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百年曆程,無數仁人志士奔走吶喊,無數革命前輩流血犧牲,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們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其精神、其事蹟彪炳史冊。這其中,新聞戰線的戰地記者和編輯,在戰爭年代一手握筆、一手拿槍,用一篇篇文章、一張張報紙,吹響了戰鬥的號角,書寫了中國軍民奮勇殺敵的英雄史詩。
河北廣播電視臺策劃推出的二十集系列微影片《紅色號角》於2021年11月8日“記者節”在河北衛視、河北公共頻道、冀時客戶端同步推出,講述20位晉察冀戰地記者以筆為槍,為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衝鋒陷陣的歷史往事。節目以融媒傳播的方式,謳歌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無畏生死、赤膽忠心、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
深入尋訪戰地記者的英雄傳奇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這些尚不被大眾熟知的新聞戰線英雄,《紅色號角》攝製組訪故地、找專家、查文獻,調查採訪足跡遍及延安、山西、浙江、武漢、江蘇、北京、河北等地,發掘出了大量史實和精彩細節。
在晉察冀日報社、晉察冀新華廣播電臺、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等新聞機構,曾經有一群有信仰、有理想的年輕人,離開生活條件優渥的家庭,毅然投身抗戰前線。創造了十年遊擊辦報奇蹟的傑出新聞家鄧拓;四赴前線、一心讓祖國未來充滿陽光的戰地記者華山;16歲回國抗戰,胸懷滿腔報國之志的歸僑記者倉夷;毀家紓難、先人後己的攝影記者雷燁;寧死不屈、壯烈跳崖的新聞女傑黃君珏;能文能武、威震敵膽、血灑冀中的詩人記者陳輝;中國紅色攝影事業劃時代的開創者、對工作充滿狂熱激情的戰地攝影師沙飛……《紅色號角》用二十集的篇幅,將這些新聞戰士在晉察冀邊區報道戰鬥的故事,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壯麗的生命史詩。對於我們新時代記者來說,晉察冀戰地記者群像,也是我們不斷成長進步、見賢思齊的鏡鑑和榜樣。
藝術再現生動感人的歷史場景
這些戰地記者的故事大多是透過文字記述和口口相傳流傳至今,面對影像資料的不足,《紅色號角》主創在製作過程中,將採訪同期聲、解說詞和音樂有機結合,利用聲音的感染力將觀眾帶回當時的情境之中。節目採訪物件包括親歷者、子女後代和新聞史專家等,不同人物基於不同身份帶給觀眾多重視角的講述,將紅色新聞戰士的故事完整、精彩地展現給觀眾。例如原《新華日報》華北版記者、今年104歲高齡的劉江,在採訪中講到《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的困難和戰友的犧牲時,潸然淚下,引人動容。
在後期製作中,節目主創運用多種方式,激發觀眾的想象力。如,根據編導整理挖掘出的史實和知情人講述,片中運用插畫和沙畫,透過藝術加工,重現戰地記者故事中的歷史場景和重要瞬間,彌補了影像資料匱乏的遺憾,也生動詮釋了人物的精神內涵。
呈現插畫時,節目透過動畫分層等技術,使畫面由“靜”轉“動”。比如,魏巍筆下晉察冀戰地記者穿著“牛舔鼻子山鞋”的形象,讓晉察冀戰地記者“青年飛行軍”的稱號直觀生動;丁一嵐1949年在天安門城樓上廣播開國大典的歷史瞬間,彌補了新聞播音人員歷史資料缺失的遺憾;歸國記者倉夷被敵人陰險暗害的情景和茅盾女婿蕭逸在和平到來前壯烈犧牲的場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大無畏精神。
在對先輩的追憶中,《紅色號角》還選用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喚起觀眾的心靈共振。比如,1942年首次刊發在《晉察冀日報》上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激勵無數有志青年從抗大走向戰場的《八路軍進行曲》,伴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堅定地奔赴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等。
融媒體合力打造立體傳播效果
《紅色號角》每集用7—8分鐘的時長講述一個人物故事,每個人物之間相互串聯又彼此獨立,故事精彩又不冗長。節目利用網路傳播優勢,形成多樣態、立體化傳播,在建黨百年這一特殊年份的“記者節”時推出,引發了記者群體的強烈共鳴。
11月8日開播以來,節目先後在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和新華網等平臺上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新媒體平臺、上海青年報、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等大量轉載、轉發,截至目前,相關影片播放量近千萬。
《紅色號角》聚焦相對小眾的新聞戰線共產黨員,生動呈現了新聞戰線革命戰士身上不朽的家國情懷。節目多渠道挖掘歷史素材,積極嘗試新興創作方式,在時代浪潮下持續彰顯主流媒體責任擔當,實現黨史文化的深度傳播、立體傳播。
(作者系河北廣播電視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