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可記得我在“朱炳仁隨語”欄目第13期中講了一個故事——《一件去日本展覽的青銅尊被緊急叫停》。那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太珍貴了,其銘文裡有“宅茲中國”四字,這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這件銘著令人魂牽夢縈、迴腸蕩氣的“中國”兩字的絕世珍寶,許多人都不知道,它竟是作為廢銅在回爐熔化前搶救岀來的。
1965年,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郊一個叫陳老二的農民在屋後斷崖取土,挖出來一個銅罐子,將之搬到樓上裝糧食,後來他拿去一家廢品收購站,賣了30元錢。當時的30元也真不是小錢,他想著自己真幸運,其實,真正幸運的卻是這件混在廢銅中的銅尊。銅尊在回爐熔化前,被寶雞市博物館佟先生髮現了,他便花了30元錢給廢品收購站,並將其搬運回博物館。即將葬身於爐膛之中的何尊,就這樣化險為夷,後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級文物目錄。
還有一件國寶級的文物——匽侯盂,盂口內壁有“匽侯作饙盂”五字銘文。它的發現,是證明燕封地在薊(今北京)的重要依據。她的發現過程和何尊差不多。
那是1955年的一天,我國東北的幾位村民在勞作中發現了16件佈滿鏽跡的銅器。他們把這些青銅器當做了一般的廢銅,與當地的合作社簽訂了收購合同,準備回爐熔鑄。但就在那時,一村民卻發現了銅器上好像有字,便去請教當地學校老師。老師們認出了這是古代青銅器,立即動員村民廢除與合作社的合同。合作社的幹部很識大體,並沒向村民索賠,順利解約,這才在熔爐邊上搶救下了這件周代銅器。不要小看這件青銅器,它與後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一起被列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十大青銅名器”。
你讀了這兩個故事後,再去國家博物館看到這件精美絕倫的周代諸侯用的青銅器“餐具”,是否會隱隱感覺周邊的爐火在熊熊燃燒?
如同驚悚片一樣的“青銅歷險記”到此結束了嗎?沒有!有一件目前中國唯一的人面紋青銅鼎——商大禾方鼎,“大禾”是這件方鼎內壁上的銘文刻字,具有祈求農作物豐收的寓意。其人面的形象極其奇異,望而生畏,是研究古代思想、祭祀風俗、審美意識的重要資料,稱其為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毫不為過。可是,它的遭遇之慘至少是何尊2.0版本了。
1959年湖南省寧鄉縣一位姓黃的農民正在田裡勞作。突然,黃某的鋤頭碰到了什麼堅硬的東西,震得手腕發麻,僅出土一半就嚇人一跳,露出地面的居然是張人臉,一個人臉“銅鍋”。黃某十分害怕,隨手揮起鋤頭砸在銅鍋上。就這樣,幾千年的風雨傾蝕後尚完整的青銅器,一下就碎成十幾塊。黃某驚魂方定,心想還可賣了換錢,就把這些廢銅塊賣給廢品收購站,回爐化為銅水重新鑄銅。當時湖南博物館的專家普查文物時發現了一塊碎片,其造型“詭異”非凡,得知出自廢品收購站,他急忙趕去。幾輛滿載廢銅的卡車正要駛往冶煉廠,老專家立刻站在馬路中央攔截。車上的廢銅擺了整整一院子,一項艱難而龐大的尋寶工作開始了。專家們收集到十幾片殘片,並進行了初步修復,其中一條鼎的腿直至兩年後才被找到,文物修復終究完整。
2013年,國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大禾方鼎毫無懸念地入選其中。在聽聞這些國寶生死沉浮的故事時,我幾乎屏住了呼吸。我想,這一定是難得的個案,可是下面幾個數字還真是“顛覆了想象”。
山西省博物館青銅器展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讓遊客流連忘返,這些堪稱國寶級的文物,有很多是幾十年前從太原銅廠即將回爐的廢料堆裡揀選出來的,而讓這些國寶起死回生的人是雷毓祺老人。他20年護“國寶”3200餘件,有商代速父戊提樑卣、西周的原始幣、秦呂不韋少府戈等5件為國家一級文物,200餘件二級文物,3000餘件三級文物,全部捐給國家。
在上海博物館青銅器館的門口第一個展示櫃裡,展示的是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乳釘紋管流爵,也是1959年上海博物館自上海冶煉廠廢銅中揀選而出。這件文物被多數專家定為極為珍稀的夏代文物。上海市文管會於1986年9月10日舉行“搶救青銅器10萬件嘉獎大會”,其中有西周鄂叔簋、春秋早期龍耳尊等國家一級文物29件。
據統計,在爐前起死回生的青銅文物達到驚人的五位數以上,如果沒有這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加持,中國青銅史是否得改寫了?這不禁使我對那些有名或無名的文物保護者肅然起敬。有幸,我參與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這座銅建築的建設,“何尊”就珍藏其間。何尊為何而尊,為中國而尊!為中國文化而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