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春節,北京女青年王毓榮家中一派祥和喜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邊,聽著王毓榮講述下鄉插隊落戶那些年發生的故事。王毓榮滿懷感慨地對丈夫和孩子說:“我遇到了一個待我特別好的大隊長,是我那些年的貴人呀!”這位老隊長究竟做了什麼,讓已經返回城市的王毓榮仍然心存感激?王毓榮的知青生涯中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本期就帶著大家一起回顧王毓榮的知青往事。
初到陝北大隊,知青生活辛勞
回憶起自己的知青生涯,王毓榮用了兩個詞語來概括——辛勞和感恩。插隊的生活是真辛苦啊,每天彷彿有幹不完的活兒。可如今回想起那時候的人和事,王毓榮心中留下的都是滿滿的感恩。
1969年3月,這時候的王毓榮還沒有滿16歲,剛剛初中畢業。還是個孩子的她,馬上就要開啟自己的知青生涯了。她們這一行人一共25人,要一起到陝北延安地區的胡家坪大隊落戶插隊。離開北京,這群人就不再是城市裡嬌生慣養的孩子了,懷著對未知生活的好奇和忐忑,一路上大家都在嘰嘰喳喳討論個不停。
胡家坪大隊有一座大山,叫做胡家山。這座山的前山和後山分別有兩個隊,前山的叫一隊,後山的叫二隊。王毓榮正是被安排在了一隊插隊落戶。一隊有個胡大隊長,他是個熱心腸,王毓榮一行人到來的第一天,就十分熱情地款待了他們。
知青們進門一看,桌上只有豆腐疙瘩湯。雖然說東西看起來不咋地,但這已經是村民們能拿得出的最好的東西了。當時經濟條件不好,誰家能吃上一點豆腐都得是大過年的時候,更何況是豆腐疙瘩湯?對於這群城裡來的年輕人,胡隊長給出了最大的真心和誠意。
插隊的生活就這樣拉開了序幕,這群年輕人就這樣相互扶持著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飲食上倒是不用太過擔心,對於插隊落戶的青年,國家都有一日三餐的供應,大家都不會餓到肚子,最苦最難的就是幹農活。
進山裡砍柴,揹著重重的柴火走山路;親自下田去拉犁耕地耙地;清理牛圈和豬圈。這些活兒哪兒是這群城裡孩子接觸過的,更不要說裡面還有些女孩子,一時之間,大家都有些承受不住,叫苦不迭。
累倒的年輕人不計其數,王毓榮也是其中之一。因為長時間勞動暈倒了,被人送往了醫院。胡隊長看著心疼得不行,可是他也沒有辦法給這些娃娃提供好一點的條件,於是他只能號召村民多幫忙,希望她們能夠不那麼辛苦勞累,也有多一點的時間休息。
帶回軍用棉襖,一時流言四起
1973年臘月底,知青們準備回家過年。天這麼冷,路又這麼遠,胡隊長不放心孩子們的安全,自己手上又有活兒丟不開,於是就讓自己的兒子去送送大家。胡隊長的兒子叫胡三勤,才17歲,雖然還是個小夥子,但已經是幹活的一把好手了,為人忠厚善良。
當天他送這些知青們去汽車站坐車,王毓榮的身子骨最弱,所以經受不了風寒。在驢車後面早就被凍得說話都不利索了,胡三勤見狀立即脫下了自己的外套,隨後套在了王毓榮的身上。胡三勤還對王毓榮說道:“我不冷,我趕驢車一身汗。”可是王毓榮心裡很清楚,因為胡三勤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王毓榮回北京探親結束之後,返回胡家坪大隊時,王毓榮特意帶了一件軍用棉襖。一路上大家都很好奇,王毓榮只是笑笑不言語。原來為了感激回家那天胡三勤披在自己身上的襖子,這回王毓榮特意帶著這件軍襖來送給胡三勤。
這一送不打緊,原本是兩個年輕人之間表達感謝的饋贈,卻送出了許多流言蜚語。一時之間,大隊裡的人都以為王毓榮和胡三勤談戀愛了。胡三勤對此澄清過很多次:“我才17歲,姐姐都20歲了,怎麼可能處物件嘛!”村裡人還是繼續調侃:“女大三,抱金磚,咋就不能處物件呢?”
對於這個流言給王毓榮造成的困擾,胡三勤非常愧疚。都是因為自己的臭顯擺,這才惹來了這些閒言碎語。王毓榮本人倒沒怎麼在意,本來就是沒影兒的事情,別人說幾句,它也不可能就變成真的了。
成為公社幹部,吃派飯當起媒人
由於念過書,王毓榮很快被提拔成了公社幹部。公社幹部照例是要下鄉的,與村民們同吃同住、一起勞作,拉近幹部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王毓榮心裡也想著,平時要多跟老鄉們溝通,幹活兒也要更加積極一點,辛苦一點也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不要給大家留下一種幹部就細皮嫩肉不能幹活兒的印象。打定了主意之後,王毓榮就開始做起了種種準備。
下鄉的過程中,住倒不是問題,公社早就安排好了。至於吃,必須要和老鄉們一起吃。關於這個派飯的規矩是領導定下的,為的就是要多和老鄉溝通,一方面能夠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另一方面也方便幹部們深入基層,幫助大家一起進步。
輪流派飯對於王毓榮來說問題不大,因為老鄉們都喜歡她,爭著讓她來自己家裡吃飯,王毓榮和其他幹部一樣固定交給村民們糧票,但是自己一點也不挑食,胃口也不大,常常是一塊饃饃、一碗糊糊就能夠吃飽。就這樣王毓榮每天干完活,都輪流到老鄉家中吃飯,沒想到,有一個人卻不樂意了。
這個頗有微詞的人叫胡明順,是胡家坪出了名的光棍,為什麼出名呢?因為他整天好吃懶做、吊兒郎當,眼看著一天天的就是在混日子,村民們都不喜歡他。對於胡明順的抱怨,起初王毓榮是不樂意的,自己一個姑娘家去一個光棍兒家裡派飯像什麼樣子。幸好對於她的擔憂,胡隊長看在眼裡。
胡隊長安慰王毓榮說:“沒事兒,別擔心,明天我陪你一起去。”聽了這話,王毓榮才放下心來。第二天一早,王毓榮跟著胡隊長一起到胡明順家中吃早飯,胡明順準備了玉米糰子,還有煎的雞蛋,胡隊長特意批評了胡明順不懂待客之道,幹部來派飯也不知道找一個人來作陪。
於是順理成章地,這一天胡隊長都跟著王毓榮來蹭飯,王毓榮心裡明白,胡隊長是為了寬她的心,於是十分感激。晚飯過後,兩人特意找胡明順談心,希望他能更勤快一點,現在政策這麼好,只要自己肯幹,總能過上好日子。
王毓榮和胡隊長一番苦口婆心,胡明順也不是個不知好歹的人,從那之後他洗心革面,日出而作,什麼農活兒都肯幹,還自己抱回了個小豬崽養著,眼看著日子是一天天地好了起來,王毓榮看在眼裡十分欣慰。而由於老隊長善解人意,他開始天天“蹭飯”,幫助王毓榮完成基層工作。
1974年的夏天,王毓榮蹲點的地方變成了後山。後山有個寡婦帶著一個女兒過日子,家裡沒個男人,生活也是十分艱難。小女孩兒叫臭妮,倒是十分懂事,王毓榮叫來臭妮問了一下家裡的情況,動起了做媒的心思。
這時的胡明順早已經洗心革面,家裡也缺個女人來操持打理,王毓榮叫來了臭妮的媽媽,雙方都對此事有意,於是一拍即合,這一年兩人舉行了結婚儀式,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王毓榮第一次做媒人,宣告圓滿成功。
公社工作結束,感念胡家真情
1976年的夏天,在忙完基層工作後,王毓榮回到公社提交一些材料。公社裡的單身青年們早就知道王毓榮溫柔賢惠、聰明能幹,於是紛紛追求王毓榮,簡直令她不勝其擾。於是王毓榮又去找胡隊長幫忙,胡隊長最是心疼這個孩子,乍一聽聞這件事簡直火冒三丈,騷擾到王毓榮頭上了這還得了!眼見胡隊長一衝動就要去公社算賬,王毓榮趕忙攔下他,生怕惹出禍端。
既然要從根本上解決,就該讓胡三勤出馬了。胡隊長對外宣稱胡三勤正在和王毓榮談戀愛,好歹是絕了其他人的心。胡三勤當天穿上了自己最乾淨的衣服,特地到公社門口,大喊道:“王毓榮,我來接你了!”公社裡的小青年們看到這般情景,只能放棄追求王毓榮。
只不過這一來二去,胡三勤真的對王毓榮生出了愛慕的心思。很可惜,王毓榮從來都把他當成弟弟來看待,胡三勤也只能壓抑住自己的感情。
1977年,國家政策發生了改變,恢復高考了。幸運的是,第一年王毓榮就考上了天津紡織工學院,離開了胡家坪,回到了城市。即便是離開了,王毓榮與胡隊長一家也從沒斷了聯絡。之後,王毓榮遇到了自己心愛的人並且結了婚。丈夫是一位軍人,與王毓榮十分恩愛。
2001年胡隊長去世,萬般悲痛之下,王毓榮也親自前往悼念。她給予了一些救助物資,還不斷安慰胡三勤好好過日子。2006年,村裡的媒婆給胡三勤介紹了物件。很快兩人就結婚了,胡三勤特地通知了王毓榮。為了感激他們一家的照顧之情,王毓榮掏出五千塊錢,讓新婚二人舉辦酒席。
結語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最奇妙的,真心換真心,素不相識的人也能結下深厚的情誼,對於王毓榮來說,她和胡隊長就是這樣,與村民們就是這樣!如今再回憶起這段知青往事,王毓榮心中充滿了感恩。感念這一段時光,讓她的人生有了一筆濃墨重彩的豐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