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為人一輩子,無論怎麼過都會是從赤手而來到撒手而去,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生活是不是會對你予以痛苦的擊打和無盡的煎熬,有的人的頻率大,有的人頻率少,其實人生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樣多。因此我們要想得到更多,快樂的生活,就要學會騰空自己,只有讓自己的心和身空下來,才能得到更多。我們從范蠡和文種的對比中就能明白放下的重要,范蠡能放下,才能攜西施安穩度日,陶朱公名垂青史;文種放不下,滅吳不久就被越王勾踐賜死,留下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一、放下累贅,讓身體不再負重前行。
英國作家理查德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裡告訴我們:基因才是真正的主人,人體不過是基因實現傳播的工具而已。並且基因不管選擇的正確率,它只關心保證最大機率的活下來。但是這樣會讓人們對周圍環境的過分敏感,就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平添了非常多的焦慮。
我們的祖先給這個基金的定義就是人的慾望。上海財經大學吳炫教授的觀念是:尊利而不唯利,尊重慾望但是不唯慾望,利益和慾望才能放鬆和健康,而放鬆和健康我們才能超越慾望。
所謂有了千錢想萬錢,當了皇帝想成仙。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如果放任慾望拿捏,人生只能無限沉淪。我們只有能夠放下自己肩上的重擔、背上的竹簍、腿上的綁袋,才能輕鬆前行,什麼功名利祿、什麼榮華富貴,最終都是一場過眼雲煙而已。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有云“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我們看《紅樓夢》中從秦可卿風光大葬、為元春省親而建的大觀園到最後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
二、極簡生活,把更大的空間讓給自己
我們從生下的一瞬間,就是攥著拳頭的,恨不得將全世界都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追求富足從來就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推崇的極簡生活確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學習領悟。“日食不過三餐,夜眠不過三尺”,我們往往被物慾裹挾著前行,忘記了自己曾經的願望。《無間道》主題歌中的歌詞寫道: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
我們看歷代的傳世名作中,那些山水雲景、那些筆走龍蛇,都沒有花花綠綠的堆砌,反而疏朗才是底色,也給了很多人遐想,所以有人說很多傳世珍品都被“蓋章狂魔”乾隆皇帝給破壞了,還是很有道理的。
極簡生活不是追求苦行僧的生活,不是到山中渴飲山泉、餓食野果,而是將我們自己的家中的不必要的東西該贈的贈、該送的送、該丟的丟,騰出衣櫃換書櫃,把閒雜逼仄的物質為精神食糧讓位。
三、冥想靜心,空靈的心靈才能奏響最美的樂章
冥想是佛教中的基本思想方式。羅伯特·賴特在《洞見》中給冥想的定義是開啟通往新生活的大門。
冥想的方法很簡單,找個舒服的姿勢坐在墊子上,什麼都不要想,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但是嘗試過就會知道,這非常的困難,新手根本就做不到什麼都不想。因為我們大腦中幾十億個腦細胞,我們說停止執行就停止也是不現實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是反思自己,而瞭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洞察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漏洞。古人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我們從反思自己開始,然後去忘記周圍,進而進入冥想的靜心境界。
沒有生命中的煩惱、痛苦,不生不滅,這是修佛的最高境界。我們都做不到,冥想靜心給我們就是暫時放下一切,讓自己在這個短暫的時間內把自己只交給自己。只要閉上眼睛,舒服坐下,能夠讓自己從紛繁複繞中解脫出來,就是戰勝自己的第一步。畢竟,真正跨過那扇門的是你自己。
當我們能夠空下來時,快樂就會從心底蓬勃而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