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4日,安徽省太平縣譚家橋戰役正進行得火熱,一聲槍響,一位年輕的戰士倒下了。
周邊戰士發現這一情況後,趕緊將他帶去搶救,但因失血過多,醫生也無力迴天,彌留之際時,他仍拉著戰友們的手,口中不斷呢喃著“北上抗日!北上抗日!”
他是我國最年輕的軍團長,他是開國十大將之首的老師,他是戰績傲人的傑出幹部。
他少年當兵,屢立奇功被人稱之為“再世霍去病”,他20歲成軍長,被我黨稱之為軍事天才,若非那場意外他必會被授予元帥軍銜。
天才少年入革命
想必大家都很好奇,這樣一位奇人究竟是誰?他的名字叫做尋淮州,由於英年早逝,所以他並非很出名,但他的功績和能力卻絕對是不遑多讓的。
1912年8月29日,湖南省瀏陽社港一個極為貧困的農民家庭中,誕生了一位可愛的小孩,他就是尋淮州,由於家中條件極為拮据,尋淮州的童年過得極為辛苦。
在底層社會生活的他,看遍了中國的瘡痍,也看遍了舊社會的醜惡,面對這殘破的一切,他卻從未想過墮落,而是一直在竭盡所能的在改變這一切。
雖說家裡沒什麼錢,但父母依舊沒有忽視孩子的教育,在家人的幫助下,他順利進入了當地一處學堂讀書,稚嫩的他剛十歲出頭,便頻繁的參加了當地的兒童團和學生聯合會農民協會等革命組織。
在此過程中,他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併成為了名的學生領袖。
15歲那年他就立下了“將來與國家做些大事”的志向,並寫下了一篇反響巨大的文章。
沒過多久,他就加入了中國共青團,並參與了許多鬥爭打土豪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秋收起義爆發後,他跟隨大部隊一起上了井岡山,由於在鬥爭中表現勇猛,且革命意志堅定,很快,他就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賞識,並順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尋淮州稚嫩的臉龐和瘦弱的臂膀,似乎與革命軍隊格格不入,但年齡和體格卻從未成為過他的桎梏。彼時紅軍初到井岡山,武器極為缺乏,七八個人都分不到一條槍,為給黨戰士尋找配槍,大家便打起了土豪劣紳的主意。
1929年,年僅15歲的尋淮州主動請纓要去打土豪,領導看著這個小孩兒堅毅的目光,心中極為震撼,當即他就派了一個排計程車兵跟他一起前去執行任務。
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到達土豪大院家門口時,尋淮洲利用年紀之便率先衝了進去,趁土豪不備迅速將其劫持,並順利繳獲了十多支槍。
在聽說了他的事蹟後,領導對此極為震驚,他沒想到這樣一個毛頭小子,居然有如此之大的膽識,當著眾人的面,他就對尋淮洲誇讚道“我看你的稱呼應該改一改了,以後我們都應該叫你小英雄才對”,尋淮洲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
他並沒有因此就驕傲自滿,自那以後,他便常常穿梭於幹水和閩江之間,出色地完成了組織的任務,並先後擔任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排長和連長之職。
1930年,在一次反圍剿戰爭中,他率領我黨34師第100團同國民黨一個師作戰,憑藉著先前累積下來的經驗,他屢出奇招,以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了最終勝利,並活捉了敵軍師長張輝瓚。
這一仗,震驚了國共兩黨,要知道用一個團的兵力打敗一個師本就是極為困難的,更何況我軍這邊的將領,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上級得知此事後,對這位小英雄極為認可,因此在18歲那年,他就破格被提升為了我軍師長。
他是我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師長,連後期被大家稱之為軍事奇才的林老總在他這個年紀時,都沒立下過如此戰功。
組織之所以將其破格提升為師長,除了是因為他傑出的軍事能力和指揮能力外,還是因為他英勇無私的態度。
1931年4月,在中共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期間,他率領35師採用了麻雀戰和狙擊戰等方式,和國民黨人迂迴作戰,牽制住了國民黨第19路軍軍力,和主力紅軍打了個完美的配合戰。
雖說他非此次戰役的主力,但他的臨場反應能力、作戰配合能力和對戰場的分析能力都是極為傑出的。
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戰爭打響,黃坡、東坡兩役正打得火熱,看著此危局,尋淮州迅速率兵出擊,牽制住了國民黨好幾個師的兵力,為我軍的戰勝提供了有利因素,中央軍委得知此事後,給予了他特別嘉獎。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尋淮洲帶領的紅三軍第三師的政委可是蕭勁光!參謀長是粟裕!這個師的配置級別絕對是任何戰隊都無法比擬的!
最佳拍檔立軍功
要知道,這兩個人可都非凡人,新中國成立後,蕭勁光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中國國防部副部長,而粟裕將軍更是被評為了開國十大將之首。
平日作戰時,尋淮洲便會常常找到參謀長粟裕,和他交流作戰方略和軍事方面的技巧,後期粟裕將軍也表示過,自己的許多作戰方略都是從尋淮洲身上學來的。
1933年7月在組織的命令下,他率領紅五師從江西廣昌頭坡地區出發,和東方軍一起收復了閩西連城,在戰場上,他的鎮靜和果敢震驚了許多東方軍戰士,人們都不敢相信這個20歲的孩子,居然有如此能力。
1933年11月,尋淮洲成為了我黨紅七軍軍團長,時任紅七軍參謀長的粟裕再次和尋淮洲成為了搭檔,在此期間,二人結下了極為深厚的革命友誼。
粟裕不僅常對周邊的人說,能夠做他的參謀長是自己的榮幸,還一度將他稱之為自己的知己。
在他去世多年後,粟裕依舊對他讚不絕口,並評價說“尋淮洲是在革命鬥爭中鍛鍊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參加服多長的戰役,且表現極為勇敢、作戰時,他聯絡群眾,有膽有識,機制靈活。”,不僅如此,他還覺得說過尋淮州的指揮能力是在劉疇西同志之上的。
1934年,他率領抗日先遣隊在閩浙皖贛四個省,幾十個縣反覆徘徊,牽制住了大量國民黨軍為我黨爭取了作戰時間。
但就在同年年末,一場意外的發生,卻讓他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1934年年底,中央軍委王明等人命令尋淮洲率19師向外線出擊,而其餘部隊則留守老蘇區。
令眾人沒想到的是,尋淮州剛帶著19師離開,蔣介石就率領二十餘萬大軍將紅10兵團給包圍了。
尋淮洲所帶領的19師是紅10兵團中最精銳、最厲害的部隊,他們一走,紅10兵團的實力便也被大大減弱了,看著來勢洶洶的國民黨軍隊,紅10軍不敢正面硬剛,只能被迫轉移。
12月份,紅十軍團便轉移到了黃山以東的譚家橋附近,彼時,眾人都沒將此地放在眼裡,畢竟譚家橋既不是戰略要地,也不是什麼交通要道,可就在這個連地圖都沒有標註的小地方上,兩軍開展了一場大戰。
意外發生終殞命
我軍轉移後,蔣介石下令讓國民黨第7師三個旅兵分三路包圍譚家橋,一舉殲滅我軍。
由於王耀武所帶領的補充一旅是剛剛組成的軍隊,實力相比其他兩隊來說較弱,劉疇西就準備先從王耀武下手,用伏擊戰的方式,迅速將其殲滅,開啟缺口,帶兵撤退。
為此劉疇西專門率各部領導開了一場軍事會議,聽完了劉疇西的部署後,粟裕提出了反對。
粟裕覺得劉疇西選擇王耀武下手並無問題,但是讓20師打頭陣欠缺考慮。
當時,20師不過是一隻新組成的部隊,且隊裡的兵大多都沒有什麼作戰經驗,若讓他們打頭陣,很可能會出師不利,影響後面的戰局,因此權衡過後,粟裕提出了讓尋淮洲帶領的19師打頭陣。
聽了粟裕的話,劉疇西卻並未理會,劉疇西先前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在前期作戰過程中,也立過許多奇功,在隊內他也是威望極高的。
因此在面對王耀武的時候,他並未放在心上,他覺得王耀武帶領的軍隊也是由新人組建起來的臨時軍,實力並不算強。正好我軍第20師也才剛剛建立不久,正需磨練,讓這兩支部隊撞一撞,是最合適不過了。
由於人微言輕,縱是百般勸告,粟裕的建議仍舊未被採納。
戰爭真正發生時,劉疇西才意識到自己的判斷是多麼的愚蠢,雖說王耀武帶領的部隊是一支臨時組成的部隊,但是王耀武本人卻並非凡人,王耀武性格勇猛、治軍極其嚴格,在國民黨內也有著極高的名聲,若真在戰場上碰見,劉疇西也未必是王耀武的對手。
劉疇西本來的作戰計劃是讓20師在外圍將王耀武等人困住,並一舉圍殲。
但就在國民黨軍前行之時,潛伏在伏擊圈的一位紅軍戰士,因失誤觸碰了槍械,導致了走火。
由於這位戰士無作戰經驗,慌亂之中,他再次觸碰了機關,並驚動了下面的國民黨軍。
聽到動靜後,王耀武立馬命令部下向山上開槍,若此時,山上的紅軍能按兵不動,待國民黨人消除疑慮之後,他們自會繼續向前。
可由於山上的紅軍是新兵,一看到敵人開槍,他們迅速暴露了自己,並開始了還擊。
彼時,國民黨員還未真正進入包圍圈,他們便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局勢一下就變得對我軍不利了起來。
這時候王耀武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是中了紅軍的圈套了,反應過來後,他迅速命令部下,開啟了對紅軍的猛烈炮轟。
從人數和裝備來看,我軍完全不是國民黨軍的對手,很快我軍就敗下了陣,在敵人的炮火攻擊下,我軍四下潰散。
那邊尋淮州正帶著19師準備往前往譚家橋支援20師,可他們還沒完全走到地方,國民黨軍就突破了包圍圈,並直面撞上了19師。
這時尋淮州才知道了20師已潰散的訊息,但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當時19師被王耀武等人牢牢地壓制在了懸崖之下,毫無撤退的可能,眼看跑不了了,尋淮州只能帶兵往前衝。
在此危急的情況下,尋淮州預備和王耀武等人決一死戰,企圖開啟缺口,讓餘部撤退。
正當王耀武下達進攻命令時,尋淮州就舉著紅旗,首當其衝向國民黨這邊跑了過來。
由於當時王耀武還未下達命令,國軍機槍也還未開始掃射,尋淮洲的突襲差點選破了國民黨的包圍圈。
彼時,王耀武便意識到了自己這是遇上強敵了,雖說我軍在裝備上比不上國軍,但在尋淮州的正確指揮下,我軍還是和國民黨人痴纏了許久,一直到當天夜晚國民黨人都未攻破我軍。
當天凌晨,紅軍趁著夜色再次發動了進攻,由於衝鋒過於猛烈,紅軍損失也極為嚴重,眼看隊裡面的人越來越少,尋淮州也是心急如焚。
正當他籌謀如何突圍之時一聲槍響,敵人的子彈擊中了他的腹部,當他倒地後,周邊的戰士迅速圍了過來,將其拖回了安全點,並試圖為其醫治,但由於失血過多,他已無生還的可能了,據說他臨去世之前,口中還一直在說著“北上抗日”。
解放戰爭時,王耀武成為了我軍俘虜,1959年他得到了中央特赦後,當選為了全國政協委員。
多年後,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王耀武見到了粟裕。
當二人談起譚家橋戰役時,粟裕說了一句話,他說“如果淮州還活著,肯定能當上元帥。”他的話,也得到了王耀武的認同。
尋淮州去世之時年僅22歲,雖說年紀尚小,但他身上的軍功和戰績,卻是同齡人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如果當年那場意外沒有發生,或許我軍後面的仗,就能打的更順利一點,或許他也能如粟裕所說的一樣,成為開國元帥。
但可惜的是人生沒有如果,這位英雄的早逝也成為了人們永遠的遺憾。
本期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非常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