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攝影師鹿道森在25歲生日這天,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一封長長的遺書,順著這封遺書,我們也彷彿替他過了一遍他的人生。
跳海自殺,於他來說或許是最體面的告別方式。對於旁人來說,是遺憾,痛心和同情。5000多字的遺書,可見他是眷戀這個世界的,但是他卻沒能掙脫內心的枷鎖,最終走向不歸路。
25歲多好的年紀,無限充沛的精力,可以不斷犯錯的年紀。為何偏偏要放棄了?
從遺書中,我們窺見了他不幸的童年,“留守兒童,校園欺凌…”,很多人也都能或多或少看到童年那個自己。
人生路漫長而又短暫,我們經歷著各種坎坷,各種痛苦,親情,友情,愛情等等。時代的發展,讓現代人生出了很多焦慮,不管是真焦慮,還是假焦慮。時代賦予了我們過去無法享受的物質生活,卻沒能讓我們的精神世界與之匹配。
鹿道森事件,看上去只是個人行為,但是也反映了當今時代青年人的心理問題。要想避免這種悲劇再次發生,為現代青年人做出積極正面的引導力量,那我們就需要從他背後,深挖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在筆者看來是:一無所有的現實,與理想的世界的博弈,最終現實敗給了心中的理想!
現實和理想,你能分開嗎?
現實生活裡,有多少人像鹿道森一樣,要錢沒錢,要親情,親情不給力,愛情更無從談起。事實上,很多人都經歷過他那樣的無助,只是大部分人都能理性地將理想和現實分開。
理想的世界,是自認為完美的世界,但完美地只存在童話裡。
鹿道森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他渴望賺錢幫助家裡改善生活,但收入太少了,他渴望父母的關愛,收到的總是關於有沒有錢的話題。
在這點上,我也深有體會。父母那一輩的人,因為認知的侷限造成了他們看問題的方式和我們是不同的。記得,剛畢業的時候,只要打電話回去,他們問的永遠都是:老闆給你發多少工資啊?
如果你說1000塊,他們會直接來一句:哎呀,上了幾年學,還不如咱們鄰居家沒上過學的娟娟,人家在工廠一個月還2000塊哩。
過年回家,給父母買一些衣服,鞋子,營養品,他們也會挨個問問你,這個多少錢,那個多少錢。
在他們眼裡,錢是一切,所有的話題都離不開錢。在父母眼裡,錢是證明能力的方式,也是證明愛的方式。
以至於,在很長的時間裡,我都不願意告訴他們我真實的工資。
好在,我天生是一個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人,所以父母對我說的話,我常常都是一個耳朵進去了,另一個耳朵會自動出去。因此,也就沒有什麼傷害之說。頂多只是耳根子聽得厭煩吧。
直到很多年以後,媽媽給我講了她小時候的故事,我才明白,不是他們鑽進錢眼裡了,是時代的侷限,和環境的影響,造成了他們的思想認知就是人生的三件事就是吃飯幹活掙錢。
因為他們經歷過最貧苦的時代,經歷過鬧饑荒,大生產。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裡,他們常常從早忙到晚,還是會餓肚子。
而錢和物質能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希望。
鹿道森的童年,少年,青年,一直都在貧困線上掙扎,在物質上,他太窮了;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沉浸在受害者的思維世界裡,不能自拔。
很顯然,他把自己的痛苦無力地歸結到原生家庭,社會上,卻沒能勇敢跳出這一層,作為一個獨立的我,去面對這個世界。可以想見,在精神上,他也是貧瘠的。
這就是為什麼,總有人說,過去的年代,孩子捱打捱罵,還能茁壯長大,甚至有部分孩子還能出人頭地。相反地,現在的年輕人是怎麼了,各種痛苦,各種壓力,時不時地自殺,自虐。
究其根本,是他們陷入了一個痛苦的世界,始終以受害者的思維來思考所有的事情。
當然,我們不是批判,也無權批判,只是受害者思維,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相反只會逐漸摧殘一個人的意志,慢慢消磨他的精神,最終擊垮一個人。
試想一下,如果這時候有個人能夠真正理解他,願意走進他的世界,用包容的愛去感化他,或許結果就不同了吧。
但是人生沒有如果。我們需要從他的事件中得到一個警醒。一無所有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認為自己真的一無所有!況且,才只是25歲而已,再熬一熬,或許就能勝利。
要知道,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都35歲了,還是一無所有,負債累累呢。多少人還在擔負著房貸,車貸,網貸,各種信用卡,花唄...每月到手的工資,還不夠還債的。
相信我,這個數量不是少數,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這是現實的社會,我們要允許自己一半現實,一半理想。但是千萬,不要把自己全部寄託在理想裡。那樣真的會累,會垮。
當你見過隆冬的清晨,推著三輪車掃馬路的大爺;深夜賓士在城市各個街道的網約司機;下一個街角,正在努力賣唱的殘疾人,你還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嗎?
25歲,我們一無所有,但好像什麼都有!健康,大把的時間,親人,朋友…
所謂的一無所有,不過是狹義的。只要自己不放棄,相信有一天會綻放屬於自己的精彩。
原創作者:念北姑娘;靠近我,溫暖你,做你的情感後花園,放下心情,和我一起聊聊天,說說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