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明清時期,河南的朱仙鎮和江西的景德鎮、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並稱為四大名鎮,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在清初就擁有二十多萬人口的朱仙鎮為何現在“泯然眾人矣”,現在卻淪落為豫東的一個普通小鄉鎮。
在現在的鄭州市區東郊,有一條河流名叫賈魯河,這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外長度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今天的賈魯河主要承擔著一些供水、洩洪、灌溉等功能,幾乎沒有航運的價值,但在清末以前,賈魯河是溝通江淮地區和中原地區的重要紐帶。因為賈魯河優質的航運條件,也使得沿岸的朱仙鎮、周家口鎮等河港成為商業中心。
在賈魯河畔眾多的港口中,朱仙鎮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一、朱仙鎮與漢口、佛山、景德鎮並列,繁榮程度超過省城開封
朱仙鎮第一次見諸於史書的是大家熟悉的“朱仙鎮大捷”,此時的朱仙鎮雖然已經有些商業活動,但總體上來說還是個小集市,即沒有後來那麼大的名氣,也遠遠算不上“名鎮”。朱仙鎮之所以能夠在“朱仙鎮大捷”之後數百年從小集市躍居“全國四大名鎮”主要是因為賈魯河的通航。
賈魯河的前身是戰國時期魏惠王開挖的鴻溝,是第一條聯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但正由於聯通黃河,因此每遇到黃河決堤,鴻溝便首當其衝,到了東漢漢明帝時期,鴻溝已經基本廢棄。
廢棄後的鴻溝在唐宋時期被稱作蔡河,因為經常洪水氾濫,又被稱作“小黃河”。此時的蔡河因臨近汴河,也有一些航運的功能,但還只是個普通的河流。當時的朱仙鎮還只是開封南去的一個重要的驛站,連鎮都算不上。(宋制,民聚不成縣而有課稅者稱鎮。)
朱仙鎮在賈魯河上的位置
元至正四年,黃河再次決堤,工部尚書賈魯受命治河。賈魯是古代少有的水利專家,他改變過去簡單堵塞決口的方法,改為一面堵塞決堤處,一面疏通附近河道的方法,疏堵結合治理水患。經過賈魯的治理,過去被黃河水患堵塞的蔡河也得到了疏通,而且還因西部河流的匯入而水量充沛,具備了航運的條件。
朱仙鎮恰好位於賈魯河水運的終點和陸路的起點,簡單來說,南下的貨物要從朱仙鎮下馬乘船,北上的貨物則要從朱仙鎮卸舟上車。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個小驛站一躍成為全國性的交通樞紐。
注:讓朱仙鎮飛速發展的賈魯河不是元代賈魯所開之河,而是明代劉大夏所開之河,原名孫家渡河,因兩河大體上都是以黃河氾濫後留下的故道,因此常常相混。同樣,明清時期的賈魯河和現在的賈魯河也有所不同,本來想詳細介紹下,但賈魯河的歷史實在太長,限於篇幅就不再多說。
據明代學者編著的《一統路程圖記》的記載,當時長江以北重要的水路中,從南直隸(江蘇)淮安經朱仙鎮到開封的路線是僅次於北京至南京水路的第二重要的水路,西北的皮毛、鐵器,江南的絲綢、茶葉都需要從朱仙鎮中轉。
除了水路,朱仙鎮還是陸路交通的中心。明代河南八府裡,豫南的汝寧府、南陽府,豫東的歸德府以及唯一的直隸州汝州前往省城開封最便捷的路線都要經過朱仙鎮,除了省內,南方的湖廣諸省前往京師最便捷的路線也是經過朱仙鎮。
另一方面,朱仙鎮也是當時河南省城開封的外港,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由開封發往外地或外地發往開封的大宗貨物都要在朱仙鎮集散,這也是朱仙鎮商業發達的重要原因。
作為中原地區的水陸聯運碼頭和全國性的交通樞紐,朱仙鎮的商業活動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了全國“四大名鎮”,在乾隆年間甚至有三十多萬人口,數千家商鋪,遠超大部分府城。
誠然,明清“四大名鎮”之間的差距也非常明顯。漢口鎮和佛山鎮和蘇州、北京並稱為“四聚”,而朱仙鎮和景德鎮要次於“四聚”,但能夠和“四聚”並稱,也能夠說明“四大名鎮”並非徒有虛名。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朱仙鎮為重修當地的關帝廟,曾有商會出面向廣大商戶募集資金,並將捐獻銀兩者的姓名刻成《重修關帝廟碑記》,據此碑記載,當時參與捐獻的商鋪共1131家。
據現代學者統計,當時的朱仙鎮僅手工業就有300多家,其中又以從事皮毛和版畫生意的居多,其中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和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濰坊的楊家埠並稱為“四大版畫”。
除了商業發達,商鋪眾多外,當時的朱仙鎮也彙集了全國各地的商人。江浙、安徽人在這裡開絲綢行、糧食行、茶葉瓷器行,陝西、山西的商人在這裡販賣菸草、鐵器、爆竹。因為三教九流齊聚,朱仙鎮的廟宇眾多,號稱“天上的神仙在朱仙鎮都能找到廟宇”。
此時的朱仙鎮坐擁4萬多戶、30多萬人口,成為河南商業最為發達的地方,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都在河南省內居首位,超過省城開封。
朱仙鎮能夠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發展成為“全國四大名鎮”,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賈魯河的通航。
如果沒有賈魯河的通航,朱仙鎮只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緩慢發展,但賈魯河通航讓朱仙鎮的走向了飛速發展之路。
二、賈魯河通航條件變差,朱仙鎮商業開始衰落
但是,隨著黃河的再次決堤,賈魯河再次受災,朱仙鎮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朱仙鎮商業的鼎盛時期,黃河再次決堤,賈魯河泥沙淤積,通航條件變差。沒有了優質的水路,再加上由於連年受災,商戶苦不堪言,紛紛撤走,朱仙鎮開始走向下坡路。
和現在不一樣,在古代受災後,官府最多隻管賑濟災民,像修復交通之類的全靠當地百姓。每受一次災,賈魯河就要被阻塞一段時間,而受影響的商戶還要出資修復河道和房屋,長此以往,商戶們撤走也是必然之事了。
據記載,在乾隆二十六年的大水之前,每次災後商會都會組織商戶捐資修建關帝廟、文廟和各個會館,但這次大水之後,史書上就找不到商戶捐資修建的記載了。這應該是因為商戶大批撤離,剩下的也難以承擔修築巨資的原因。
特別是光緒年間的一場大水後,朱仙鎮街道上的泥沙淤積十幾米,賈魯河也基本上完全廢棄。
這時,賈魯河下游的周家口鎮代替了朱仙鎮的地位。
周家口鎮位於朱仙鎮的下游,原本也是一個小村落,但因為是沙河、潁河的交匯之處,逐漸發展成為商業重鎮。在朱仙鎮的賈魯河水路廢棄之後,周家口鎮逐漸代替了朱仙鎮的地位,成為了河南最大的水陸聯運碼頭。
清道光、咸豐年間的朱仙鎮雖然輝煌不再,但大體上還是個經濟發達的小鎮。人口從鼎盛時期的30多萬銳減到十幾萬人,提起朱仙鎮一般也不再說“全國四大名鎮”而是說“中州四大名鎮”。
中州即河南,中州四大名鎮是指朱仙鎮、周家口鎮、道口鎮和賒店鎮。
三、鐵路興起後,朱仙鎮重回鼎盛時期已不可能
清末黃河的屢次決堤,使賈魯河失去了通航條件,下游的周家口代替了朱仙鎮的地位。不過這時候的朱仙鎮大體上還是比較繁榮的城鎮。
清朝末年,鐵路交通開始興起,隨著平漢鐵路(京廣鐵路)的開通,朱仙鎮連陸路交通中心的地位也失去了。
沒有任何一條鐵路能有平漢鐵路對河南的城市影響這麼大。平漢鐵路沒有沿著原來的安陽、衛輝、開封、汝南、信陽一線修築,而是從新鄉過黃河經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到信陽。鐵路的開通使得沿線城鎮獲得了發展,同時非鐵路沿線的城市也逐漸走向沒落。
如果這個時候的賈魯河還能夠通航,朱仙鎮還可以維持以前的地位,做個水陸聯運碼頭,發展到現在大致會像周家口鎮一樣成為地區或縣的駐地。但歷史沒有假如,平漢鐵路開通以前賈魯河的航運就已基本廢棄。
抗戰期間的朱仙鎮,除了街道要比普通集鎮大之外,已經完全沒有了昔日“全國四大名鎮”的跡象,全鎮只有7000多人。
1948年10月,朱仙鎮解放,開封縣委和開封縣政府設在此處,朱仙鎮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縣級行政單位的駐地,這也是自清末以來朱仙鎮歷史地位最高的時候。開封縣政府在朱仙鎮僅有不到一年的時間,1949年9月,開封縣政府遷往開封市郊區的黃龍寺,朱仙鎮則在數年後成為公社駐地(鄉鎮)至今。
結語:
現在的朱仙鎮想要重回明清時期的地位可能有些困難,但省市各級對待朱仙鎮都關愛有加。省、市、縣各級領導曾多次就“加快朱仙鎮發展,重現‘名鎮’風采”開展調研。朱仙鎮的年畫聞名全國,啟封故園、清真寺、岳飛廟也都是很好的旅遊景點,只要加以宣傳,做好管理,都是寶貴的文化財富,都能夠為朱仙鎮的發展和復興增加力量。
我們相信,透過高水平管理、多渠道發展,朱仙鎮重振古鎮雄風、再現名鎮繁榮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毛春朵:《朱仙鎮興衰的歷史地理之緣》
吳小倫:《河道變遷和明清朱仙鎮的興衰》
劉斐:《朱仙鎮商業興衰探源》
吳志遠:《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研究》
本文為@青檸歷史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本文所使用的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本人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