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鄉村,早已告別了曾經破舊的樣子,經過了合理的規劃,一幢幢小樓拔地而起,小山村也有了新的模樣。而一些舊的東西,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從生活中消失。
那些老物件,有的被丟掉了,有的被人收藏起來,有的進了博物館……無論是否還在使用,它們曾經給人們帶來的價值與作用都是很大的,值得我們記住。
靠背木椅子
帶靠背的木椅子,曾經在農村非常流行,家家戶戶都有那麼幾把,有時候家裡來客人了不夠坐,還要去鄰居借上兩把,現在不少人家裡也還有這種椅子。
相比舊時大戶人家用材考究、工藝精湛、雕刻精細、裝飾繁瑣的椅子而言,這種民間普通木椅顯得較為簡潔。
農村製作靠背椅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大多選用馬尾松、柏樹、竹子為原材料,經過民間藝人的巧手,做出的靠背椅子既價格便宜又結實耐用。
夏日的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村裡人在屋前的空地上,一人搬一把靠背椅,圍在一起談天說地,雖粗茶淡飯,倒也其樂融融。
壓井
說起手壓井,相信我們好多人都會懷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個時候只要是海拔低水位高的地方,基本都有手壓井。
壓水前,需要用一大盆清水灌入壓水井中,用於“密封”和“引水”。然後,雙手握緊鐵棒,使勁壓下,抬起,再壓下,再抬起……迴圈往復。
夏天,幹活回家後接一瓢壓水井裡的水,解渴又解暑。冬天,壓水井裡壓出來的水比外面的水溫高,用來洗臉或洗衣服十分舒適。
桿秤
這個老物件相信大家都見過,那就是桿秤。老式桿秤結構很簡單,一根粗細不均勻的硬質木棍,上面很有規律地鑲上了“盤星”,較粗的一端設有提鈕和秤鉤,另外還有一個秤砣可以在較細的一端移動。
以前幾乎是每家必備一杆小秤,大秤的話一個公社才有一個,稱糧秤豬等重物件就去借來用。
桿秤利用了槓桿原理。在一根木頭杆上安裝一根吊繩作為支點,一邊掛上重物,一邊掛上秤砣,當兩邊水平以後,就可以稱出來物體的重量。
這些秤在當年“稱霸”市場,買東西時,都願意讓秤高兒高兒的,表示多給了一點;賣廢品時,都願意讓秤低低的,表示斤數多一點。
石磨
老式石磨在農村裡,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推磨很辛苦,通常需要兩人一起或者輪流,旁邊還要站個添磨的。添磨的把要磨的東西放在磨眼裡,推磨的人推著石磨轉圈走動,磨好的粉就沿著磨周圍掉下來。
石磨可以用來磨米、麥子和豆製品等。其周圍通常是最熱鬧的,男人們坐在石磨邊,嘮嘮外面打工的艱辛。女人們在石磨旁漿洗衣服、做針線活、道家長裡短。小孩在石磨旁躲過貓貓、跳皮筋……石磨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
一圈一圈地旋轉和耕耘,豐富了餐桌文化,給鄉間生活帶來了溫馨和快樂,更給鄉間人留下了精神寄託。
銅製熨斗
80年代時,多數農村還沒有通上電,即便通電大家也捨不得用,更別說用上電熨斗了。不過農村人十分講究,衣服就算縫縫補補也會讓其看起來板正整潔,此時銅製熨斗就派上用場了。
這種熨斗是木炭傳熱的,從提手處新增燒紅的煤炭,等熨斗足夠熱時,就可以用來燙衣服。不過銅製熨斗價格可不便宜,往往一家有熨斗,鄰居們都會來借用,只是如今已很難見到。
每一個老物件,都浸透著人們的汗水與智慧,記錄著我們曾經的生活方式,這些遺留下來的物品,像老照片一樣,是不可磨滅的生活記憶。
看著這些老物件,就像是看了一部史書。你家有哪些現在已經不常見的老物件呢?快快拍下影片或照片,到村聊圈曬一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