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發燒程度如何,音響發燒友一定需要經過器材購買過程才能進入Hi-Fi發燒的殿堂。購買音響其實是一件苦中有樂的事,不僅要眼觀、耳聽,更重要的是明辨,從挑選品牌、型號,不斷地奔波於搭配、比較、試聽,痛苦地在預算和理想之間作出妥協,還要透過各種雜誌、網際網路翻查各種資料,拿到更多方面對於心儀的產品的評論,看看自己的選擇是否具備眼光,到最後還要選擇好的經銷商,畢竟市道不好,JS(奸商)使用的手段層出不窮,輕者買到高價貨,重則買到假貨。一句話:買音響不是輕鬆事。特別是對於發燒初歌,在對器材硬體、搭配效果以及品牌質素不太熟悉的情況下,尤其需要保持一份冷靜,保持一份客觀,儘量減少外圍因素對心理的影響。當然,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喜歡哪種型別的音樂?
因為音響買回去是給自己聽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特定音樂種類,或是古典;或是搖滾;或是民謠;或者歌劇;或者爵士等等,我相信沒有人會同時喜歡上所有種類的音樂,就算是興趣特別廣泛的人,也是會對某幾種類別的音樂情有獨鍾。而對於器材,往往只能擅長表現一定範圍的音樂種類,例如歐洲方面以英國為代表的音箱,以其醇厚、甜美的特性尤其擅長表現器材,則在動態和力量方面取勝,適合播放一些動態大的音樂,例如電影音樂、搖滾或者大場面的配樂,因而HI-FI界有“英國聲”、“美國聲”的說法,代表兩種最常見不同風格的流派。而縱觀目前所有器材,能否找到一款可以百分百完美重放所有音樂種類的器材?有,但價格。
以上的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明白,為什麼還要重複說?因為需要強調的是每一種器材都有自己擅長回放的音樂種類,沒有器材能將所有音樂種類都重放得很好;另一方面,由於器材的特性相對固定,在購買音響器材的時候,確定自己喜歡哪幾種類型的音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喜歡聽哪些種類的音樂就買哪一類的器材,放棄買一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器材的美好想法。
曾經有一次,我有個朋友去買音響,試聽時全部都是放古典音樂,但我知道這個朋友平時喜歡聽的是比較有節奏感的快歌,甚至有時候放的是搖滾。後來他說,雜誌上某某大師傳授了一個經驗,古典音樂放得好聽的器材放任何音樂都好聽,所以他全都用古典音樂去測試器材,加上雜誌上所有的器材評測都是用古典音樂來對此。結果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用英國音箱放搖滾的誤區,沒有了解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型別音樂的時候就人云亦云地去挑選器材,後來才發現其器材不適合放自己喜歡的歌曲,但是為時已晚。
二、挑選好的音響經銷商
挑選好的經銷商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因為最後都要透過經銷商才能把所有器材買到手。先定一個好的經銷商,不但保證自己能買到貨真價實的東西,同時好的經銷商還會對挑選、比較到最終的購買整個過程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選擇到好的經銷商,將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買到滿意、貨真價實的器材。
1、從店面看
現在經銷商一般分成兩大類,一種是主要做“街客”的,就是不懂什麼HI-FI,僅看產品外觀的價格,銷售人員說幾句好聽的話就飄飄然掏錢的那種。這種店面一般都是裝修得富麗堂皇,擺上幾大組器材整天猛播《劉德華演唱會》之類的。如果你真的想買HI-FI就趕快逃吧,那裡是賣傢俱的!另外一種就是主要做HI-FI發燒友的生意,這樣的店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一般會有兩種:一種主要做零售的,這些店一般裝修都很樸素,裝修設計著重考慮的是聲學原理。一般會設專門的聽音區,隔音效果比較好,大門一關就可以將外面櫃檯的聲音隔開了。這種試音室能比較好地聽出器材的“全貌”,因此這是最基本必備的條件。還有一種店可能主營批發業務,為了做散客的生意,只在店面一角設定一個聽音區,沒有隔音措施。在這種店裡面試聽,能聽多少效果就聽多少吧。有一次我到一個號稱經營發燒膽機的店裡大幅度聽一款膽機,老闆跟別人聊天的聲音竟然超過播放的樂曲的音量,其發燒“素質”由此可見。
2、從店員的推銷方式來看
店員的素質可以真實反映一家店的水平。可以說,現在很多常見的音響連鎖經營店,廣告做得很足,但其店員都銷都是沒有什麼HI-FI知識的,這個就不說了,即使不少銷售知名HI-FI品牌的代理店,其店員的素質依然不敢恭維。如果你看中哪款器材,提出試聽的時候,他們會問你什麼時候買,如果真的想要就可以進行試聽(奇怪,我沒有試聽怎麼能決定買呢?這點邏輯都不懂?)這樣的店純粹就是騙子。或者即使給我試聽了,隨隨便便接上就讓你聽,怎麼能聽出效果呢?說白了,這些店員就是沒有HI-FI素養,並不瞭解發燒友的購買心理。好的經銷店的店員,是非常理解和了解發燒友的購買過程和心理,知道會玩HI-FI的人沒有多次的試聽比較是不會隨便下決定的,所以他會表現得很耐心,一般要哪臺器材就接哪臺器材讓你聽,想聽什麼碟就放什麼碟,而且儘量會按排一個最好的環境讓你聽到器材最精彩的演繹(器材播放得不好我會買嗎?)。在你試聽的時候,除非你跟他說話,否則他不會打擾你,不會實時推銷器材如何好如何好,但會給你一定的提示和指導。在廣州,目前我覺得做得非常不錯的有好幾家,我有時候為了聽一款器材反覆去打擾他們,他們都很耐心地招待我。
3、從經銷商負責人的談論內容看
一般經銷商老闆都懂一些HI-FI知識,但懂多少就會因人而異了。店好的一般是懂行的老闆,他本身就是發燒友,而且很客觀評論各種器材的情況,所以交談中可以得到許多音響和音樂的知識;相反一些不是太在行的老闆只會說,這臺機效果好啊,音色漂亮,層次分明等等一大推“行貨話”。還有一種是處於中間層次的老闆,這部分的老闆本身具有比較好看音響知識和搭配經驗,但是商業味道比較濃,往往對自己代理的器材稱讚有加,但對不是自己代理的器材廉價很低或者回避評價。這部分老闆就要小心應付,要分辨其議論的真實性。我曾經瞭解到有一個電臺音響節目的主持人,本身就是開店的,所以他在給聽眾做推薦的時候,推薦的幾種都是他自己店裡代理的產品,這算是比較有商業頭腦的老闆,但最終對顧客卻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4、看有否網站和自己的論壇
經銷商一般很少有網站,做得好的也不多,可能不少經銷商覺得沒有太大的必要。網站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一個平臺,讓顧客和銷售商有一個溝通的平臺,敢開網站敢開論壇的,說明非常重視顧客的回饋意見,也重視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這種經銷商是值得依賴的。
三、不要迷信所謂的“名牌”
名牌往往是質量和實力的促進證。在音響界,各種名牌有許多,在不熟悉每個名牌下面產品系列的特性時,往往把名牌等同於“靚聲”,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誤區。現在音響市場還很不規範,許多音響廠商往往就是隻炒作品牌,不做質量,往往做出一大堆牌子響亮的“音響傢俬”,例如會開設很多專賣店和概念店。另外,一些國內廠家原來在HI-FI的路線,開始把目標客戶轉向非發燒的消費者,開始注重銷售門面的裝修和過分追求器材的外觀,器材的內部質素並不見有太大的飛躍。而某些外國很有名氣的品牌,也開始在國內進行組裝生產,其素質相對原廠貨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相反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牌子(可能在HI-FI界已經比較有名氣,但業界以外的人知識不多),由於其注重提高素質大大多於注重品牌的炒作,反而可以製作出“靚聲”的產品,進口的器材更加是這樣,一些少人知道的牌子往往才是好東西,所以品牌要考慮,很多朋友都喜歡買老的音箱和2手進口音箱這樣的人似乎比較瞭解其中的原由,看來近幾年出產的音響的確不如以前的了。
四、不要相信外表
好的器材外表不一定好看,通常很簡練,對音質提升沒有用的功能能省就省,但製作工藝一定會好。“好看”永遠不等於“靚聲”。對於外表,HI-FI器材一般會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外表往往很簡練,外形一般都不誇張,不會把汽車噴漆、高階桃木等各種飾特搭配形成好象很新潮、超前的效果(20萬元以上的器材另當別論),越高檔的器材材往往越是樸實,您不妨留意一下一些歐美音箱,都是很普通的外觀,甚至有點簡陋,但出來的聲音往往是級品。
五、不要比價格
對於音響器材,價格往往不能完全反映基素質,10000元的器材當然會比1000元的器材好很多,但是賣5000元的器材就不一定比賣4500元的器材要好,檔次越接近的器材更加是這樣。因為每個廠商的設計水平不一樣,所用元件不一樣,零件進貨管道不一樣,成本控制水平不一樣,銷售管道費用不一樣,廣告投入不一樣等因素,造成水平接近的產品往往市場價格相差很大,因此不要迷信價格,一定要去聽和比較。音響是拿來聽的,不是用來鬥富的,千萬不要用價格去衡量器材的水平。而同一品牌下的情況相對好一點,定位高的器材用料方面一般都會比定價低的要好,但也不能百分百肯定,不排除廠家故意提高價格以提升某一款器材的檔次,用料可能都是差不多的貨色。尤其要特別注意一點,購買的時候需要克服一個比較常見的價格心理誤區,具體是當你看中一款器材,比如8000元的一對音箱,而且你覺得自己有經濟能力進行這筆投資的時候,往往你的購買思維就被目前這件器材鎖定了,當你去聽另外一對賣6000元的音箱時,往往由於自己的購買思維被銷定以及價格心理的影響,很多時候會認為6000元的音箱各方面都不及8000元的箱子。由於你買得起8000元的箱子,錢沒有花盡總覺得不舒服,自然最後就會選擇8000元的音箱。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購買定性思維,我剛才已經提到,價格貴的不一定真的比價格低的好,或者可能是各有長短,因此買的時候,儘量不要帶著“價格”這個有色眼鏡去感受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