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秋是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岳母。她原名張國蘭,曾用名張一平。1903年出生於湖北省京山縣謝家灣。毛主席親切地稱她為"老朋友"、"雙重親家"……
張文秋是一位革命老人。她一生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劉謙初,第二任丈夫是陳振亞。
1926年,張文秋認識了劉謙初。劉謙初是山東平度人。早年在齊魯大學和燕京大學讀書,後來在革命形勢的感召下參加北伐軍,在進軍途中加入中國共產黨。那時候張文秋也在老師陳潭秋、董必武的帶領下,組織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歡迎進城隊伍,張文秋就在這時候認識了劉謙初,後來在惲代英的介紹下,兩人確立了戀愛關係。1927年張文秋和劉謙初在武漢結婚。
然而,1929年,張文秋和劉謙初都被反動派抓進監獄裡。由於叛徒的出賣,劉謙初的身份徹底暴露,張文秋則堅稱自己只是個家庭婦女。於是在多方營救下,已經懷有身孕的張文秋被釋放,出獄前張文秋就說:"謙初,你給未出世的孩子起個名字吧?"劉謙初說:"不管你流落到哪裡,要思念齊魯,思念故土,就叫思齊吧!"1931年4月5日,劉謙初等12位同志被敵人殺害。
失去丈夫的張文秋極為悲痛。劉謙初在就義前給她留下遺言:"希望你不要為我悲傷……你要保重身體,好好撫育孩子,重建幸福的家庭。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從那後,張文秋帶著女兒劉思齊,輾轉各地開展革命活動。1937年她來到延安。這時候劉謙初已經犧牲整整6年,張文秋仍然是孤身一人。來延安之前,當張文秋經過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時,林伯渠介紹她認識了陳振亞,於是他們結伴來到延安。陳振亞在戰爭中左腿受傷,但還是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張文秋母女。因此不久後兩人結了婚,第二年秋天張文秋又生下一個女兒,就是邵華。
然而,遺憾的是,1939年陳振亞受傷的左腿再次發炎,組織上讓張文秋陪同陳振亞去蘇聯治療,可經過新疆時,陳振亞被軍閥盛世才殺害,張文秋母女二人被關進監獄裡,不久後張文秋又生下第三個女兒張少林。她遵照陳振亞的囑託,堅強地在獄中熬過了7年時間,直到1946年,在毛主席等人的積極營救下,張文秋母女才再返回延安。毛主席親切接見了她們。
張文秋一家與毛主席很早就認識。
那是在1927年,張文秋和劉謙初就拜訪過毛主席。當時他們看了毛主席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十分欽佩毛主席,於是當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武昌舉行開學典禮時,張文秋和劉謙初就去拜訪毛主席,高興地談了自己對聽課的體會,毛主席對他們開展的工作提出指導。
那次張文秋也見到楊開慧和他們的兒子毛岸英。但兩家都不知道,後來會越走越近,並最終成為親家。
1938年春天的一個夜晚,話劇《棄兒》正在延安上演,毛主席、任弼時、朱德等領導同志坐在群眾中間觀演出。劇情是演到一對革命者被反動派逮捕:寒風中,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在昏暗的街頭奔跑著哭喊:"媽媽,媽媽——"這個孩子演得感情真摯、催人淚下,觀眾們都被深深地打動了。演出結束後,毛主席派人把小演員叫到身邊,親切地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啊,你的爸爸媽媽是誰啊?""我叫劉思齊,那就是我的爸爸媽媽。"她用手朝人群裡一指。
張文秋和陳振亞趕緊走到毛主席身邊。
毛主席說道:"這是你的孩子嗎?"陳振亞道:"報告主席,這是張文秋和烈士劉謙初的女兒,我是她的繼父。"毛主席表情凝重,指著劉思齊對陳振亞說:"這是烈士的後代,我們有責任好好地教養她。"他對劉思齊說,"我做你的爸爸,你做我的乾女兒,好不好?"劉思齊於是看看爸爸媽媽,陳振亞和張文秋都點點頭。於是劉思齊甜甜地叫了一聲:"爸爸"。毛主席第二次見到劉思齊的時候已經是7年以後了,張文秋和女兒們從新疆的監獄裡回來,他一眼就認出了張文秋,說道:"你回來了?思齊呢?怎麼沒見到她?"張文秋忙把身邊的思齊拉過來,毛主席握著思齊的手道:"七八年不見,都長成大姑娘了,我都認不出來了。你還是我的乾女兒,記得嗎?"劉思齊說:"我記得,媽媽常提起您呢。"兩天後毛主席邀請劉思齊到家裡去玩。
1948年,劉思齊進入山西潞城的北方大學學習。後來因為生病轉入河北平山治療。那時候毛主席已經來到西柏坡,於是劉思齊去看望毛主席。就是在毛主席的住處,劉思齊邂逅了剛從蘇聯學習回來的毛岸英。兩個年輕人一見如故。毛岸英向劉思齊講起他參加農村土改的工作,劉思齊對毛岸英充滿了敬意。不久之後,劉思齊也參加了土改工作,兩人的心越走越近。
毛主席對兩人的婚事很關心。在西柏坡,他邀請張文秋到他的住處來談論這件事。毛主席問起張文秋的家事和家庭情況,張文秋都做了回答。很快毛主席把話題轉到劉思齊和毛岸英的婚事上來,說道:"聽岸英說,他和你的大女兒思齊很要好,他說,他很愛思齊,他們要求訂婚,我很同意,現在就看你對這個女婿滿不滿意了。"
張文秋說:"他們通了很久的信,我是知道的,現在他們要求訂婚,主席既然同意了,我非常高興,不過,我擔心思齊年輕幼稚,配不上岸英。"
毛主席說:"我看思齊比較懂事,他年紀雖輕,但待人接物很有分寸,他是烈士的後代,是我的乾女兒,我很喜歡她。"
張文秋說:"將來思齊和岸英結合在一起,做主席的兒媳婦,經常在主席身邊受教育,會非常幸福的。"
於是在1949年10月5日,毛岸英與劉思齊舉行了婚禮。
1950年10月,毛岸英響應抗美援朝的命令去朝鮮。那天晚上,他去協和醫院看望生病的劉思齊,回來時已經是晚上11點多,毛岸英來到岳母張文秋家裡辭行:"媽媽,我來告辭,我馬上要出國了。"
張文秋奇怪地道:"去哪裡?"
毛岸英說:"爸爸派我去一個很遠的地方,保密呢。"
張文秋不便多問,只說:"希望你保重,早點回來。"
毛岸英說:"我不放心弟弟,他的身體不好,以前都是我照顧他的。我這一走,就只好託付給您了,我倆是供給制,每個月才4塊錢,您是薪金制,您給點錢,讓他買衣服吧。"
張文秋說:"你放心,我養活得了他。"
毛岸英走了,幾個月沒有訊息。
有一天張文秋去協和醫院。正好遇見剛從朝鮮回來的一位將軍,將軍把張文秋拉到一邊,沉默了半天才說:"告訴你,你那個女婿在朝鮮犧牲了,彭總不讓說,讓保密。"
張文秋一下愣住,隨即大哭起來。
但是,在見到劉思齊後,張文秋還是裝出高興的樣子,讓淚水往心裡流。
那段日子,張文秋好幾次到懷仁堂去聽毛主席做報告,她希望從主席的神態裡看出些什麼來,但她什麼也沒有看出來。
無論是對於毛主席還是他的親家張文秋來說,兩人儘可能向劉思齊隱瞞毛岸英犧牲的訊息。
直到1953年,毛主席才把毛岸英犧牲的訊息告訴劉思齊。
劉思齊泣不成聲。
張文秋默默承受著女婿犧牲的事實。
她也默默履行著給毛岸英的承諾:照顧好毛岸青。
那時候兩家的關係很親密。毛岸青時不時地就來張家來。他很有音樂天賦,每次來張家都要演唱幾首蘇聯歌曲。由於毛岸青有病,生活自理能力差,張文秋就讓毛岸青把髒衣服、被單、枕套拿來,該洗的洗,該縫的縫,清洗地乾乾淨淨,疊地整整齊齊再拿回去。張文秋總是問毛岸青缺不缺錢,毛岸青對張文秋也不見外,有時候要錢,他就向張文秋大大方方地要。因此,張文秋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儘量讓毛岸青在生活上寬裕一些。家裡的菜很簡單,3個女兒的衣服都沒有新的,但毛岸青的零花錢從沒有缺過。對於毛岸青,張文秋盡到母親的責任。
毛岸英的犧牲對毛岸青的打擊是大的。兩兄弟從小與媽媽一塊坐牢,後來又流浪上海街頭,他們的手足之情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對於毛岸青來說,從心靈還不成熟的少年時期他就不斷耳聞目睹親人們的犧牲:母親、叔叔、姑姑……如今哥哥又犧牲了,他舊病復發,只得再次前往蘇聯治療。
不久後,毛岸青又轉回國內大連治療。
這時候他開始與張文秋的二女兒邵華通訊。
兩人最終確立了戀愛關係。
毛主席對毛岸青的婚事很重視。
當他得知這個情況時,很是欣慰,特意給毛岸青寫了信,說邵華是個好孩子,讓他好好珍惜。
為了兩人的婚姻大事,毛主席再次徵求張文秋的意見。
張文秋說:"只要孩子們幸福,我沒意見。"
毛主席緊緊握著張文秋的手說:"那真是太好了,從前,我們是老親家,現在,我們是新親家,老親家加新親家,我們就是親上加親,雙重親家!"
1960年6月,毛岸青與邵華在大連舉辦了簡單的婚禮。
再次與毛主席成為親家後,張文秋給予過早失去母親的女婿以極大關心,為毛主席分擔了很多家庭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張文秋先後擔任中國銀行人事副主任,參與籌辦了金融工會。50年代又去上海接管盲人協會。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張文秋創辦了盲人學校,出版了盲人書籍。張文秋還創辦了《盲人月刊》,毛主席欣然題寫刊名。
1982年,79歲的張文秋離職休養。
這年春天,張文秋到韶山毛主席故居參觀,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山外青山樓外樓,
韶山風景永存留。
暖風吹得親友醉,
主席思想垂千秋。
退休後的張文秋仍然閒不住。
她不顧自己年老多病,每日堅持寫作。
在3年的時間裡,張文秋完成了一部20多萬字的回憶毛主席的著作《親家》,還完成了一部40多萬字的記述自己成長經歷的回憶錄《踏遍青山》。
1993年是毛主席誕辰100週年,張文秋完成了這兩部著作。
當張文秋的老戰友,同時也是外交家伍修權讀完她的回憶錄時,非常感慨地寫道:
如果用忠貞不渝、臨危不懼、正氣凌然、高風亮節來讚頌一位共產黨人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赤膽忠心的話,張文秋同志是當之無愧的。她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她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驕傲。
1995年,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2週年,同時慶祝毛主席紀念公園開放,張文秋再次創作了一首詩:
韶山偉人誕生地,
黃洋赤水寶塔興。
天安呼聲震寰宇,
故園豐碑萬古存。
2002年7月11日,革命老人張文秋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9歲。
張文秋老人獨自撫養3個女兒:老大劉思齊,老二邵華,老三張少林。兩位丈夫為了革命先後獻出寶貴的生命。她兩次入獄,慘遭折磨。在盛世才的監獄裡,張文秋與孩子們堅強熬過了7年暗無天日的時光,從來沒有屈服過。他的女婿毛岸英新婚還未一年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她瞞著女兒,淚水往心裡流。當劉思齊終於知道真相時,張文秋老人又鼓勵劉思齊堅強起來,在背後,她默默承擔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當二女兒嫁給毛岸青時,她又承擔起作為母親的責任,給了毛岸青無微不至的關懷。
從15歲那年,張文秋不顧家庭的反對出來參加革命,在99年的歲月裡,張文秋老人不計較個人的安危,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念矢志不渝,在不同的崗位上書寫著人生的華彩樂章。她傳奇的一生,無愧於革命家的忠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