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參加新媒體寫作以來,參加了各個平臺作者群內的探討。幾年下來,我發現有兩種人一直在堅持寫作且成績優異。
一種是適應能力很強的作者,隨著各大平臺調整能夠迅速改變寫作方向,跟著流量傾斜順流而行,乘風破浪。另一種是以穩定的投稿量拋進各大平臺大作者,堅持精進自我領域的核心內容。
而其它作者處於猶豫不定,在兩者之間徘徊摸索,焦慮不安,幾年下來依舊找不到方向,抱怨連連的是大多數。
我們不難發現成功的人都具備這兩種人的特質,他們要不然是個通才,資訊敏捷,觸類旁通,執行力迅速,可操作空間大,似乎什麼都難不倒他們。要不然就是不在乎名利,熱愛在自己的世界裡,看似躺贏,實則沉溺於此。
“二八法則”無處不在,20%成功的人可以說找到應對世界的法則,自得其樂。80%的普通人混沌在各大賽道中,不上不下,勢成騎虎,
古典老師在2010年出版的《拆掉思維裡的牆》讓很多讀者為之一震,“拆牆觀念”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固步自封的思維就是限制自我發展最大困境。
經常被困境逼到牆角處時,拆牆的畫面就會閃現出來,隨後關注於冷靜的自我分析、自我審視,一磚一瓦地移除詬病,直到重見廣闊的空間。
11年後《拆掉思維裡的牆》白金升級版出版了,我還是推薦給書友們。重讀本身就是自我成長的回現,更何況古典老師也把11年來的心靈成長重訂400餘處,一起分享十載時代趨勢和人生感受。
思維轉換1:愛具體的人,愛具體的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一位長老說:
“我愛人類,但我對自己實在大惑不解:我越是愛整個人類,就越是不愛具體的人,即一個一個的人。我在夢想中常常滿懷激情打算為人類獻身,而且一旦有此必要,或許為了人們我真的敢於走向十字架;然而,我根據經驗知道,要我跟什麼人共處一室,我連兩天也待不住。”
這種感覺很像我們,我們熱愛生活,卻不肯欣賞桌邊綠植,每日晨曦,熱愛的恐怕是能像他人一樣燈紅酒綠、物質奢靡;我們渴望成功,卻不肯向內探索自我,真誠地愛上某個興趣,渴望的只是踏上紅利期,能一勞永逸。
矯正這種錯覺,就該像羅翔教授所解釋的那樣:要愛一個具體的人,不要愛一個抽象的人,要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愛一個抽象的人,是容易的。人類、集體,愛這些抽象的概念是很容易的,我只需要去遵守這個理念,愛這個抽象的理念就可以了。但是愛一個具體的人,是很難的。愛生活本身而非愛生活的意義。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的牆》對職業規劃也提到說“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對事業、工作、生活失去熱情,而去追各種被社會、道德賦予的意義:讀書有意義、跑步有意義、考職稱有意義......最終萬事堅持不下來,靠打卡刷圈都半途而廢,也許不是你毅力不夠,而是內在動機不夠,不夠熱愛。
去年底迪士尼的動畫片《心靈奇旅》用一段靈魂探索的方式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不是我們應該愛生活的原因,生活本身才是我們愛生活的地方。
做好一件具體的事,手頭中的一件小事,愛具體的一件事,為之付出熱情和真誠。
很喜歡古典老師書中的這句話:命運把我們丟在不同境地,接受自己擁有的,追尋自己想要的,做好自己能做的,這就是最好的意義。即使這個意義看上去沒那麼“有意義”也不要緊。
思維轉換2:不是在尋找,就是已撲在熱衷事業的路上
80%的人都苦惱自己的事業不是所愛,一旦有熱愛的一定拼死熱愛。可是不知所愛怎麼辦?
如何找到熱衷一生的事業?
古典老師作為職業規劃師,給出的專業建議是:剛入職場前3年,年輕的時候憑著好奇儘可能的嘗試和體驗一些工作,進入職場3-5年,慢慢鎖定能給自己帶來樂趣的幾個工作;30歲前後,決心專注投資其中一個,並全力以赴做5-10年。
古典老師用尋找“如何找到一生摯愛的伴侶?”的方式打比方,年輕的時候一見鍾情,到了一定年齡就該兩情相悅,然後選擇和一個人白頭偕老。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和老公是幸運的,從很小就有熱愛的興趣愛好。老公比我更幸運,他兜兜轉轉很多行業,最終把愛好做成了事業,可以日日研究、駕馭鍾愛的效能汽車,並絲毫不減當年的熱愛程度。
可是在二十年前,家裡無經濟實力買車,我老公就翻閱雜誌、汽車論壇、實在心裡癢癢就上二手車轉轉。在我們戀愛無數次壓馬路約會中,他的話題都是路邊停靠的汽車,一輛輛給我講述品牌故事、車型特點等等。
他從未想過這是什麼愛好,更不知道這個愛好除了花錢,能給他帶來什麼利益。但就是抑制不住的喜歡,一切有關汽車的原理知識、新款新科技都令他神魂顛倒。
他做過廣告公司銷售、品牌橄欖油商超供貨商,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汽車行業的朋友,火速出圈,跳入自己熱愛的行業,並以專業知識能量展露頭角,從此紮根此行業十年有餘。
古典老師列舉了一些毫無靈魂拷問值得深思:我們希望遇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卻不願意做一些嘗試?我們是不是初入職場就被封了一道一生不願多變的咒語?我們是不是專注於找尋能立即變現的興趣,而忽視了真正讓你產生心流時刻的小愛好?
如果質問三次還是一無所獲,就一定是思維的牆禁錮其中:“新事物?——我不感興趣”,無趣之人,必是無膽之人。不要做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世界這麼大,也許我們該出去看看再下定論。
思維轉換3:心智模式是應對萬變世界的核心力量
近些年以“心智模式”為理論的書籍大量出現,人們越來越認知到人與人的思維差距來自心智模式的不同。但其實在2010年版本的《拆掉思維裡的牆》中古典老師專門用一章解釋的什麼事“心智模式”,何以升級心智,拆掉思維裡的牆,可以說非常前沿的理論知識了。
心智模式就是大腦的一套內部程式。心態是心智模式運算的結果。成功者的勵志故事,如果我們只學到結果,沒學到演算法,我們就只會永遠抄答案,沒有get到其精髓。
心智模式沒有對錯之分,但有成熟與青澀之分。成熟的心智模式,具備適應萬變世界的變化,沒有過度的焦慮,把精力和智力用於改變、順勢而為,正如我開頭提到的那些跟著平臺變化,一直走在紅利期的寫作者。
心智模式是每個人的核心力量,應變能力。到底如何強化它,使之變得更成熟,更高效?
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 自然世界
- 概念模式
- 推論和歸納
心智模式看起來是被過去的認知和經驗所決定的,但今天也會成為明日的過去,那麼今日該做什麼變得至關重要。認知包含人生經歷同時也包含閱讀和學習,經驗包含經歷同時也包含體驗,而對於這兩者的覆盤、反思更是精華之處。
混沌—覺察—醒覺—超越四個步驟,是心智模式升級的必經之路。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2009年年度報告指出,2010年最需要的10種職業,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無數年輕人削減腦袋擠進網際網路大廠,很多人在短時間內實現財富自由,完成階級跨越,但這在20年前80%的人是連想都沒想過的領域。
那麼同理可證,未來20年、30年會出現多少人知以外的職業?我們該準備什麼能力去匹配未知的領域和所需能力?
電影裡的主人公經常要藉助靈魂出竅、經歷生死才大徹大悟。但掌握了心智升級理論,完全有能力調整自己的心智模式,重新認識過去,並應對未來。
寫在最後: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思維的牆”也在時光流轉中變幻莫測,“拆牆”的難度越來越大。
但不要忘記,牆是自己壘起來的,拆掉也是一己之力。接受自己是平庸的大多數,人生處處碰壁,時常身陷至暗時光,才更渴望牆外那束光。
作為專業的職業規劃師,古典老師沒有寫一套討巧的職場進階論,而是用心良苦的引導我們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專注的探索自己,訓練硬核的心智模式,拋開無用的焦慮,幫助每個人成長,接近自己喜歡的樣子。
—作者:榮榮—
——用每本書探索一個根本問題——
深長緩慢地閱讀,長程深入地思考,拒絕短平快失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