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紅——色彩與中國畫研究系列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面向公眾展出。此次展覽匯聚了國內重要文博機構藏吳昌碩、齊白石、陳半丁、張大千、於非闇、關良、李可染、蔣兆和、董壽平、周思聰、盧沉等中國近現代畫家近60件繪畫作品,可謂是名家薈萃,佳作雲集。
齊白石 牡丹 103.5×34cm 紙本設色 1955年 北京畫院藏
此次展覽聚焦於中國繪畫本體語言的研究與呈現,共分:幾點硃砂花更紅(藝術本體)、芙蓉國裡盡朝暉(家國情懷)、春來喜氣繞華堂(傳統文化)三大板塊,從科學、社會、文化的維度分別解讀中國畫裡的“紅”。
一種顏色,趣識中國傳統繪畫顏料
在此次展覽中,海派名家吳昌碩的《雙桃》以胭脂著色,筆力雄渾、鮮豔沉著;齊白石獨創“紅花墨葉”畫風,筆下《牡丹》、《朱竹》以硃砂、洋紅等繪製,色調熱烈濃豔;近現代畫家於非闇復興院體工筆花鳥,其《硃砂牡丹》、《畫眾生黑》、《梅竹雙鳩》使用硃砂、紅花、胭脂等色,格調柔婉,兼具豔美與高古之味。與此同時,主辦方還以鮮活的顏料實物、詳盡的文獻資料以及生動的多媒體影像解答一些問題:如中國傳統繪畫顏料有哪些品類、特性及美學意味?中國畫顏色如何製作與研漂?畫家在實際藝術創作中怎樣“隨類賦彩”?令廣大觀眾彷彿身臨自然科學博物館,甚是有趣。
一種精神,傳承華夏民族家國情懷
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指赤紅熾熱的心,詩人慷慨激昂地表達了與國家民族休慼與共的壯懷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從古至今,中國文人志士便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文信仰和精神志趣。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它凝結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宗族倫理和個體意識。翻開中國近現代史的篇章,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百折不撓、自強不息,走過了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光輝歷程,樹立了崇高的信仰理想,鑄就了可歌可泣的“紅色精神”。紅色精神與中華民族血脈與靈魂裡的精神力量一脈相承,鼓舞著中國人不斷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其中,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點點硃砂傾注了畫家對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最為熾熱的情感,彰顯了“為祖國河山立傳”的藝術信念。周思聰和耿玉琨合作繪製的《天山紅醫》,記錄了青年女醫者為牧民孩子看病的場景,詮釋了其“藝術是人道主義的,是人性、人的感情的結晶”的使命與擔當。盧沉筆下的《機車大夫》是20世紀60年代主題性人物畫創作的精品之作,塑造了一批積極向上、樂觀質樸的工人形象,向觀眾傳達了新中國工業建設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當代書畫家董壽平先生厚植家國情懷,深心託豪素,繪《紅梅頌》,畫面上的硃砂紅梅欣欣向榮、燦若霞天,呈現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一抹“中國紅”,溯源中國人的尚紅習俗
史前時代,源於對生命和鮮血的敬畏、火和日神的虔誠膜拜,使得先民賦予“紅”超人的神性與力量,紅色因此被建構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作品《人之初》中,新生的小男孩和初升的太陽,是賈浩義對生命起源最詩意的註釋。黃胄的《豐樂圖》,畫面描繪了新疆人民慶豐收的歡樂場景,洋溢著活潑祥和的生活氣息。
展覽匯聚了諸多經典中國繪畫作品,表現了中國人民賦予“紅色”喜慶、熱鬧、平安與祥和的美好祈願。如,齊白石筆下的《歲朝圖》,圖中大紅燈籠和紅色鞭炮洋溢著喜慶祥瑞之氣,作品意蘊豐厚、雅俗共賞。何鏡涵是中國寫意樓閣山水畫的開創者,所繪《頤和園》瓊樓隱現、飛閣流丹,硃紅色的雕欄玉柱彰顯了皇家園林的尊貴與莊嚴。還有《鍾馗》、《臨吉祥天女像》、《百壽圖》等民間傳說、宗教神話、吉祥寓意題材,觀眾可以從作品中深入地感受色彩與中國畫的關係。經過世代承啟、沉澱、深化和揚棄,紅色逐漸嬗變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直至今天被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銘刻在中國人血脈與靈魂裡的一抹“中國紅”。
此外,為了豐富展覽的內容與形式,我們對展出的中國畫作品中所使用“紅”顏色進行了標註,並以“色卡”的方式在展廳中呈現。屆時,觀眾可以免費取走留念。主辦方希望這些印製名家畫作的卡片,能夠讓廣大觀眾對中國繪畫裡的“紅”有更為形象的認可。(吳佼姣)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