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莊子《逍遙遊》中呈現出的“魚化為鳥”的偉大想象令後人驚歎不已。
9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在“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系列學術講座中將這種“魚化生為鳥”現象歸結為史前某種信仰的遺留,這種信仰在仰韶文化廟底溝彩陶中就有體現。
為了紀念仰韶文化發現一百週年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週年,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國考古網、河南省三門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協辦“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系列學術講座,共十五講,採取線上形式進行,由新華網全程直播,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9月17日的第七講主講嘉賓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講座的題目為:《北冥有魚: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彩陶的新解讀》。李新偉研究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課題“瑪雅城邦科潘遺址發掘和中美地區文明綜合研究”專案主持人。他發表的與講座相關的論文包括《“最初的中國”的考古學認定》、《中國史前昆蟲“蛻變”和“羽化”信仰新探》、《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彩陶的魚鳥組合影象》等。
仰韶文化在廟底溝時期發展成為一種分佈最廣、影響最大的史前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以其絢麗的彩陶而聞名。有學者認為這是一次史前的藝術浪潮。對於廟底溝彩陶圖案的內涵解讀有多種多樣的認識,很多專家稱之為“花瓣紋”,這種廣泛流行的“花瓣”可能與後來的華夏之“華”有某種淵源。也有專家認為是勾連紋、旋目紋等。
李新偉在講座中認為,廟底溝彩陶中典型的花卉紋、花瓣紋圖案應該是複雜的、簡化的或圖案化的魚鳥組合影象,這一傳統源於仰韶文化半坡彩陶的魚鳥組合。廟底溝彩陶影象主題是魚和鳥的轉化,這樣的主題源於半坡,在廟底溝時期被以更抽象、也更絢麗的形式表現出來。魚頭或魚身中包含抽象鳥紋的組合圖案,也許表達了鳥從魚體中誕生的意向,具有濃厚的史前宗教含義。廟底溝彩陶除了魚鳥化生之外,還有對鳥、群鳥齊飛的重要主題。在影象分析和追源溯流外,李新偉還用《莊子》中“鯤化為鵬”的記載、在瑪雅文化科潘遺址發現的雕塑以及其他彩陶文化的類似圖案等考古現象來佐證他的解讀。在回答網友提問時,李新偉說他的這種解讀方式受到了瑪雅文化研究的影響。
講座主持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研究員在點評時說,李新偉研究員給我們提供了對廟底溝彩陶圖案解讀的一個新視角。
本文來自【河南日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