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一爐香》,是許鞍華第四次改編張愛玲的小說。之前,許導拍攝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和《半生緣》,還執導過舞臺話劇《金鎖記》,褒貶不一。改編張愛玲作品其實是個“燙手山芋”,“張迷”個個對原著如數家珍,改編後的電影有沒有破壞原著的美好,選角符不符合讀者對原著的想象,諸如此類的問題勢必掀起討論的高潮。那許導為何又接手《第一爐香》的拍攝呢?許鞍華給出的答案是這篇小說“隔很久再看覺得真的寫得很好”。
《第一爐香》是張愛玲的中篇小說處女作,講述的是上海姑娘葛薇龍,因戰亂跟著家人來到香港南英中學讀書。時局漸緩後,父親的積蓄支撐不了香港生活,帶著家小回了上海,而薇龍不想中斷學業,想到香港有個有錢的姑媽,於是投奔姑媽,請她贊助。姑媽是香港鉅富的遺孀,繼承了萬貫家私,交遊廣泛,情人無數。薇龍原本不想“同流合汙”,卻在奢華浮誇的生活環境中,日漸墮落,飛蛾撲火般愛上一個無所事事的紈絝子弟,明知對方用情不專,仍願以一己之力養活這個並不愛她的男人,最終由單純的女學生變成社交場上的交際花。這個故事充滿糾結、扭曲、自虐和殘酷,也因此呈現出藝術的張力,以及令人思考與回味的空間。
半山、綠樹、陡坡、白霧、深宅,襯著陰丹士林藍布衫的女學生……影片視覺唯美,一流的攝影、配樂、服裝、道具,營造出濃郁的氛圍感,加上幽幽的臺詞旁白,文藝片的屬性淋漓盡致。
香港地氣潮溼,豪宅大都建築在三四丈高的石基上,庭院深深,隱在半山,一般人進不去,只有頗具身份的人士,才能被邀做客,參加派對。姑媽熟諳社交規則,薇龍剛到她家第一天,姑媽就問她:“你會彈琴嗎?”“你會唱歌嗎?”你會打網球嗎?“在姑媽眼裡,大戶人家的小姐都得學會這一套社交應酬功夫,好在晚宴、茶會、音樂會和牌局上,遊刃有餘。
姑媽就時常在她的深宅大院裡,舉辦園會。風和日暖,來賓們衣著光鮮,男男女女,互相攀談、吃下午茶、彈琴唱歌,跳交際舞。
影片中有一個跳舞的鏡頭,伴奏的舞曲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導演們似乎對這支舞曲情有獨鍾,庫布里克在《大開眼戒》裡引用過,姜文在《邪不壓正》裡也引用過。確實,這是一支韻律感極強的舞曲,旋律簡單,輕柔而不失華麗,明快略帶憂傷,聽著聽著不由就閉眼旋轉、裙裾飛揚、盪漾陶醉。
肖斯塔科維奇是20世紀著名作曲家之一,《第二圓舞曲》出自他的《第二爵士組曲》,作於1938年。這套組曲包含八段樂曲,《第二圓舞曲》是其中的第六首曲子,也是組曲中最為出名的段落。在這支圓舞曲中,我們可以聽到豐富的樂器,薩克斯、木管、銅管、長號,悠揚而抒情。不過,雖冠以“爵士組曲”之名,這組樂曲的曲風卻和傳統意義上的爵士樂不太一樣。當年,爵士樂在美國盛極一時,身在蘇聯的肖斯塔科維奇也迷上了這種新興的樂曲型別,但彼時他還未曾掌握爵士樂的節奏密碼,只能按自己的主觀理解來創作,最終做成了這個不像爵士樂,卻依然散發出爵士魅力的美妙樂曲。此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試想,如若當年肖斯塔科維奇領會了美國爵士樂的精髓,很大可能世上將不存在《第二圓舞曲》這支經典舞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