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的古蜀國文物,是距今5000至3400年世界文明的輝煌篇章。近30年來,民間收藏的數百件古蜀時期竹簡、樹皮、蚌殼、鱉殼、蛤殼、龜殼、牛骨,以及獐鹿的犬齒上,均有古蜀文字、圖案出現。
我們知道,中原殷商時期的古人,喜愛龜甲、獸牙。古人認為,龜是一種靈獸。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很多都以它們的殼作為載體,刻畫“溝通天地”的銘文,向神靈占卜問事。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的“作冊般青銅黿”。其造型是,一隻大龜背上插著四支箭,四肢掙扎、頭尾搖晃。作冊,是商周時期的官名,負責掌管簡冊、宣讀誥命,為王的近臣。於是,作冊般下令匠人制作了這隻青銅黿。
青銅黿的背上,刻有4行、33字:“丙申,王過於洹,獲。王一射,復射三,率無廢矢。王令寢馗貺於作冊般,曰:“奏於庸,作毋寶。”
這段銘文的大意是:丙申年,周天子帶著幾個臣子從洹水路過,在岸邊忽然發現了一隻大龜。周天子非常高興,為了防止它逃跑,就悄悄地彎弓搭箭射向這隻大龜,一箭命中。大龜雖然中了一箭,並立馬死去,而是受疼四處逃竄。周天子見狀,又射了三箭,全部命中。周天子大喜,於是命令身邊的寢馗將這隻大龜贈送給作冊般,並告訴他說:“這隻龜趕緊趁熱吃了吧,別當寶貝一樣供著了。”
考古,是穿越、連通、揭示、還原、印證、追趕傳說並理性求證的科學。史學家的歷史“是書寫出來的文字,經歷了反覆的整合修飾。而考古人正是為著找尋失憶的年代,儲存與傳承一份真切的回憶,踏上了穿越時空的旅程。2001年,在成都金沙遺址的中心區域,考古發掘出19具龜甲,每塊龜甲上,都有燙燒後戳成的小孔,它們是用來占卜的龜卜甲。
在遙遠的古代,古蜀巫師占卜時,常常會用燒紅的金屬棒在龜殼上燙燒,然後根據燙燒後的小孔邊緣的裂痕來確認兇吉,預測未來,而龜殼的大小,往往代表了統治者的權勢。金沙發現的甲骨中有一塊長達50釐米的龜甲,表明當時祭祀者有著極高的地位,也說明,遺址中心區是一個龐大的祭祀區。在祭祀區的西部,出土的卜甲長46.4釐米,龜甲上面佈滿鑽、鑿和燒灼的痕跡。
古蜀先民使用甲骨之前,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淨,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鑽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有序。占卜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稱之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並把占卜是否應驗,鐫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後,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儲存下來。中原地區的商周時期都盛行這一習俗,並刻字記錄,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甲骨文”。
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認為我國各地出土的商代龜甲骨,只是古人用來占卜兇吉的單一工具。其實,甲骨鑽孔排列的軌跡,也是3000年前古人計時的工具。幾年前,國家天文臺的一位專家,用成都民間收藏家的古蜀龜甲演示:1個八卦歷盤、33粒不同顏色的核桃、12顆彩色石子、1塊正面有34個圓坑的木板,做成最原始的“日盤八卦歷”。這種完全撇開天文元素,單靠八卦、易經原理推演出來的從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后5000年的萬年曆,與紫金山天文臺根據地球、月亮與太陽之間的執行規律,並結合成都所處的時區等元素推算而來的萬年曆,完全一致。龜甲代表的歷法演示過程,完全符合中國傳統曆法的原理。
據介紹,四川、北京的古蜀文化器物收藏人,持有的古蜀文化甲骨有二種型別。一是隻有文字的甲骨。顏色均為灰白色,其上鐫刻了的字與古蜀國玉器上的文字基本上一致。二是有圖形又有文字的甲骨。這些甲骨上不但有文字而且有神秘的圖形。圖形有的是用“圓圈”互相以線條連線起來;有的是用“菱形”互相以線條連線起來;有的是用“圓圈”與“菱形”組合起來再用線條連線起來。在這些圖形上有文字、太陽、月亮、有人像、器物等。收藏家還持有300餘顆鐫刻古蜀文字的獐牙、野豬獠牙。有人給出以下推斷:一、古蜀先民中的美麗姑娘,戴上獐牙、野豬獠牙串成的項鍊裝扮自己,手中握有獐牙、野豬獠牙,就能感到愉悅,增加吸引力。二、古蜀先民獲得獐牙、野豬獠牙被視作勇氣的象徵。古蜀先民狩獵極具危險性,能獵獲一隻野獸,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獲得一顆獐牙、野豬獠牙也極為困難。三、一旦有古蜀先民獵得一隻野獸,必然會將其牙齒取下,以證明自己的勇敢和武力。久而久之,在這種思想的傳承下,人們就可能認為帶著獐牙、野豬獠牙飾品,必然會讓周圍的人勇氣倍增,從而以獐牙、野豬獠牙的神秘力量保佑漁獵豐收。當然,古蜀先民在獐牙、野豬獠牙上鐫刻文字、圖案隨身配飾,往往會被賦予某種寓意,它的神秘力量就會驅逐妖魔鬼怪,成為保護先人順利昇天的“通行證”與“保護傘”。
在成都金沙遺址公園,或矗立,或橫臥的一根根烏木。它們是上古時期的樹木埋藏在地下,經過地質演化,又經過數千年的生物化學與物理化學共同形成的碳化結果,才兼備了烏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可謂是不可再生的稀世之物。成都金沙遺址烏木前身的名字是櫧樹、紅椿、紫檀、楠木、紅豆杉。民間收藏家的一柄細長型別黃金權杖, 1.5米長,重約600克。被金杖的金皮緊緊包裹的,是一根遠看粗獷黝黑,近觀卻紋理細密的烏木,上下兩頭還殘留碳化的木渣。在烏木身上,至少可以窺見古蜀國四五千年前的地理環境、植物生態,以及地質的演化。在杖首和杖身,平雕三組圖案:靠近端頭的是兩個前後對稱的人頭,他面帶微笑,頭戴五齒高冠;靠近杖的內部,雕刻了圖案對稱的鳥和魚;魚和鳥的頸部,各串著一根看似箭翎的圖案。上面鐫刻10個古蜀文字。
以上所述的龜甲、鐫刻古蜀文字的獐牙、野豬獠牙,金杖裡面的烏木,說明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採集各種材料載體,鐫刻文字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記錄重大的歷史事實和事件。但是,不少人質疑,它們會不會是現代人作偽呢? 2015年5月,成都藏家將古蜀文物中的烏木、蚌殼、鱉殼,取樣寄送到美國貝塔分析實驗室(Beta Analytic Inc)進行碳14檢測,其年代為距今4860—4825年。正負誤差35年。
近20年來,深藏不露、行事低調的成都民間收藏愛好者,靜悄悄地將收藏了不少於5000件有古蜀文字的金器、玉器、陶器,而且品種多,造型優美,做工精湛。為我們首度開啟一個領略以有機、無機物為載體的文字發展的神秘空間,使得中國文字在時間、空間、科技、與心靈之間顯現、延展,碰撞出一個五彩斑斕的文字發展脈絡,還原了一個曾經鼎盛強大的古蜀國時代。同時,也為古蜀文字的展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有據可循的文字實物,為學人研究古蜀文字提供了可靠的線索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