣袤海域,成功實現對美國本土的戰略核威懾。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哪怕現在其實美軍很清楚在第一島鏈駐紮的美軍作戰力量在最極端的雙方互相投放戰略力量的情況下將完全癱瘓,但仍然不願意放棄第一島鏈。
這份報告中沒有提的一點是:美國政、軍界很可能寄希望於日本能夠幫助他們以較低成本維持第一島鏈的控制力。
簡而言之,就是日本自衛隊擴軍備戰,然後將作戰力量分散在第一島鏈並且部分替換這些基地的美國駐軍。
然後美國將主要的作戰力量後退到第二島鏈:戰爭爆發的時候就用日本自衛隊的血肉之軀與解放軍第二炮兵的彈道導彈做交換,消耗解放軍的打擊力量,然後第二島鏈上駐紮在安全區的美軍在循序漸進一點點打進去。
在這樣一套戰略下,不難看出:中美兩國的軍事態勢不僅沒有降溫的必要條件,並且因為在臺灣問題上雙方的矛盾依然不小。
稍後拜登當局還會在這個12月舉行所謂的“民主峰會”,這次峰會很多國家都不在邀請參會的國家之列,包括中國、俄羅斯、伊朗、阿富汗等等很多國家都沒有收到邀請。
而與此同時,拜登政府向臺當局發出了邀約,臺當局將派出兩名層級不高的駐美外事官員參加這次民主峰會。
也就是說,拜登政府正在非常努力地為臺當局創造出一個得到西方國家承認的國際氛圍。
在行動上,拜登政府所有的行為都說明了一點,他們非常想要支援臺當局“修憲謀獨”,只是現在臺當局沒這個膽子罷了。
而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不願意退步,甚至還步步緊逼的立場究竟是為什麼呢?要知道這樣做對他們其實沒有什麼好處。
因為中國統一仍然需要等很久,可能是以十年為單位,因為中國現在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統一基礎,自身仍需要時間發展經濟,並且臺海戰事可能會徹底打破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
美國政府如果僅僅是想要維持兩岸事實分離的現狀,那麼軍事施壓也就完全足夠了,並沒有必要在國際上努力地製造“一中一臺”的表象。
因為這幾乎是挑撥大陸和臺灣關係的藉口,特別是對於少數極端激進分子而言。
他們其實沒有什麼太好的手段去說服理智的大多數,雖然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威脅,但發動戰爭談何容易?
矛盾激化的邊界在哪裡?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打贏中國,因為過去在阿富汗、伊拉克、越南,數次治安戰的經驗就已經說明了美國政府根本無法做好佔領區的統治工作,在這方面他們與前蘇聯比都遠遠不如。
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間只有十年,是美國的一半,但蘇聯卻建立起了一個堅固的阿富汗親蘇政權並且大大推動了阿富汗社會的發展,今天阿富汗社會僅有的那點現代化果實全是蘇聯留下的。
這個阿富汗的親蘇政權甚至在蘇聯解體之後還苦苦支撐了半年時間,但美國在阿富汗的表現,只能說是非常丟人了,他們更不可能在中國做好類似的事情。
建制派出身的拜登總統在這個問題上是否與極端右翼是一個立場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的很多做法確實已經與極端右翼的期望不謀而合。
但臺當局的頭目們一定更慘,他們忠誠的臺軍精銳能否打破解放軍的海空封鎖將蔡英文、蘇貞昌等“臺獨”頭目送到駐日美軍基地?
現在臺當局的頭目們對此肯定是脊背發涼,因為中美臺海之戰會打成什麼樣現在各有各的說法,中間存在爭論的空間。
我們也在傳達一個訊息:解放軍有能力控制檯當局,只能說他們如果理智一些的話就應該拿自己當砝碼逼中美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