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農村人的生活條件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家家蓋上了新樓房,或住上統一安置的小區,不少人更是買房買車,日子過得舒服滋潤。
對農村人而言,務農已不再是主業,不少人更是放棄了莊稼地,常年在外打工,年賺10萬+的大有人在。
然而,在生活幸福感提高的同時,人們的思鄉憶農情結愈發濃重,近年來的農家樂火爆也正因此。同時,舊玩市場也開始火爆,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也在市場暢銷,其價格更是水漲船高,如舊豬槽經過包裝後可賣出上千元,縫紉機回收價也多達三四百元。
這些老物件看似很簡陋,卻是農村60後、70後、80後的回憶。八十年代的生活簡樸,孩子們沒錢買得起玩具,人們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而那些“老物件”成為農民生活的全部,幫農民解決各種生活問題。
那麼,80年代常用的10種老物件,如果你用過的話,肯定已經是爺爺奶奶輩了,都有孫子孫女了。大家都用過哪些?你還能叫出名字嗎?
1、銅製熨斗
80年代時,多數農村還沒有通上電,即便通電大家也捨不得用,更別說用上電熨斗了。不過農村人十分講究,衣服就算縫縫補補也會讓其看起來板正整潔,此時銅製熨斗就派上用場了。
這種熨斗是木炭傳熱的,從提手處新增燒紅的煤炭,等熨斗足夠熱時,就可以用來燙衣服。不過銅製熨斗價格可不便宜,往往一家有熨斗,鄰居們都會來借用,只是如今已很難見到。
2、打穀機
聯合收割機90年代後期才進入國內市場,在這之前我國農業一直處在半機械化階段。莊稼的採收、打穀多是人工進行的,為了能夠抓住農時,農民也創造出了多種輔助性工具。
打穀機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木頭製作的,但轉盤、槓桿、滾輪是鐵質的。在機械化之前,打穀機為農民提供了諸多便利,加快了打穀速度,也節省了很多人力。
但如今聯合收割機已普及,一畝地20分鐘即可變成穀粒,打穀機就此淘汰,想要再見到已非常難了。
3、犁耙
犁耙陪伴農民2000年的歲月,也讓勞動力得以大大解放。記得80年代時,村子裡基本上家家都會養上耕牛,等到鬆土耕地時,將犁耙套在耕牛身上,人用手控制犁耙,即可進行耕地。
不過犁耙耕地的速度還是太慢,自從拖拉機在農村興起後,犁耙就此逐步淘汰,筆者家早就不知道丟到何處。
4、風車
風車也是農耕時的必備工具,這種工具製作起來比較複雜,但卻可以過濾糧食中的雜質。農民將農作物打穀後,其中不可避免的會沾上灰塵、雜質,而那個年代農民收穫的糧食主要是留在家裡食用,必須將穀物清理乾淨才行。
因此風車大有用處,將穀物灌入其中,再轉動轉手,即可將糧食裡的灰塵、雜質吹走,過濾後的糧食就可進一步壓榨成米麵等。而如今,風車也已基本淘汰,很長時間沒能再見它的模樣。
5、石磨
在山東地區,“石磨煎餅”比較常見,也就是用上石磨將小麥碾碎,這樣的煎餅更香一些,人們吃得也更新奇。其實在80年代時,石磨在農村很是常見,農民經常用其製作豆腐。
先將黃豆泡水,隨後就可放在石磨裡碾磨,這是製作豆腐的關鍵一步。當然,農民也會用來碾磨各種雜糧,用於燒粥還是很美味的。
6、煤油燈
在八十年代,我國很多農村剛通電或沒通電,且電費也是很大一筆開支,因而大家晚上依舊會用上煤油燈照明。
當時的煤油燈造型上和影視劇裡的“寶蓮燈”差不多,往裡面灌上煤油,點亮即可。不過亮度不是太大,照明範圍也不大,但卻可以為人們黑夜裡照明,村民們對此很是感激。
記得90年代時,家裡通上電了,但因電力供應不穩定,經常停電,因此煤油燈依舊有大用處,直到新世紀後才逐步被淘汰。
7、秤砣
如今,市面上的各種電子秤琳琅滿目,就算是機械秤構造也十分複雜。不過在過去,農村中的秤砣就顯得簡單了,一根秤桿,一個砣子,下面再掛上托盤或倒鉤,即可稱量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今這種秤砣已很難看到,但如果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稱東西時依舊願意用上秤砣。
8、石槽
誰能想到,過去餵豬用的石槽,如今卻在市場中火爆起來,被用來擺放到辦公室、商超內,成為觀景的器皿。在過去,豬槽多是人工雕刻的,選擇一整塊石頭,再讓石匠幫忙打成石槽,即可用來餵豬。
只是,如今很多人已外出打工,石槽也被丟棄或深埋泥土中,想要再見到已不太容易。
如今的老物件在農村已是稀罕物,不少商販也下鄉高價收購,而這些東西在農家樂、舊玩市場、農俗博物館中比較常見。
朋友們,你還知道哪些“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