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小嫻說:“許多事情,看得開是好;看不開,終歸也要熬過去。”
這個世界,有陽光,也會伴隨陰影。
既然不能事事順遂,就要學著勸明白自己,在身處低谷和困境時,擁有周全好生活的能力。
希望,在變化無常的四季裡,我們都能過好一朝一夕。
前兩天,老公發小陳峰的水果店開業,我們一起去湊熱鬧。
說起陳峰,是我們這波朋友裡發展最好的,有自己的旅行社,走過很多地方,也賺了不少錢。
但這兩年多,受疫情和環境的影響,境外遊基本沒了可能,他們的收入直線下降,最後,不得不關門解散。
一瞬間,他們夫妻倆都沒有了工作,可父母和孩子的開銷卻只增不減,眼看著積攢下來的存款越來越少,於是,他們決定重新開始。
有朋友說:“老陳你乾點什麼不好,這水果店起早貪黑的,累不說也不體面。”
陳峰笑了下,舉起酒杯:“現在啊,能掙到錢才是正經事。再說了,我自己拼命折騰,哪一點不體面。人啊,千萬別為他人的眼光活著,來,乾杯!”
我們都跟著他站起來,向前舉杯,一飲而下。
忽然間特別羨慕陳峰的通透和豁達:
我們這一生,會經歷很多事,可任誰也都不能事事如意,唯有看得開,在乎該在乎的,捨棄該捨棄的,才能真正過得輕鬆舒心。
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得失是套餐,選擇了擁有,也必然要接受失去,不能單點。”
想來,反之也亦然,當我們失去一些東西時,也會在不經意間擁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起起伏伏的人生,總會有難堪的時刻,但要知道,我們沒有那麼多觀眾,也沒有多少人等著看我們出醜。
不管多大的事,到了明天都是小事,到了明年也都成了故事。
切莫與煩惱憂愁糾纏不清,看淡了成敗和滄桑,一切終將豁然開朗。
既然花開花落由不得我,靜坐鼓掌也不失為一種快活。
“年中就說好調我回總部,我就想不明白了,怎麼就安排了別人?”
昨天辦公會後,老李拍著桌子,跟我抱怨領導說話不算數。
從知道這件事開始,我們就再沒見他笑過,不管開會還是吃飯,總是耷拉著臉。
一個人外派10年,全國7個基地他全都待過,運營的業務也沒有他不懂的地方,總部怎麼連讓自己回家的機會都不給呢?
老李這段時間一直都糾結這個問題,有空就會約同事出來吃飯,試圖打探一些訊息,甚至夜裡,還在不斷分析,弄得自己疲憊又焦慮。
直到上週,領導特地來開會,宣佈他回總部做高階經理,他才終於明白領導是給他時間完成手中的專案,拿著漂亮的業績升職加薪。
原來,之前都是自己的無聊猜測,並非真實的結果。
可這些日子裡,丟掉的灑脫找不回,還白白搭上自己的快樂。
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世間無數人,幾人你能看得準;世間百條理,不可能條條你都想得通。”
若因困於一時的較真,非要想個明白,反倒會賠了心情。
不如,把擾心的事靜置一邊,讓時間來給出答案。
《養真集》中說:“自古神仙無別法,只有歡喜不生愁。”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把事情看得太重,想得太多,撞了南牆還不願回頭。
學會把心放寬,遇事不鑽牛角尖,才能從煩事中抽出身來,保護好身體,照顧好自己。
切莫對無法逆轉的事情耿耿於懷,不做他想,不計他念,才能收穫自在和灑脫。
無需刻意尋找,天下萬物的來去,都自有他的安排。
昨晚10點,加班回家,在走廊遇見了樓下的小輝,他低頭點了一支菸,眼圈通紅。
前段時間,他父親忽然檢查出肺部腫瘤,一時間,家裡的節奏全都打亂了。
原來小輝爸媽經營著一家餐館,平時不用操心,還能幫襯他們一些。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全家人擠在50多平的房子裡,妻子一邊上班,一邊帶孩子;母親一邊照顧家裡,一邊伺候父親。
小輝更是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白天和客戶談業務,晚上偷偷跑出去送外賣,幹代駕。
一天晚上,因為業績不好,他被領導狠批,眼裡含著淚卻也沒在家人面前抱怨過一句,哪怕再難,也沒有向別人解釋過自己的處境。
一米八多的東北漢子,委屈得像個不知所措的孩子,但還是硬生生把苦都嚥了下去,悄無聲息地扛起所有重擔。
2個月過去,父親做完手術漸漸恢復,小輝說:“我很知足,一家人整整齊齊就是最好。”
生活裡,難免會出現難以接受的現實,但回看這段難捱的日子,熬過去,才更懂得珍惜。
而那些不足以為外人道的苦和痛,也會讓我們更加清醒。
只有不慌不忙,默默努力,才能等來生活的驚喜。
暫處低谷沒什麼可怕,因為朝哪個方向努力,都是出路。
村上春樹說過:“不必糾結當下,也不必擔憂未來,人生沒有無用的經歷,所以我們一直走下去,天一定會亮。”
切莫因為沒有準備就輕易放棄,認清了生活的真相,我們就要更加奮力相搏。
要相信,路還長,溫柔的事一定會發生。
陸小曼在《隨著日子往前走》裡寫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世間紛紛擾擾,人生起起伏伏,遇事唯有看得開,想得通,咽得下,才能不會因為幾秒鐘的不開心,影響到一天一年。
要記得,始終保有熱情和定力,在單槍匹馬的歲月裡,照顧好家人,周全好自己。
願餘生,我們都能在喜憂參半的生活中,擁有一個好心態,不較真,不逞強,知足圓滿,樂得自在。
作者 | 劉小暢,熱愛文字和生活。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