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中國發生了一次空軍誤擊事件,引起了美國的極大反應。當時朝鮮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因為美國的戰敗,讓美國對我們新中國的敵意越來越大。因此,當時的美國聯合西方其他國家開始對我國實行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封鎖。
1954年7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兩架拉—11飛機正在我國海南領空進行巡邏護航時,發現了一架闖入我國領空的飛機,隨後將這一架由軍用運輸機改裝成的英國民航客機誤判成了國民黨軍用飛機,隨後將其擊落。
事件的發生震驚了全世界,7月24日,英國駐華首任代辦杜威廉在誤擊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對我國提出了質疑,要求我國對此事做出解釋。本來是中英兩個國家之間的事,但是沒想到美國卻從中橫插一腳。就在同日,美軍國防部長威爾遜藉著救援英國國泰航空公司客機為由,下令由兩艘航母組成的軍艦群到達海南島海域。
7月26日,美國12架艦載機與我國空軍發生空戰,中國南海局勢驟然變得緊張起來,戰爭似乎一觸即發。同時,美英等國家也藉此事在媒體上大肆造謠誣衊,一時之間,國際形勢對中國十分不利。但事情不久後,在中英雙方的某種默契之下很快平息了這次危機。
我國空軍為什麼會發生誤判擊落一架運輸客機呢?危機又是怎樣化解的呢?為何又會與美國發生空戰?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段歷史謎案。
完全是一次意外事件
7月23日早晨,英國國泰航空公司的一架DC—4型號民用客機在我國海南上空飛行時,被我國兩名空軍駕駛員發現。因其與軍用戰機相似,且處於敏感領空,隨後我國兩架飛機對其射擊。
在受到攻擊約兩分鐘後,飛機在海面成功迫降。隨後法國、英國先後派飛機前去營救,隨後下午一點左右,美軍航空搜救隊抵達出事海面,成功營救出所有生還者。此次事件造成10人死亡,有8名乘客得以倖存。
由於這架民用客機是美國C—54大型軍用運輸機改裝成的,所以外形與軍用運輸機極為相似,再加上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這架飛機竟然飛行在我國敏感地區的領空,自然有被攻擊的危險。
事實上,我國這次誤擊事件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當時,民航飛機被當做戰機擊落的事件在當時時有發生。
1950年,一架利比亞DC—3飛機被以色列戰鬥機迫降,造成3人死亡;
1953年瑞典一架DC—4飛機被以色列戰鬥機擊落,飛機上35人全部遇難;
而且就在我國發生這次事件的一個多月前,就有一架比利時的DC—3飛機被南斯拉夫戰鬥機迫降,造成1人遇難。
可以看出,出事的飛機都是軍用飛機改裝而來,而且出事地點都是軍事敏感地帶,因此這種飛機飛行在敏感地區上空都有被擊落的危險。
而且這架飛機上沒有明顯的標明是英國民用客機的標誌,加上當時國民黨飛機經常除去自身的標誌偽裝成其他國家的飛機,識別起來肯定有一定的困難。這次參與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剛從朝鮮戰場回國不久,戰鬥情緒高漲,對於南海這邊防區的敵機活動規律並不清楚,因此很可能將DC—4飛機誤認為國民黨軍機,誤擊事件的發生就更容易解釋了。
誤擊英國運輸客機,中英“默契配合”解決爭端
飛機在海上迫降不久後,英國方面就向我國的外交部進行了詢問,由於當時並不清楚事情的詳細經過,所以表示希望我方告知詳細情況。
7月24日,英國駐華代辦杜維廉就此事與我國外交部負責人進行了會面。英國根據被救的飛機機長所表明的情況,對我國空軍擊落其飛機一事表示嚴重的抗議,並要求我方對此事進行負責,並保留全部賠償的權利。
從當時的國內形勢來看,之前抗美援朝的勝利給我國帶來了關鍵性的發展時期,我們新中國在這種環境之下最緊要的事情就是進行經濟建設,建設我們的新中國。這個時候,任何的敏感事件一旦處理不好就極有可能引發更加激烈的衝突。因此,對於英國方面對與我國的指責,我國也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同英方進行協商。
要知道,這個時間正處於中英建交談判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時期,中英雙方都不願意因為這次事件導致剛剛升溫的中英關係再度中斷。此時,我國香港還處於英國的殖民之下,剛剛經歷過二戰的英國作為戰勝國並沒有獲得好處,反而元氣大傷。
因此,英國對於香港這個重要的貿易港口極其重視,不願意在這個時間與我國交惡。於是,在彼此心照不宣的情況下,接下來的幾次會談並沒有引發爭端,只是就賠償問題進行了商議。
而我國也希望利用朝鮮戰爭剛剛結束這個國際局勢緩和時期,來與英國等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改善相互之間的關係,打破美國對新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封鎖。因此,在事件發生後,英國也保持了剋制,拒絕與美國一起發表抗議。話說美國也真是多管閒事,當事國家還沒有說什麼,身為事件的不相關者一直在到處挑事。
在賠償問題上,雖然英國提出的具體賠償數字比之我國預估的略高,但我方並沒有討價還價,接受了英國方面所提出的要求,賠償的問題也得以順利的解決。11月8日,我國外交部將36.7萬英鎊的支票遞交給了英國駐華辦事處,至此,這件由誤擊英國運輸機的引起爭端事件也到此結束。
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中國政府在這次處理誤擊事件的過程中表現的非常完美,外交部表現出了很強的靈活性和務實性,是順利解決此事件的重要原因。在中國政府的靈活務實處理之下,中英關係非但沒有因為這次誤擊事件受到影響,反而日漸升溫。
但就在我國同英方積極解決此事之時,美國卻坐不住了,藉由這個機會,對我國出動戰機進行了軍事報復。
7.26空戰的發生,是美國的陰謀
7月24日,在誤擊事件發生的第二天,英國駐美大使馬金斯向英國外交部報告,指出國泰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在中國南海被擊落的報道在美國引起了關注。隨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一口咬定這架飛機是被我方故意擊落的,還強烈要求英方立即發表一份宣告。
在得知杜維廉已經向我國發布抗議宣告以後,杜勒斯馬上馬不停蹄地在美國發出聲明稱:“本政府得到駐香港領事哈林頓的報告,一架英國國泰航空的客機在正常從曼谷飛往香港的途中被中共戰機‘故意’擊落。”
隨後美國國防部長便下令讓2艘美國航母前往事發海域,美其名曰“保護美國船隻與在事故發生區域開展的進一步保護工作。”表示對我國這種極其野蠻的行為表示最嚴重的關切,要求我國對此事負責,並將採取下一步的行動。
對於這次事件,為什麼美國的強烈反應遠遠超過了當事國英國呢?其實可以理解,美國自從在朝鮮戰場上失敗之後,一直對我國懷恨在心,對我國一直在進行政治、經濟封鎖。而對於杜勒斯在宣告中所提到的將進一步採取行動是什麼?
馬金斯在25日給英國外交部的電文中說出了答案,馬金斯在文中說道:“杜勒斯今晚再次給我打來電話,他意識到這既然是一架英國飛機,我們就有必要對北京方面採取行動的首要責任,他希望英國同美國一起對中國施加壓力並找機會採取行動。”這些都表明杜勒斯打算藉由這個機會對中國採取實質性的行動進行報復。
7月25日上午,杜勒斯給美國國防部長威爾遜打電話,告訴了自己的想法,並請求威爾遜派遣航母進入中國的領海。但威爾遜表示自己沒有接到總統的通知,現在一切只能採取自衛手段。
不死心的杜勒斯直接與總統艾森豪威爾打去了電話,認為我們不應該將美國的航母限制的太過於嚴格,可以進入中國的領空。此時的艾森豪威爾並不想讓美國在前方捲入太深,因為此刻國際形勢真處於緊張時刻,一個不小心都有可能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戰,於是對杜勒斯的想法提出了懷疑。
而杜勒斯則狡辯地說道自己只是認為如果出現了針對美國航母的敵意,我們有必要採取“一切有必要的措施來自衛”,即使是入侵的中國的領空。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這次的事件跟他們並沒有半毛錢關係,而且是他們的航母進入到了我們的領海,就算要採取自衛行動,那也應該是我們中國。
正是在杜勒斯的勸說之下,遊弋在我國南海島附近的美國航母戰鬥群接收到了新的指令,開始對我國進行軍事報復行動。
7月26日,2艘美國航母以及隨行艦出現在我國海南島東部的附近海域,在上午9點鐘左右,四架美國戰鬥機入侵了我國的榆林港上空,十點鐘左右,又有12架美國戰鬥機入侵我國的海南島上空,對正在中國領海內航行的波蘭商船與護航的中國炮艇進行騷擾拍照。
在我國護航艦緊急呼叫支援之後,隨後趕來的2架中國戰機開始驅逐美機,但美國飛機仗著數量多開火擊落了其中一架中國戰機,並且在另一架中國戰機撤退時,追擊進入我國領空,將另一架中國戰機也擊落與海岸邊。在這之後,中國炮艇開始對美國飛機開火,美國機群開始撤退,這就是發生的7.26 空戰。
事後我國外交部發表了宣告,強烈譴責了美國這一惡劣的強盜行徑。但美國國防部發表宣告竟然說是我國兩架拉—7式先對其發動攻擊,於是才開始反擊擊落了我國的戰機。但讓人費解的是,美國內部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表的簡報裡說明了是美國飛機對兩艘波蘭商船及中國護航艇進行跟蹤拍照,隨後被趕來的中國軍機驅逐,美軍當即擊落了一架戰機,另一架飛機也在美機追擊的途中被擊落。其中並未說明是我國飛機先開火,反倒是美機的違規行為倒是真真切切。
一個國家竟然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官方說法,想想都覺得可笑。1954年6月2日,也就是7.26空戰前的一個多月,毛主席還在美國飛機在中國領海附近挑釁一事的報告中批示:“不要先向美軍開炮,只取守勢儘量避免衝突。”
因此,我國護航飛機挑起事端、率先向美國飛機開火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中共中央多次要求海空軍只取守勢,對外任何國家的海空軍不允許主動進攻,況且,三天前才發生誤擊事件,我國空軍必然會嚴肅軍紀,更別說主動向美機開火了。
為了避免局面失控,在我國兩架飛機被擊落之後,我國仍然堅持採取守勢。7月27日,鄧小平副總理在給周恩來總理的電報中也表示:在軍事上加強對國民黨蔣匪的海空鬥爭,嚴格規定,我國海空軍的作戰目標只允許針對對國民黨的軍事飛機和軍艦,對於美方除了他們向我們主動發起攻擊以外,不允許主動出擊。
美國的這一手入侵行為就是針對我國進行的一場軍事打擊與報復,在30日,美軍的艦隊駛離了我國南海海面附近,這場瀕臨戰爭邊緣的危機就此結束。
小結:
如今我國的軍事力量已經不同往昔,不在懼怕世界上任何國家,也沒有人敢於再主動對我國進行軍事挑釁。但我國始終秉持著和平的外交手段,對世界各國保持友好,對於一切爭端都保持著先禮後兵的態度,把維護世界和平看做是一個大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