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第二次國內革命史就是“圍剿”與“反圍剿”的歷史。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路線為國內革命開闢了新道路,大大小小的紅色根據地在全國各地相繼建立起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也不斷壯大。
為了遏制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勢頭,國民黨蔣介石無所不用其極地打擊蘇區革命力量,總共發動了五次大圍剿,為的就是將“即將燎原”的星星之火撲滅。
而在第二次反圍剿戰役中,中國工農紅軍巧妙避開敵軍先鋒,誘敵深入,精確打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反圍剿戰役。
那麼這場戰役與第一次反圍剿戰役相比,有何不同呢?紅軍又是怎樣粉碎敵人的進攻呢?
一、由“圓箍式”包圍到“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進攻
1931年1月,國民黨發起的第一次圍剿行動計劃破碎,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廣大根據地群眾的幫助下,成功奪取反圍剿的勝利。對此,蔣介石本人十分生氣,將負責第一次圍剿行動的總指揮魯滌平撤職,派遣何應欽擔任總司令,負責對紅軍的第二次大圍剿。
1931年2月,蔣介石調來二十萬兵力,包括18個師、3個旅。在經歷了第一次大圍剿的失敗之後,國民黨軍隊改變了此前的“圓箍式”大包圍戰術,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分進合擊、重重包圍”的戰術方針,由西向東,從贛江到建寧,兵分四路向中央蘇區發動進攻。
其中,第十九路軍由蔡廷鍇擔任總指揮,進攻寧都、龍岡頭等地;王金鈺領第五路軍,從吉安出發,途徑泰和、吉水等地向藤田方向進攻;孫連仲指揮第二十六軍,由樂安向東韶等地進發;最後一路是朱紹良帶領的第六軍,轄第五、第八、第二十四和第十三師,進攻廣昌等地。
國民黨軍隊第二次圍剿行動的路線很明確:首先合擊七里坪、新集,將鄂豫邊的紅軍剿清,然後第二步再轉攻皖西地區的紅軍。
此外,何應欽還命令第五十二師負責維護贛江交通和當地的小股部隊清剿,然後又派遣三個航空隊執行偵查和轟炸任務。在東南地區,何應欽還留下了幾支師級、旅級部隊駐守,以防紅軍從此地轉移。
按照蔣介石的設想,國民黨軍隊“三個月之內要消滅紅軍”,進而佔領贛南地區所有的紅軍根據地。所以,在三月中旬之前,何應欽就已經命令第五軍、第六軍、第二十六軍開始發動攻擊,而且要求在5月15日之前,攻克贛南邊區的四處重要根據地:瑞金、寧都、東固、龍岡。
由此可見,和第一次反圍剿相比,國民黨發動圍剿的總思路在大體上還是相同的,都是先分頭進軍,然後聯合進攻,只不過更強調一個“穩”字,步步為營,對紅軍是既圍追,又堵截。
二、從“誘敵深入”到“擊弱制強、逐個擊破”
面對國民黨的圍剿部署,中央蘇區指揮部也沒有坐以待斃。1931年3月20日,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下達反“圍剿”動員令,隨後,紅一方面軍主力主動遠離敵軍部隊,向南移動。在瑞金城北部地區,紅軍派出部隊與敵接觸,刺探敵軍的意圖。這時候,中央蘇區指揮部發現,國民黨的三路隊伍,已經開始以中央蘇區為中心,收縮包圍圈。
為了應對敵人的進攻,4月中旬,中央蘇區指揮部召開軍事會議,集中討論反圍剿的具體方針。
在會上,堅持王明路線的“四中全會代表團”表示,紅軍應該在第二次反圍剿中奪取主動權。必須趁敵人力量還未集中之時,利用我方優勢,主動出擊,擊潰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考慮放棄舊蘇區根據地,組織起新的蘇維埃政權。
這一主張遭到了毛澤東同志的強烈反對,在會上,毛澤東針對第二次反圍剿戰役的敵我狀況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
他指出,蔣介石在第二次圍剿中所動用的部隊都不是自己的嫡系部隊,軍隊內部矛盾重重,很難真正地實現“協同作戰、合力擊敵”。所以,雖然此次國民黨軍隊人數眾多,但實際上弱點也很多,戰鬥力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強。大批敵軍遠道而來,一路上的物資給養和運輸都存在問題,再加上不熟悉地形,不瞭解紅軍的情況,士兵心裡難免慌亂。
相反的,我軍剛剛經歷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大勝,士氣正旺,上下一心,求勝心切。
同時,我軍在革命根據地得到了地方群眾的熱烈擁護,對根據地的地形也非常熟悉,佔據著非常大的優勢。
因此,毛澤東認為,和第一次反圍相比,第二次反圍剿獲勝的機率更大,關鍵在於,紅軍是否有勇氣去打這場仗!
此言一出,會場便沸騰起來。大家紛紛認可毛澤東同志的看法,主張延續第一次反圍剿的路線,“誘敵深入”,將敵人的隊伍拉到蘇區內部來打,最好先打擊敵人力量最弱的地方,然後再逐個擊破。
這一會議堅持了毛澤東同志正確的軍事指導路線,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五戰五捷,第二次反圍剿大勝
按照中央的指示,紅四方面軍兩個師的部隊前往鄂豫邊地區,牽制此處的敵軍。同時,紅四方面軍的主力——紅十師、紅十一師東進,與紅十二師在金家寨匯合,然後合力打擊深入皖西根據地的國民黨部隊。
4月25日,紅軍主力部隊在獨山鎮向敵人的一支旅隊發起攻擊,僅用三個多小時,紅軍就殲滅了敵軍一個團的兵力,繳獲敵方1200多支槍,取得了戰役的初步勝利。
與此同時,國民黨派往鄂豫邊地區的三個師部,在檀樹崗遭到了紅軍迎頭痛擊。損失慘重的敵軍不敢在根據地久留,連忙逃回羅山。這意味著何應欽“肅清”邊區紅軍的計劃已經宣告破產。
五月之後,紅軍針對國民黨圍剿勢力,發起了最後的進攻,與敵五次激戰,均獲大捷。
5月15日,敵軍從富田向東固進軍,於是紅軍便趁機向敵軍設在富田的陣地發起猛烈的進攻,16日,敵軍駐守在此地的大部分隊伍被殲滅。
19日,紅軍在白沙殲滅向北逃竄的國民黨第四十三師;22日,前來支援的國民黨第二十七師於中村被紅軍全殲;27日的廣昌城之戰,紅軍殲滅第五師一部;最後一戰是在建寧城,5月30日,守城的國民黨第五十六師有三個團被全殲。
至此,蔣介石“在五月底前徹底殲滅中共紅軍”的美夢徹底破碎,紅軍歷史上的第二次反圍剿戰役最終以紅軍的勝利而告終。
和前一次一樣,紅軍的第二次反圍剿戰役也是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
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勝利,一方面是毛澤東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軍事路線所發揮的作用,在毛、朱二人的指揮下,紅軍部隊堅持從實際出發,避開敵人的鋒芒,誘敵深入,逐個擊破。事實證明,對於中國紅軍來說,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軍事路線和戰術。
另一方面,根據地人民群眾的支援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正是因為得到了當地人民的配合和幫助,紅軍部隊在與敵作戰時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遊刃有餘地掌握戰鬥的發展方向,從而奪取戰爭的勝利。
在戰爭後期中,中共紅軍以超強的戰鬥力,與敵連續作戰長達15天之久,五戰五捷,徹底粉碎了敵人的圍剿計劃。這無疑是一次軍事史上的壯舉。
在此次戰役中,被殲滅的國民黨軍隊多達3萬餘人。紅軍繳獲了各種槍支2萬餘支,火炮30多門,電臺2部,可謂是收穫頗豐。
同時,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讓紅軍迅速佔領了福建西北、江西東部的廣大地區,進一步擴大了中央蘇區的根據地,壯大了革命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紅軍在第二次反圍剿戰役中所積累的寶貴的軍事經驗,對紅軍之後的作戰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文/元氣少女QMQ
1、《鄂豫皖紅軍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淺析》,閻景堂
2、《七百里驅十五日:第二次反“圍剿”紅軍以五戰五勝戰績耀亮了江西的東固、白沙、中村、廣昌、建寧等紅色地名》,紅色地名
3、《工農紅軍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向陽
4、《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戰爭紀實》,林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