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人有言:“生死亦大事也。”
生存和死亡,這都是我們不可避免的現實。該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該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將會悄然而去。
雖然我們特別忌諱“生死”,也不願意談及生死,但“生死”還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當中。因為它是大自然的必然規則,不會受到人們主觀意願的影響。
為什麼我們那麼忌諱“生死”這個話題呢?因為我們都想好好地生活著,如果能長命百歲,那就更好了。但是,這是不可能的。
所謂“天地無極限,人生有時窮。”
天地終究會永遠存在,沒有止境,但人生就像是一個“沙漏”,時間一直在流逝,我們的人生也一直處於消耗的情況當中。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得直面“生死”的現實。要知道,人生不過眨眼一瞬間,這一刻還年少,可下一刻就有可能白髮蒼蒼。
當人走到盡頭,準備“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總會出現這4個徵兆,希望你能明白。
02
當人準備離開時,總會“落葉歸根”。
我們從哪裡出生長大,哪裡就是我們的家鄉。那個地方,承載了我們此生的眷念和掛懷之情。故鄉在哪裡,心就在何方。
年輕的時候,也許我們都希望逃離故鄉,去到別的地方發展。為何呢?因為人的好奇心在不斷地膨脹。
這種好奇心終究會在40歲之前消散。當我們沒有了好奇心之後,那我們就會思念起自己的故鄉。故鄉,才是內心深處的根本。
慢慢地,當我們不斷老去,不斷走向人生歸途的時候,相信我們的“思鄉之情”會愈發濃烈。在中國人心裡,落葉歸根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歸宿。
見過很多即將走到盡頭的人,哪怕他們在海外,或者在異鄉生活,都會回到故鄉歸去。其實,這就是一種對於“故鄉”的執著。
人之將終,其言也善。人之將去,其念也純。人最為純真的念頭,莫過於對於家鄉的眷念之情。
03
當人準備離開時,會到處走一走。
每個人天生都有著對於世界的嚮往和憧憬。雖然說我們會為了賺錢養家而忽視了對於世界的嚮往,可這種感情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有這麼一個老人家,他年輕的時候就來到城裡面工作,反正特別勤奮,一輩子也捨不得花錢。哪怕在假日,他都喜歡待在家中。
可是,在他六十多歲那年,他竟然主動花錢去報旅行團,以往節約的一面完全不見了。在那一年中,他旅行了十來個地方,也算是見識過世界了。
那一年之後,老人家突然去世了,令人意想不到。連兒女都感慨,老人家能夠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享受一番,也算是一種福氣了。
其實,每個人都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走向,也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餘額”。當他做出一些異常的行為時,說明他的思想有了極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源於他對生命的認知。
也許,到處去看一看,才能讓人生減少遺憾。
04
當人準備離開時,會突然間“精神煥發”。
有詩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無論是什麼種類的事物,都會有“油盡燈枯”的那一天。因為生存的時間是暫時的,能源也不可能是永恆的。
就拿一支蠟燭來說,它還未燃盡之前,總是保持著一定的光亮。可是,當它即將燃盡的時候,它會有這麼兩個轉變。
首先,它的光亮會逐漸黯淡。其次,在最後的那一刻,它會猛然一亮,進而迅速失去了光芒,只剩下殘餘的蠟油。
同樣的道理,當人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會突然間“精神煥發”。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迴光返照”。
人體內部的腎上腺激素大量分泌,讓人的身體暫時好轉。可是,當這種激素被消耗完之後,那人就只能“曲終人散”了。
最後一刻的光亮,只是為了讓自己再看一遍這個世界。
05
當人準備離開時,會經常夢到故去的親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無論這個人多冷漠,但他絕對有著一顆“念舊”的心。念舊,那是人類所無法擺脫的感情。
人越老越冷漠,同時,人越老越念舊。這,看似矛盾,其實又不矛盾。因為冷漠的背後,是看透。而看透的背後,是對於前半生所見所聞的思念。
尤其當人差不多離開的時候,總會回憶起以往的親人。哪怕在夢中也會遇到他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夢中所出現的一切,都跟我們平時的所思所想有關。
那些即將離去的人,絕對滿是不捨,絕對會回憶起以往的一切。因此,夢到故去的親人,這是很常見的情況。
離開,那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事兒。只要心安理得,此生無憾,那就足夠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