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新華社透過照片的方式報道了山東一家農戶依靠種植棉花收入超過一萬元的事件,這則新聞被國內將近50多家媒體爭相轉載,從此出現了“萬元戶”的叫法,並逐漸成為那個世紀最受關注的流行詞。
1979年我國出現的第一個“萬元戶”就是黃新文,那麼他到底是憑藉什麼發家的?當初風光無限的他現在又過得怎麼樣呢?
風口之上的黃新文
鄧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農業和工商業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給人們創造出了眾多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那時的改革就像是一陣東風,給新中國的廣大群眾帶來致富的希望。
1979年2月19日清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靠辛勤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的文章,讓國人震驚。文章提及在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年,小欖公社第二生產隊社員黃新文一家人在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的同時,以飼養生豬為家庭副業,兩方面的勞作讓他們獲得萬元的年收入。
這在那個年代是無法想象的事情,新聞媒體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瞭解黃新文一家的收入情況,還對其進行細緻地剖析。依照建國初期經濟狀況和人們的收入水平分析,扣除生產與生活所消耗的成本支出,黃新文家一年的淨收入高達6000元。
這樣的收穫讓所有人都為之驚歎,要知道當時全國範圍內沒有一家農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
“萬元戶”之所以罕見,是由物價水平和人民幣面值決定的,那時候大部分生活物資都是以毛為單位計價的。工人們的月收入只有二三十塊錢,今天動輒就幾十元的肉只需要幾毛錢而已。
一個家庭存款想要超過1000元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不要說是收入超過一萬了。據相關歷史資料統計,按照1979年全國人均收入668元的標準,那麼想要積累到1萬元,需要不吃不喝長達15年的時間。
所以黃新文的事情一經報道,順理成章地就成為全國上下所有人崇拜的物件。
實際上黃新文與大多數人一樣是出生於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工作環境讓他和廣大農民一樣沒有什麼區別。唯一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黃新文擁有一個善於思考的大腦,他會去嘗試更多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的豬肉產量只有790萬噸,年人均豬肉的佔有量僅為8.2千克,減去其中的損耗後到手的只有不到6千克。這是什麼概念,這就是說人均一月只有不到一斤的豬肉,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黃新文抓住了致富商機。
何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這項改革不僅在沿海各城市進行推廣,內陸地區也在不斷地推進,特別是在落後的農村地區。為激發人們創業的積極性,國家會給予創業者眾多資金和政策福利支援,“要致富,先修路,少養孩子多養豬”,像這樣鼓勵生產的標語隨處可見。
黃新文試圖藉著國家改革的東風,尋找創業的機會,準備大幹一場,他決定將全家的積蓄都用來投資生豬養殖,1978年黃新文一共購買了25頭豬,其中有母豬和用來繁殖的種豬。
黃新文一家此前並沒有任何大規模養豬的經驗,不過這種事情怎麼能夠難倒富有挑戰精神的黃新文,他前往專業的生豬養殖戶進行學習,再結合其他養豬農戶的飼養經驗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
這套養殖體系非常符合生豬的生長週期,他飼養出來的豬生長速度極快,健康狀況相當良好,小豬仔在短短几個月就能夠長到一百五十斤左右,這樣的出欄率就算是放在現在也是非常優秀的。
正是這25頭豬不斷繁殖發展至後來的龐大規模,利滾利,黃新文把成年的生豬透過市場自主銷售以及和政府直接對接的方式進行出售,將二十一頭成年豬賣出,換得近兩千元的淨收入,利潤可謂是極其豐厚。
就在這時,國家原先執行的計劃經濟體制有所改變,為迎合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讓產品的市場價格隨著需求在合理的區間內波動,豬肉的價格突然間瘋狂起來。
故而在短短一年內,黃新文僅依靠養豬就實現了近5000元的收入。
或許在現在看來5000元並沒有多少,可在黃新文生活的那個年代,足以頂得上整個村莊所有人一年賺得的錢。
黃新文利用自己養豬賺得第一桶金,開始逐漸擴大自己的養豬規模,提高自己的生豬產量,這樣的規模對於黃新文實現年收入過萬的目標完全不是問題。
不得不說黃新文確實是一個非常具有商業頭腦的人,他總能夠將資源利用率提到最大化,對於家中飼養生豬產出的糞肥,他以實惠的價格出售給生產大隊,換取一筆不錯的收入,依照工分制度來進行換算,黃新文一家僅在公社內的收入就多達三千多元。
當然以上這些成就都不是輕而易舉得來的,據黃新文描述,他們一家共有八口人,公社內的工作是由家裡的三個主要勞動力做的,家中的養豬種植果樹等副業則是由母親和幾個孩子共同照料。
一家人明確分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力量,為家庭生產工作盡一份力,切實貫徹了勞動最光榮的稱號,“萬元戶”的稱號他們當之無愧。
“萬元戶”的輝煌時刻
作為罕見的萬元戶,黃新文對於人們而言有著不同尋常的含義,在所有人心目中這是財富的象徵,代表著在社會上擁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和影響力,鉅額財富讓黃新文一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黃新文字人也成了當地的紅人。
他受到當地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讚揚,成為社會各界所關注的主要物件,黃新文的出現為所有普通勞動人民樹立了榜樣。作為養豬大戶的傑出代表,他經常被邀請參加各種重要的會議,與大家探討自己的致富秘訣和養豬方法。
這一現象被記者發掘,將其登在《人民日報》的頭版上,這在國家鼓勵發展經濟的階段具有極其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或許人們會以為像黃新文這樣的人屬於暴發戶,短時間內財富迅速膨脹,必然會讓他看不起同為普通百姓的人。令人欣慰的是,對前來諮詢創業的人們,黃新文從來都是知無不言。
他耐心地為大家講解如何正確地尋找創業之路,細心地傳授自己的養豬秘訣,完全沒有任何遮遮掩掩,他本人覺得養豬秘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他在食品站工作的弟弟給他搭配了較為合理的飼料配方,另一方面是將自家的糧食在糧站換成碎米在作為生豬飼料。
黃新文將自己的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那些想養豬的人,他一心只想帶著大家共同富裕起來。這種品質就算放在現在同樣是極其難得的,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生活漸漸富裕起來,生活條件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改善,黃新文首先為自己的家人建起一百多平米的新房子,配置起最有名的生活四件套:腳踏車、縫紉機、收音機以及手錶,這些東西在對人們而言都是極為奢侈的物件。
更讓人為之羨慕的是黃新文特意從香港購買了內地無法購買的飛利浦黑白電視機,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件極其具有轟動性的事情。父輩們經常提起他們為了看電視,通常都要跑幾里路去大隊部或者有電視的人家裡,這臺稀有的電視機就是黃新文家富裕的象徵。
生活如此富足美滿,黃新文無疑是人生的贏家,但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原本能夠繼續這樣輝煌下去的他,無奈遭受了上天的捉弄,突如其來的災難令黃新文的家庭狀況一落千丈,最終遺憾收場。那到底是怎樣的意外扭轉了黃新文的命運呢?
天有不測風雲
現如今的黃新文沒有成為人們想象之中的百萬富翁,相反,他褪去了半生繁華,躺在病床之上搖搖欲墜,每天都面臨著無法再醒來的恐慌。原本富裕的家庭隨著他的倒下逐漸沒落,一貧如洗。
最初在村子裡修建得高大闊氣的房子,在周圍眾多高大樓房的映襯下,顯得矮小且落魄。時代在改變,一切都在與時俱進,唯有這棟房子一成不變,它彷彿在默默講述一個時代的落幕,在記錄一個人半生的繁華與衰退。
黃新文沒有坐吃山空,更沒有肆意揮霍,按照道理來講,三十年前就是萬元戶的黃新文之後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憑藉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發現商機創造財富的能力,生活應該會比之前更好才是。
現實卻非常殘酷,一場意外否定了他前半生所有的努力和成就,剝奪了他創造奇蹟的勇氣和機會。
常年從事養豬這一行業,黃新文為自己的事業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可以說是透支自己的身體來換取財富,健康狀況日漸堪憂,經常需要用藥物來緩解身體上的不適。
2000年,黃新文幫助同村人蓋房子的時候,頭腦突然發昏,不慎失足從高處墜落,頭部撞擊到散落的磚頭上,瞬間陷入昏迷。
家人趕忙將他送入醫院搶救,經過數個小時的手術,黃新文成功脫離了危險。但他的精神卻因頭部的撞擊出現異常,經常會出現精神渙散眼神迷離的狀況。
為了給黃新文籌集醫藥費,家人將多年積蓄都消耗一空,除了他曾經修建的老房子之外,家裡人將能夠變賣的物件都換成現金來給他治病。
即便是萬元戶的他們,在高昂的醫療費用面前同樣顯得微不足道,而且以當時的醫療技術和條件根本就無法治癒這樣的病症,黃新文的精神疾病仍舊沒有好轉。
就這樣黃新文一家將早年積攢的大量財富消耗殆盡,曾經萬元戶的光環慢慢退卻。
最令人難過的是黃新文精神不健全,經常會撿垃圾回家當做寶貝一樣珍藏起來。他的母親和妻子不得不時刻陪伴在他身邊照顧他,無心經營原有產業,豬場漸漸荒廢下去。
黃新文的家裡因沒有多餘的積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日益破損,無力修葺,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危房。而黃新文的兩個兒子雖然都在經營著自己的小生意,不過和他們家當初的輝煌比起來不值一提,生活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能夠重新來過,可我們不禁還是會去假設,倘若黃新文的生命之中沒有出現這一場變故,他一定能夠做出極其耀眼的成就。
黃新文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他用自己的前半生創造奇蹟。特別是黃新文用自己成為萬元戶的經歷來為世人詮釋什麼才是正確的努力方向。任何時代都有機遇,只有把握住它才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
今天黃新文的輝煌故事已經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給世人留下的是無盡的嘆息。當我們重新回憶起黃新文的人生,更多的還是對他不甘貧窮,敢於同命運做鬥爭的尊重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