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宋朝以前沒棉製品,古人只穿紙衣、蓋紙被,為何不受凍?
今年的氣候比較異常,秋季的大雨,讓人們損失慘重,我們也再一次見識到大自然的恐怖,好在我們現在的基礎設施已經完善,能夠在短時間內,保證生命的安全,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的技術會愈發成熟,人們受到的危害也會越來越少!在感嘆美好生活的現在,心中又升起了一個疑惑,古代人在面對惡劣天氣時他們又是如何度過呢?
現如今冬季來臨,全國各地已經開始降溫,北方雖然寒冷,但有大暖等一系列手段,足以讓人們抵擋酷寒的天氣,然而即便如此,冬季越是人們比較害怕的季節,尤其是老人,稍有不慎,就會滑倒摔傷,冬季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而古代的人大多生活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季節,他們又是如何保暖的?畢竟宋朝時期才開始大量使用棉花,在這之前他們又該如何過冬?
陸游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這是為了感謝好友送給自己一張紙被,雖說我們現在人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即便是這樣的東西,都是貴族才有的選擇,平民百姓根本消費不起,更不要說什麼棉被子了,大多數都是用葛麻製成,填充蘆花柳絮茅草,這樣的被子效果奇差。
宋朝之前的冬季真的是特別難熬,在《鹽鐵論》等史料中,中國觀眾地區的貧窮老百姓,住的房子禦寒效果非常差,好的一點還能住上木房子,基本上都是茅草屋,想想都感覺冷!杜甫有詩言: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除了被子之外,衣服也是禦寒的重要“道具”,富人在冬天基本上穿的都是獸皮製作的衣服,老百姓則是什麼能往身上套就往身上套,在唐朝期間,紙衣是窮人們的禦寒神物,而所謂的紙衣就是將不用的紙填充到衣服夾層中,面前能起到保暖的作用,造紙術不光讓人們的知識得以傳播,更是拯救了一大波人。
不過古人也並非所有手段都沒有,像烤火這種手段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得到了發展,小暖爐已將面世;秦朝時期,高階的大壁爐也正式走入皇庭,遼金時期,火炕也走進了千家萬戶,燃料也開始進行分類。
而唐朝時期,為了能夠穩定地度過冬季,有錢的人會專門修建過冬的溫室,也就是用花椒泥抹在牆上,再用炭火燒,屋內自然就熱了起來。
但,問題來了,這些東西仍然是富貴人家的專屬,想要製作一個溫室,每天消耗的木炭數量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別說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些小官員,都無力承擔。
直到了元朝期間,得益於宋朝的發展,棉花被普及,並且刺激到了紡織業的發展。再加上朱元璋等皇帝用強硬的手段,在國內大種棉花,讓棉花從一種高貴的東西,變成了十分平民化的產品。
一張小小的棉被,充分體現了科技進步的意義,雖然人們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而且還要面對除了寒冬之外的挑戰,但人類從來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人類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