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喪盆”,即喪事活動中放在屍床或棺柩前面的瓦盆。喪盆大都為陶質,一般為細陶盆,如家庭和麵用的面盆等,也有使用粗陶盆和瓷盆的。
在北方大部分地區,喪事活動都用喪盆,即家庭日常生活使用的大面盆。功用是在盆裡燒紙錢。想來人活著時候需要錢,死後也需要,表達活人對逝者的一種安置安排和孝意敬意。
在喪盆的使用上,南方和北方是有差異的。大體上講,南方用盆較小,底部是鏤空的,即有洞,類似於花盆。北方用盆較大,一般就是直接使用家裡廚房揣面和麵用的面盆。喪事意義上也有區別。南方的喪盆就是為了摔的,摔得越碎越好,碎碎平安。北方的喪盆是燒紙錢用的,出殯時也摔碎,將煙饗敬獻給逝者。
本來,北方地區使用的喪盆底部是沒有洞的,但南方喪盆有洞,有些人可能為了學南方,就把喪盆底部也錐上洞,有的地方甚至規定一個兒子錐一個,等等。到底要不要錐洞,我們就討論這個問題,供大家參酌。
1、必須清楚的是,喪盆的使用不是規範喪禮的原則性規定,而是民間形成的特定習俗
喪禮和民俗是不同的,應當分清楚。所謂喪禮,是指主流意識形態或官方給定的禮儀制度,是確定性的,也是規範化的。所謂民俗,是指民間形成的喪事習俗,是特定地區、特定人群、特定內涵的,有一定的流行性,但不是普遍規則。也可以這樣理解,民俗是喪禮實施過程中,居民群眾根據生活實際,對喪禮的具體落實進行的一些權變和改善。
喪禮的規範文字《儀禮》《禮記》《朱子家禮》,以及各朝代官方制定的禮儀規則等,都沒有喪盆的要求。所以,喪盆的喪事使用肯定是民間長期形成的特定地區的特定習俗。
喪盆的喪事功能主要是在裡面焚燒紙錢,從這個意義上講,喪盆應該是宋元之後才有的喪事習俗。喪葬歷史上,紙錢和紙器是到兩宋時期才在喪事活動中流行,即一般居民家庭才普遍使用。明清時期較盛,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
古典名著《金瓶梅》是明代中後期作品,民俗價值巨大,裡面記述,李瓶兒死後,佈置靈堂時,專門安排小廝負責“燭紙”。西門慶死後,又是女婿陳經濟在靈前“摔破紙盆”。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是清代早期作品,裡面也有,秦可卿死後,丫鬟寶珠甘做義女,為秦可卿摔喪駕靈。《金瓶梅》中的“燭紙”,應該就是在喪盆裡燒紙。“摔破紙盆”,應該就是摔碎燒紙錢的盆。《紅樓夢》中的“摔喪”,也應該就是摔碎喪盆。
2、喪盆錐洞,可能源於喝“孟婆湯”的傳說
關於喪盆,有一種傳說較為流行,也相對較為符合漢民族道教的神鬼意識。說,喪盆,又叫“喪盆子”、“陰陽盆”、“吉祥盆”等,人死以後,在黑白無常的拘拿下,要走黃泉路,過忘川河,上奈何橋,奈何橋上有一個望鄉臺,望鄉臺上有一個三生石,三生石邊有一個孟家村,孟家村有一個漂亮妞,向過往的人賣茶湯,這就是孟婆湯。按一般的鬼神說法,人過奈何橋望鄉臺投胎轉世之前,必須喝一盆(或一碗)孟婆湯,這樣就會把生前所有的人和事忘掉,順利托生轉世。喪事活動中,活著的人為逝者準備有眼的瓦盆,希望逝者過奈何橋喝孟婆湯的時候能夠漏掉,不喝或者少喝,以便轉世後能明白前世今生。這大約就是喪有洞的故事來源。
“孟婆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範疇,在精神信仰和人文心理等方面對漢民族的影響較大。儘管喪盆與“孟婆湯”之間的聯絡牽強附會,但人們還是願意相信這種說教。
3、喪盆錐洞不錐洞都行,可以隨俗,也可以不隨俗,隨你
喪盆本來就是民間習俗,不是規範性原則要求和確定性的禮儀規定。喪盆錐洞更是民俗中的特定民俗,有一定的流行範圍和流行地點,但不是普遍的民俗採信。
喪盆用於焚燒紙錢的,不提倡錐洞。陶質面盆,錐不好會錐壞的。一定要錐洞的,洞不要太大,太大會漏紙灰。有一個兒子便錐一個洞,更是無稽之談。附會的,就是胡扯的。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不知道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