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鍵盤。
在現在這個時代,電腦用實體鍵盤,手機和平板用觸控鍵盤。
在腦機介面成熟之前,鍵盤依舊是我們和各種電子裝置最主要的溝通方式。
可是,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現在所有的中文輸入法,都依賴於預測推薦。那麼在電子計算機出現之前,在打字機時代,中國人要怎麼打出漢字呢?
大家好,我是差評君,今天我想跟你講講,漢字打字機的故事。
這段故事中,有著大量中國學者和工程師的努力,各種各樣奇怪的發明和改良,甚至幾度想要放棄傳承幾千年的漢字,全面拉丁化。
( 為什麼漢字這麼難和鍵盤相容,甚至在美國社會一直到現在都有很多嘲諷性的漫畫。在電子時代,即使我們沒有拼音,也完全可以用各種程式碼來完成,可是機械時代呢?)
對於拉丁語系的人民來說,鍵盤的設計是非常直觀的,第一臺打字機長這樣。
雖然機械結構和成熟時期的有很大差別,但是在最基本的原理上是差不多的。
特別是鍵盤部分,只要把需要的 26 個字母, 10 個數字以及標點符號放在鍵盤上就好,剩下的只要不斷最佳化佈局。
很快,他們搞定了英文世界,以雷明頓和安德伍德為代表的公司更是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將便利、快捷的打字機送到了世界各地。
他們透過增減按鍵數量、重新設計鍵盤,將義大利語、俄語、法語、印地語等文字,納入了現代打字機的世界版圖;透過調整列印杆的方向,實現了“從右往左”打字,研發出希伯來語打字機。
安德伍德甚至透過把韓文切割成幾個部分的方式,搞定了韓文鍵盤,這裡可能很多同學不知道,韓語諺文雖然長得很像象形文字,但是實際上是個表音文字,所以鍵盤只需要把二十四個字母,輔以切換鍵,選擇要敲入的地方,就可以流暢輸入了。
但是當他們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們搞不定了。
理由很簡單,因為漢字實在是太多了,且完全沒辦法和字母相容。
QWERTY 排列的打字機之所以影響深遠,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幾乎完美地代替了英文手寫。
首先,它能像手寫一樣所見即所得,按下的是什麼,打出來的就是什麼。
其次,組成所有英文單詞的二十六個字母,都能放在觸手可及的桌面上。
而這看似廢話的兩點,無論要實現哪個,對機械時代的中文打字機來說,都是個巨大的挑戰。
漢字數量的龐雜,意味著將成千上萬個,與漢字對應按鍵平鋪地放在一起,是完全不現實的。所以要做到輸入的完整性,就需要在發明( 打字機 )機械機構的同時,發明一種文字檢索方法。但涉及到了文字檢索,就必然會和第一點衝突。
所見即所得與完整性不可兼得。這個矛盾即便是資訊時代的我們,也沒能完全做到。
所以對那時的中國人來說,這種語言差異帶來的困難,使得發明中文打字機這件事,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漢字和鍵盤打字機的“ 不相容 ”,彷彿寓示著傳統中國與技術語言現代性的不匹配。
因為這個,西方人沒少創作諷刺漫畫。
別說老外了,在當年那個年代,就連不少的中國人也都曾覺得漢字是個 “ 累贅 ”,希望將漢字廢除,徹底轉向拉丁字母
好在雖然打遍全球幾個打字機公司,但還是有不少國人在堅持。不少執著的中國人靠著自己對漢字的理解,找到了應對漢字數量的解決方法,做出了真正意義上的中文打字機。
最初的漢字印表機
第一批設計者延續了英文打字機的思路,將重點放在了最符合人類直覺的——所見即所得上。
漢字雖然有上萬個,但常用字也就幾千個而已,我們退而求其次,單個字塊做的小一些,打字機器做的大一些,還是能將常用字逐個排列出來的,生僻字塊在需要使用的時候再加進去,不就可以了麼。
順著這個思路,1919 年商務印書館的工程師舒震東在前同事的基礎上,成功製造出了中國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中文打字機——舒式打字機。
它與傳統打字機沒有一絲相像。鍵盤變成了拾字板,十指打字變成了雙手找字,幾千個常用字塊加上額外的生僻字塊,使用頻率高的漢字優先中間排列,再附上這樣一張字表,就是這臺打字機的完全體。這樣一臺更像是檢字機的中文打字機,在 1926 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上正式向全世界亮相,成功打破了國外諷刺漫畫裡中文打字機的醜陋形象。
但( 嘆氣 ),雖然能用,雖然它的確做到了打字的功能,但這種看著問題就很多的打字機,的確存在不少問題。
其中最致命的一點,就是打字速度慢、很慢。這個問題甚至可以讓這類中文打字機的存在,都成為一個問題。打字機的出現本就是代替書寫,如果還沒有個人書寫的速度快,那中文打字機存在的意義何在呢?
明快印表機
所以這時候,有一位你我都認識的人物出現了。
他就是林語堂。
喜歡搗鼓東西的他,在1916年就開始籌劃發明一個體積小、效率高,並且學習門檻又低的中文打字機。
據說每天早上,林先生便會在書房裡抽著菸斗,翻閱著《 機械手冊 》,修改著自己的設計草圖。
外出開會時,也常常去拜訪一些工程師,打聽些關於打字機的知識,並且買了一堆的打字機回家,把它們拆開後進行研究。
在 1931 年,林語堂先生就完成了打字機的設計圖,但是因為自己口袋裡票子不夠,並沒有把這玩意兒做出來。
但是林語堂會寫書啊,所以為了完成他的打字機夢想,就開始瘋狂寫書賺錢。
在 1947 年,林語堂的中文打字機終於橫空出世,它被命名為 “ 明快中文打字機 ”。
而此時距離他構思這臺機子開始,已經過去了 30 多年。
但這臺機子可就牛 X ,它的大小和英文打字機相當。
而且還結合了 “ 常用字理論 ” 和 “ 組合理論 ”,學習門檻極低,據說普通人花個幾天時間,就能達到每分鐘四五十字的打字速度,就算不是識字,也能達到每分鐘二十個的速度。
其中不得不說的,就是林語堂自創的 “ 上下形檢字法 ”,你只要知道一個漢字的左上和右下部分,就能完成輸入。
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很迷茫,在沒有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怎麼可能能完成這樣幾乎可以稱之為輸入法的操作呢?
好在林語堂當年在 1952 美國為這臺機器申請了專利,這些專利檔案很好地儲存到了現在,幫助我理解了明快打字機的運作原理。
明快打字機的關鍵在於這個看起來就異常精緻的三級滾滾筒
這個大滾輪下,有六個中滾筒,而在每個中滾筒中,又有 6 個小滾筒,每個小滾筒有 8 個面,每個面有 28 個字模。
總共有 8064 個字元,可以完成常用中文、英文、數字甚至標點符號的輸入。
打個比方,我們要輸入一個“ 信 ”字,
首先找到鍵盤上的“ 亻 ”,按下,背後的一級轉輪就會開始轉動,帶動二級滾輪,定位到所有“ 亻 ”存在的最後一級滾輪上。
再按下“ 口 ”鍵,整個轉輪會繼續移動,移動到含有這兩個部首的 8 個候選字上。
在這臺印表機的頂部有一個小窗,這是一個放大鏡,會聚焦到這 8 個候選字。
最後敲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候選字。
這簡直和現代電子計算機最初的輸入法邏輯如出一轍,如果你用過智慧 ABC 之類沒有什麼詞庫的輸入法,和這個明快印表機的體驗應該是差不多的。
1959 年世界上第一臺漢字電子計算機 Sinotype ,也是用類似於這樣的部首檢索輸入,但顯然發明這臺計算機的考德威爾和遠東語文學系楊聯陞對於漢字的理解和林語堂之間差了至少幾十個胡適吧。
因為這臺電腦只能打出 2000 餘個漢字。
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發現漢字筆畫輸入的冗餘性,所以必須要輸入每個筆畫,才能完成輸入。
所以明快打字機,絕對是領先年代的產物。
連林語堂自己也高興地說到:這是我送給中國人的禮物。
只不過。。。
最後明快打字機還是沒能真正地投入量產,因為當時中國時值內戰,由於擔心市場的不穩定,並沒有國外廠商願意花大價錢生產這個東西。
但此時的林語堂,卻已經在打字機上投入了快 12 萬美元,他不僅花光了自己的稿費,還四處舉債,欠下了不少的錢。
所以明快打字機只有當初唯一的一臺原型機。
可以說相當可惜了,我非常希望見到有大佬能夠復現這臺極其精妙的機器。
雙鴿打字機為代表的活字印刷式打字機
儘管很多文章都把明快打字機的流產歸結為政治動盪,但以我的推測,以當時的技術水平,這個玩意兒應該是做不到量產的。因為建國後生產的打字機依舊是以“ 舒式打字機 ”為基礎改良來的,舒式打字機雖然看起來很笨,但起碼造價便宜、可靠能用。
天津紅星工廠成功生產的“ 文化牌 ”打字機、上海打字機廠推出的萬能牌打字機、飛鴿牌打字機、雙鴿牌打字機等,都是這個時期中文打字機的代表品牌。
中文打字機的基本形態雖然確定,儘管在機械結構上相較於二三十年前,有著很多改進空間,但在這種固定的形態下,打字速度依舊還是快不起來,熟練打字工的打字速度甚至沒辦法突破每分鐘五十字。
這真的是中文打字機的極限了嗎?
1952 年洛陽的一位打字員張繼英,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給出了一份天才的答案,重構了打字機字盤的排列方式。
我在這裡暫停一下,如果是你,遠比那時候見多識廣的你來給這個 70*35 的字盤想一種排列方式,加快揀字速度,你會怎麼做。
前面說到,傳統打字機的字盤裡,將兩千多常用字以使用頻率進行排布。但看似合理的排布其實有悖中文的特徵的。中文詞語中大部分是雙音節詞,也就是說通常多個字之間是有聯絡的。如果我經常打三連、三連,那我為什麼不把“ 三 ”字與“連”字放在一起呢?讓我們再進一步,“ 三連 ”同樣經常和“ 一鍵 ”一起使用,“ 一 ”又與“ 定 ”字使用。。。
各位明白其中的奧妙了麼?沒錯,張繼英發明的這種排布,就是現在幾乎所有輸入法都會帶的一個功能——預測輸入。
張繼英十八盤揀字法的發明,在中文打字機發明的幾十年的時間裡,以非技術的方式,讓整體生產效率提高了 40 %以上。將中文打字機的打字速度提高到了每分鐘 100 字上下。
但這也是中文打字機最後的高光時刻,底子上的設計問題,使得這些改進根本做不到瑕不掩瑜。
100 字每分鐘的打字速度,也始終比不上英文打字機的效率。
重新排布的字盤是很好,但這並不解決詞語使用習慣的變遷,花大力氣調好的字盤一定需要及時更新排布,而這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變。
除此之外,這樣的給予調整字盤提高打字效率的方式,完全不具備通用性。銀行打字員使用時一定會涉及到銀行工作的數字等字塊放在順手的區域;警局文員可能更傾向於將描述地名、行為的字塊放在一起。
這樣的情況,直到 80 年代後也沒有得到解決。但幸運的是,我們撐到了數字時代的到來。
計算機時代輸入方式
打字機時代裡,漢語遇到的這些問題,其實是世界範圍內,所有表意文字的共同挑戰。雖然表意文字在文化傳播、資訊量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人類社會進入資訊時代之前,在表達效率上,始終跟不上以拉丁字母為代表的表音文字。中文打字機一言難盡的打字速度就是一個典型的體現。
而英文、法語、西班牙語等基於拉丁字母體系的語言卻都能幾乎完美適用 QWERTY 鍵盤,這套鍵盤佈局也得以應用至今。所以當計算機時代到來之後,西方世界發明的這個佈局,就自然的被帶到了計算機輸入上來。
而脫離了物理限制的計算機程式碼,使得打字機時代裡“ 機械設計 ”的問題迎刃而解,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套將鍵盤按鍵與漢字連線起來的規則,一套科學、簡單的規則。
在 1980 年我國頒佈漢字編碼國家標準之後,中文輸入法開始了群雄逐鹿的時代。
在當年,如果你想輸入一個文字,你能用到的輸入法種類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比如你要輸入充電的“ 電 ”字,如果你是賽博玩家,可以不要任何輸入法直接輸入漢字在計算機裡的區位碼“ 2171 ”。
如果你是硬核玩家,可以選擇走拆字的形碼流,例如:五筆輸入法、倉頡輸入法、鄭碼輸入法等等,特點是打字效率高、但有一定的上手門檻,多需要像五筆一樣背會與鍵盤對應關係的“ 字根 ”表。
但如果你只是休閒玩家,拼音輸入法是最合適的選擇,雖然打字速度不及一眾形碼,但隨著輸入法的版本更新,能做到友好的對內交流也不成問題。
當然結合兩者優點的音形結合碼也曾出現在現代計算機當中,曾經用來下載搜狗輸入法的智慧 ABC 輸入法、二筆輸入法等,就是以拼音加上漢字筆畫或者偏旁為編碼方式。
漢字輸入雖然比機械時代要好解決一些,但是關於漢字在計算機裡的編碼、輸入問題以及列印輸出依舊非常麻煩,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漢字拉丁化的聲音。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再單獨開一期聊聊漢字在計算機時代的故事。
輸入法的意義以及拋棄漢字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我們現在主流使用的五筆和拼音,在輸入效率上並不會比拉丁語系慢,可以說凝結了無數前人智慧的結晶,但更寶貴的是,他們守住了底線,把漢字留了下來。
這非常難得,因為漢字,已經是現在唯一被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了,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聖書字已經消失,韓文已經完全表音化,日文也是表意的漢字和表音的假名混用。越南曾經出現喃字,可是在 19 世紀也被完全拉丁化。
表意文字當然有自己的缺點,和打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不相容就是典型缺點,但是就像美國“ 漢學之父 ”衛三畏在《 中國總論 》說的,一旦廢止漢字,中國將不復存在。
好像歐洲採用的拉丁語系,因為各地方言的讀音不同,慢慢文字的拼法也就不同了,拼法的不同又進一步加強了語言的分裂,所以歐洲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就很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但漢字,儘管一直在演化,但他的字形不會因為各地的讀音不同而發生改變,最終守住了中華文明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