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的文章,
從這位網友的文章中,看出這是一位正直,關心什麼事情要合情合理,眼裡不揉砂子的,要把事情整明白的人。
他提出的問題就是這幾年在網上爭論的沸沸揚揚的農民到底都做了些什麼?致使一些三農方面的作者有著說不完的話,正反兩方面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我認為正反兩方面都是講理之人,也都是要把問題的根源,事情的來龍去脈整明白。
我再請網友看下面這張表
這都是網上公開資料,到一九八三年,工業上照比解放前最高產量的增加幅度。
廣大想弄明白工業的成績的人,還可看公路,鐵路增加里程:
咱再看城鎮人口變化:
從一九四九建國時的不到六千萬城鎮人口到一九八三年二億二千二百多萬人口,淨增一億六千多萬人口。
這裡的當初的不到六千萬的城鎮人口中,就包括了政府工作人員,部隊戰士以及生產當時農村以及城鎮當時人口的生產生活用品的工人和他們的家屬。
別個咱不說,就拿鋼鐵一項,農民當時也就一億戶左右,每戶一年用不上一斤鋼鐵(當時有句話:叫“砸鍋賣鐵”,可見只有鍋是鐵可以賣錢),鐮刀,斧頭,鋤板,菜刀等一把能使用二十年。
就是一九四九年的十五點八萬噸鋼產量就夠民間使用二年,在一九八三年以前,有幾家有腳踏車等鋼鐵工業製品?
而表中的:
92(噸)x43.4(倍)=3992.4(萬噸),(實際一九八三年的鋼產量是四千零二萬噸)
得有三千九百八十萬噸是工業自己用。
生產這些鋼鐵的人員以及他的上游採礦,運輸,探礦,找礦,地質工作者,他的下游用鐵生產各種產品,他的服務行業,米菜店,醫院,託兒所,幼兒園,影劇院,大中小學校。
這是僅鋼的一項,還有石油,煤炭,發電,化工等諸多行業,當時民用很少,基本上都是工業在自我使用,自我壯大。
這就象一個人騎在馬的背上砍樹枝,他藉著在馬背上的高度,費了很多勁,打下許多樹枝。
兩員戰將在戰馬背上,各使出絕世本領,人借馬力,馬仗人威,激戰正酣。二馬盤旋,龍精虎猛。
他說這樹枝是我費勁砍下來的,與你這個馬沒有關係。
你可能會說,我們不是藉助農民的什麼力量了,我們的投資買原材料,建廠房,購機器,上下游行業那都是國家撥款。
而農民種國家的土地,向國家上交農業稅這是歷史規矩,天經地義。
但過去的農民種地交稅也就是僅供養政府官員和軍隊戰士。
那些手工業者,商人,教書先生,醫院大夫,他們都是自負盈虧,根本沒有誰給他們撥款。
而大專案如壓垮清王朝的四川的川漢鐵路,全長二千公里,則是民間籌款入股,後又向英法德美借款。等於誰投資誰受益。
如京張鐵路那也是國家向英俄等國借款修的鐵路。
就是說建國前工業都是自己籌款,不是用農民的種地交稅來進行建設。因涉及到誰投資誰受益。國家沒有錢,國家向外國借款以投資專案獲利後償還借款。
而我們建國時,由於美國封鎖,控制我們,那些資本主義國家不借給我們錢,蘇聯借款給我們了,關係不好了,還沒等我們見著利就開始要我們還債。
這也是我們一九六0年到一九六五年還清欠蘇聯的八十六億元的債務,除百分之三十五的礦產品外,餘者以農產品償還。
因我們的工業產品人家不要。
我們的這除掉建國初期的不到六億人的軍政和輕工業人員是維持當時民生用品外,其餘那些增加的工業品都是在壯大工業自身規模。
而這些從當初建國時的不到六千萬人的政,軍,工就維持了當時的國內和平生活局面,那增多的一億六千多萬的城鎮人口的一切吃喝拉撒睡,以及相應的工業所需的技術,裝置,儀器都要用糧食來換,還有這些人士的生老病傷殘死,都要有人負擔。
而在一九八三年之前的三十多年裡,他們的產品由於農民手頭沒錢,買不了他們生產的產品,如腳踏車,手錶,收音機。
多數人家唯一的家用電器是手電筒,
現在(一九八三年以前)的工業規模那麼大,門類那麼全,技術那麼先進,他的產品既沒往外賣多少,也沒內銷民用多少?
那他是怎麼維持活下來的?自己的工業產品又不可以當飯吃,並且越長越大。他似乎有無窮的底墊在支撐?
這個底墊哪來的?舊中國時怎沒有?
說到這,可能還沒聽明白?
咱再舉個例子,打個比方:
一個大家庭,有六十口人,有一百五十畝地,這些地能打二萬二千斤糧。平均每人四百斤,但還要喂耕畜,豬雞等,每人一年也就三百來斤糧。
這家有二十個是成年人。
用二個人管家安排指揮(政),二個人打更護院(軍),用二個收拾各種勞動工具和縫補衣服及雜務的(工)。
剩這十四個成年人種地打糧以供養全家吃飯。
這樣一個成年人要種十畝地,這得一年緊忙乎。
現在外邊有強盜說不上什麼時候要來搶劫,在搶劫過程中極有可能殺死這家的人。
為了家庭安寧,必須把這家的房子套上堅固高大的院牆,這要從種地的家人中抽出四個人套大牆。
這四個人要身強力壯,這四個人的口糧要每人每天一斤半糧,而套大牆所用的工具、技術要用糧食換(進口裝置、儀器、技術),
現在這地裡剩十個人種一百五十畝地了,一個人得種十五畝地了,而種地的每天口糧為了保障砌牆的別餓著,只有種地的少吃了。
為了要讓地裡多打糧,最好再多搞農田改良,如深翻地,修梯田,修水庫,修送水渠道,開墾荒地,只好一年到頭起早貪黑,一天也不歇著了。
這樣子經過三十來年,這個大牆套好了,
這個家庭的安全有了保障。
套大牆的過程中,這四個人也累夠嗆。
現在這大牆太漂亮了,成風景區了,產生巨大經濟效益了。
並且擴大佔地面積,讓原先種地的老農的孩子去幫著維持環境,做些雜務,那四個砌牆的也老了,退休了,亨受晚年生活了。
你說套這個大牆的過程中,這些種地的這個大家庭的家人也老了。
那種地的這些老人有沒有貢獻?
圖片源於網路,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