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嗎?
在日本人眼裡,除了米飯,其他都是配菜。
也因此誕生了很多不可思議的食譜,比如:
由此可見,日本人對米飯的喜愛,可謂達到登峰造極之地步。
但根據資料顯示,白米飯的升糖指數為83,屬於高升糖食物,要知道可樂的升糖指數也才65!
如此高的升糖指數也就意味著:白米飯攝入越多,肥胖機率越高,患糖尿病的風險也就越高。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日本糖尿病患病率卻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明顯低於中國,而肥胖率更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以大米為主食,且更愛吃白米飯的日本人。
為什麼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卻比咱們中國人要低呢?
也許是因為日本人吃米飯“不走尋常路”!
與中國人傳統“趁熱吃”的飲食理念不同,日本人更喜歡吃“冷飯”(飯糰壽司等)。
別看同是米飯,冷米飯和熱米飯的差別可不小。
米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在烹飪時會隨著溫度、水分變化,逐漸溶於水並變成糊狀。
而溫度高的糊狀大米更容易被分解為葡萄糖,人體吸收起來更快併產生更多熱量,就會導致血糖更容易升高。
相比熱飯,冷飯還有一項“優勢”。就是熱米飯放冷後還會產生“抗性澱粉”,這種澱粉較其他澱粉更能抵抗澱粉酶的分解,在體內消化吸收和進入血液都很緩慢,升高血糖的速度也就比較慢。
相關研究顯示:米飯煮(蒸)熟後冷藏24小時,取出加熱再放涼後,其抗性澱粉是普通新鮮米飯的2.5倍。
所以相較於熱氣騰騰的米飯,放冷後的米飯更加有利於血糖的穩定。
用一個詞來形容日本人的飲食就是:精緻。
日料很喜歡用精緻的小碟小碗來盛裝,這就導致他們攝入每樣食物的分量都很少。所以別看日本人喜歡每一餐都吃米飯,但平均到每餐中的分量其實並不多。
日本人的精緻還體現在進食方面,他們習慣在吃飯時動作優雅,細嚼慢嚥。這麼做會讓飽腹感來得更快,減少澱粉的攝入量。
同時還會延長進食時間,讓腸胃進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減輕肝臟的代謝負擔,從而降低患上糖尿病等代謝類疾病的機率。
相對大多數中國人吃飯時間上的“任性”(各種原因的不按時吃飯),日本人更崇尚規律吃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
而規律進食可以降低餐後血糖升高的幅度,大概原因是讓胰腺養成了規律分泌胰島素的好習慣,在血糖代謝時不容易出現紕漏,自然也有助於人體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而任性選擇吃飯時間(飽一頓餓一頓),更容易讓人發胖,繼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危險。
所以真正說起來,造成中日兩國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差異的可能並不是白米飯本身,而是白米飯的飲食習慣。
當然,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不僅僅是白米飯在“興風作浪”,也還有其他飲食習慣的“推波助瀾”。
比如日本人吃海產品也比中國人要多
日本四面環海,他們的海產品十分豐富,金槍魚、秋刀魚、鮭魚……應有盡有,可以說在任何地方都能輕易吃到新鮮的海產品。
據統計,日本每年人均吃魚100多公斤,海產品消費量世界第一,遠遠超過大米的消耗量,日本人也被稱作徹底的食魚民族。
而這些海產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omega-3脂肪酸,對於心血管健康十分有幫助。
海帶、海苔和裙帶菜等海藻類也是日本人的最愛。海藻類食物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食物纖維,能幫助人體減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危險,是抵禦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好幫手。
更為重要的是↓
相比中國的飲食,日本人的飲食更加清淡少油。
日本人烹飪方式主要是蒸煮和生食,很多料理都是直接水煮或清蒸後,蘸上特有的調味汁就開吃。
他們為了使各種飲食材料保持原味,所以在烹飪時普遍會少油、少鹽、少調味品。
這樣有利於保持食物本身的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同時還能減少油脂的攝入,對血脂血糖的控制很有幫助。
而中國的飲食則多用煎炸、紅燒等烹調方法,無形之中增加了不少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患病風險。
不得不說,在飲食方面,日本人的很多習慣都值得學習效仿。
當然也並不是說,我們就要生搬硬套。比如腸胃消化較弱的人群或者體質較弱的老年人就不適合吃冷飯,很容易造成其他傷害。
控制血糖還有其它更有效的方式,比如在米飯裡新增一些粗糧雜糧,吃起來不但可口,控糖效果也不錯。
其實,沒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吃法,那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才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兇之一。
所以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們要因人而異,因“食”制宜。
參考資料:
[1]王蕾蕾,何芳,樊慧茹,葉麗佳,張片紅.高抗性澱粉大米血糖生成指數測定及對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的干預研究[J].營養學報,2017,39(02):197-199.DOI:10.13325
[2]同樣一日三餐吃碳水,為什麼日本肥胖率這麼低?,健康時報,2021-10-15
[3]研究了9萬日本人後發現:日本人長壽秘訣主要與“吃”有關!,健康時報,2020-07-30
[4]劉少才.日本:長壽之國吃為先[J].保健醫苑,2018(0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