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瞎忙,
轉眼又是歲末年初,要求又是總結計劃。一恍就是一年,一恍就是一生。回想這一年,還真是把生活過成了只剩工作,而且由於疫情少了好多快樂。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檢閱自己,好像“三十懵懵懂懂,四十糊糊塗塗,五十還不清楚”。又雖然三十孜孜不倦,四十兢兢業業,五十努力奮鬥,至今仍不敢怠慢。然而,有什麼成效嗎?術不敢說精,業不能謂成;既未功成名就,又無詩和遠方。一句話,一輩子瞎忙。
《禮記》上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托馬斯·索厄爾說“需要許多知識,才能讓你意識到自己無知的程度”。我們需要學習,我們需要進步。因為學習,我們知道了自己的無知,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學習,努力進步。於是我儘量有空就看看書,有空就聽聽課,擠時間參加培訓。有時候真的覺得無聊時,確實只有看看書才能讓人充實。不過因為目標性不是那麼太強,看的內容有點雜亂,學得不是那麼努力,收穫也就不是那麼明顯。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我們凡人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連廣而不專、博而不精都做不到,也就只是瞭解瞭解一些常識而已。在精力的分配上,還是應該更專注一些自己的專業。“善學者窮於一物,不善學者窮於物物”,即善於學習的人重視窮究一個事物,不善學的人則貪求研究一切事物的道理。 就像現在人們培養孩子,什麼培訓班都上,什麼愛好都要培養,生怕哪樣學悼了,而且希望樣樣通,行行精。但還是那句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樣可能樣樣通但樣樣松。博而不精、泛而不專的孩子可能看起來“聰明好學”、“無所不能”,其實質往往是廣而不美的。無論大人孩子,只有專營一業,專攻一術,心無旁鶩,才能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作為。
哦,這都是由於犝犝的原因,我開始關注小孩子特別是嬰幼兒的培養問題。所以除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外,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在研究嬰幼兒童的教育、餵養。儘管幹了一輩子的兒科,又潛心研究孩子的培育和餵養,但基本上在如何帶犝犝的問題上我處於政協地位。我們家所有的人都比我“懂得多”,還是那句話,一輩子瞎忙,毫無成就啊。由此我想到我們臨床上患者的依從性問題,在國外可能好一些,一般都聽醫生的,自己很清楚自己不懂醫學,是個外行,所以醫生怎麼說就怎麼作。但是中國文化不同,人人都覺得自己什麼都懂,病人覺得比醫生更懂得如何診斷和治療。來門診看病常常遇到的都是“我覺得孩子發燒就是吃來擱起了”、“孩子肯定是熱傷風”、“所有新生兒都要黃,沒得啥子得,我抱回去曬哈兒太陽就好了”,如此等等。人人都覺得醫生不如自己,即使開藥回家了,還要根據自己的意願或加或減或者改變。我們老祖宗都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物職所宜”,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各施其職,專業的事情聽專業人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