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宋朝是一個歷史較長的朝代,北宋與南宋相加一共經歷了三百一十九年。但這三百多年間從始至終給人的感覺就如其縮水的疆域一樣,始終透著股小家子氣,別說沒有漢唐精氣神,跟西夏比都差著。戰略上短視,玩平衡又朝秦暮楚,打誰也都打不過,簽下一系列花錢買平安的和議。
開歷史之先的澶淵之盟
自宋太宗趙光義979年提兵攻滅北漢以來,直到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之前的二十多年間,宋遼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雖然在戰場上雙方互有勝負,但遼朝顯然是獲利一方,取得了幽州、易州等地。而失去了領土,又損失嚴重的北宋朝廷,漸漸地就有了畏戰情緒。
當1004年秋天,蕭太后與兒子遼聖宗,決定幹一票大的,帶著大軍深入北宋境內時,宋真宗趙恆就想到“避其鋒芒”跑路遷都,朝中不少大臣也商量著跑到何處問題。幸好還有寇準這麼個明白人在,拖著趙恆到了黃河前線,擊殺了敵方統帥蕭撻凜,穩定了局勢。
遼方提出議和時,擔驚受怕的趙恆內心驚喜萬分,後方那些大臣們懸著的心也放下了,都認為這事可行。寇準也攔不住了,但他還是威脅前去談判的曹利用,盡最大力降低了歲幣額度,宋遼最終締結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內容主要是:一、確立雙方關係,宋遼為兄弟之國;二、劃定國界,雙方達成以實際佔有領土劃界,以拒馬河及白溝河作為界河;三、宋向遼每年提供歲幣;四、雙方在邊境設定榷場,開展自由貿易。
我們經常討論《澶淵之盟》的利弊問題,有利方面是議和帶來的和平局面持續了百年多,為北宋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有力的環境。不利方面是自此開啟了“給歲幣”的先例,在以後對上西夏、金等打上門來的問題時,最後都用花錢買平安來苟且。
澶淵之盟之所以被後世廣為批判,究其原因還是在盟約簽訂後,北宋沒能銳意改革,整備武制。北宋的皇帝“忘戰去兵”,北宋的軍隊“武備皆廢”,主戰的武將遭排擠,以至於在宋仁宗時期又增加了對遼的歲幣。
一時的忍讓不重要,畏戰認慫才最致命,菜就是原罪,沒得洗白。
三戰三敗的慶曆和議
宋仁宗年間,西北的威脅加劇,党項族首領李元昊起兵攻宋,1040年至1042年三年間,西夏三次攻打北宋。
西夏於1040年攻擊北宋的陝西地區,1041年、1042年兩次攻擊渭州地區,北宋則屢戰屢敗,最後的一次,西夏攻破渭州,一路燒殺擄掠。西夏雖是勝利一方,但與北宋相比,國小且窮,連年戰爭極耗國力吃不消了,而且戰爭一起與北宋貿易中斷,這也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李元昊即使再能打,也不得不考慮與北宋議和,北宋方面更是早盼著不打,花錢買個平安了。雙方“你情我願”於1044年舉行和談。最終結果是北宋每年給予西夏銀7.2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稱為“歲賜”,西夏則取消帝號,向宋稱臣,雙方從此罷兵,史稱“慶曆和議”。
這次和議雙方取得了近二十年的和平,但從宋英宗治平二年(1066年)起,西夏重開戰端。1081年時,宋神宗趁著西夏皇室內亂,發兵三十萬主動進攻,結果被西夏擊敗,無功而返,更慘的是第二年還被西夏攻破永樂城,損失二十餘萬人,此後,宋神宗再也不敢輕言開戰了。永樂城之戰失敗的影響,直到宋紹聖二年(1095年),宋哲宗派人進攻西夏,在米脂大破夏軍以後為止。
宋夏之間的戰與和,證明了戰場上無法取得勝利之時,談判桌上只能挨宰。
極為短視的宋金海上之盟
收復幽雲十六州,是北宋歷代皇帝都沒放棄的理想,即使宋遼之間切換到和平狀態也有上百年,“不似人君”的宋徽宗也沒斷了念頭。
宋徽宗時期,遼國治下的女真族,不堪欺辱與壓榨,豎起了反抗的大旗。從白山黑水走出來的幾千戰士,開了掛似的,愣是把擁兵近百萬的龐然大物遼國按在地下摩擦。
“輕佻”的宋徽宗看到了金強遼弱的局勢後,做了一個輕佻的決定——聯金滅遼。
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遂遣使從登州渡海,和金人取得了聯絡,正式開始聯盟交涉。金人對此報以歡迎態度,一是此時北宋對於創業時期的金人來說,無疑是龐然大物;二是金國這邊雖已取得不小勝利,但完顏阿骨打為首的金國上層對於能否徹底戰勝遼國心裡沒底,大宋主動伸出友誼之手,能有這樣一個盟友牽制和消耗遼軍,對金國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初此接觸的兩年後,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正式結成攻遼同盟,約定滅遼之後燕京歸宋,其他地區則歸金,除此之外宋還向金轉交原來提供給遼朝的銀絹50萬兩。由於宋金雙方地理上受遼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需要經渤海往來,所以此次結盟被稱為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達成後,在理論上宋徽宗應該積極備戰才是正事,但這位把國事當兒戲的皇帝,絲毫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反而繼續忙著他的園林事業。整整兩年,宋朝方面毫無伐遼動作,反而是金國這邊看不下去了,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派人到汴梁催促。
當金國一路征伐,奪取了燕雲之外的大部分遼國土地時,反觀北宋這邊還無尺寸之功。著急忙慌的宋軍,在童貫的指揮下發起了進攻,結果讓已經半死的遼國打得大敗,將北宋的虛弱完完全全暴露在金人面前。
在戰場上沒能怎麼幫得上忙的北宋,在與金的談判桌上,許諾給金以二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並納燕京代租錢一百萬貫,才贖回了燕雲六州之地及燕京。金人撤出燕京時,還將城內財物、人口搜刮一空,留了座空城給北宋。
看清宋朝虛實的金國轉過年,便發動了對宋朝的侵略,兩年之後北宋滅亡。
你說,北宋與金的海上之盟,遠交近攻的策略有錯嗎?好像也沒錯。秦國是這麼玩的,漢唐也是這麼玩的。但問題關鍵不在於如何行動,而是做出與自身實力匹配的抉擇。輕佻的藝術皇帝宋徽宗趙佶,只看到了遼朝的頹勢,卻看不見自己比遼朝還不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一次比一次屈辱的宋金三大和議
提起南宋,不少人都想要深吸一口氣蓄力後,張口大罵一場,一百五十多年中除了極短時間敢支稜一下外,南宋大多數時候都卑躬屈膝的,具體體現在與金的三次大和議上,分別為“紹興和議”、“隆興和議”和“嘉定和議”。三個“和議”不僅僅是把民脂民膏進貢給別人,而且是既喪失國格又喪失人格,可謂歷史上一大恥辱文章。
紹興和議:
金國攻破汴梁擄走徽欽二帝后,康王趙構繼承趙宋大統。經過數年戰爭,雙方妥協下籤訂了“紹興和議”。之所以說是雙方妥協,是因為和議之前,南宋在岳飛、韓世忠、張俊、劉琦等人反擊下軍事上已經處在有利一方。紹興十一年的柘皋之戰中,楊沂中和劉琦率領的宋軍擊敗金兀朮率領的金軍精銳,金軍已無力南下,所以金國方面對於和議的願望強於南宋。
但是,不論前方將士取得如何勝利,被金人嚇破膽的宋高宗投降求和之心堅硬如鐵。宋高宗不僅沒敢利用軍事優勢作為籌碼,給自己爭奪更多的話語權,獲取更多的利益。還主動示好,投降屈膝,與他的父兄一樣,骨頭一樣的軟。
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和約,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南宋稱臣納貢、割地賠款。金國冊封趙構為皇帝,南宋每年向金國納貢銀25萬兩、絹布25匹。南宋割讓被岳飛等眾將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堅守十餘年的商州、秦州大半,兩國以大散關——淮河中流為界,透過和議金國不費兵戈獲得了大片土地。宋朝永久失去了原北宋僅有的關中、山西等養馬場,理論上再無北伐成功的可能性。
"十年抗金之功,毀於一旦"。如果將澶淵之盟與紹興和議做個對比的話,前者是一個以戰爭為手段,以和平為目的的平等條約,後者是一個以戰爭為手段,以和平為目的的極端不平等條約,金國冊封宋高宗為"皇帝",算開了歷史先河。
隆興和議: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禪位給養子趙昚,即宋孝宗。而金國方面在紹興三十一年的南侵中失敗,金主完顏亮被弒,金國一時大亂。
宋孝宗欲意改變宋金不平等的關係,鐵了心要跟金人幹一架,繼位不到一年就對金開戰。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李顯忠與邵宏淵,各自帶兵渡過淮河北進。結果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宋軍大敗,形勢急轉直下,金兵士氣大振,直抵兩淮前線,但金國也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了,遂逼迫南宋議和。
這又是一次雙方妥協的和議,結果比紹興和議稍好一點。這與虞允文率兵擊敗金的進攻,取得“採石大捷”有很大的關係。
金人相比之前的“紹興和議”做了一定讓步。在土地方面金人態度強硬,要求南宋割讓完顏亮南侵後收復的海、泗、唐、鄧四州,還要求南宋將商、秦二州完全割讓給金。在金錢方面,金人同意減去十萬歲幣,在雙方關係上,南宋皇帝不再對金稱臣,雙方改為叔侄之國,結束了長達23年的宋金臣子關係,但宋朝的地位仍然低於金朝。
再此多說一句,隆興和議約定的是兩國為叔侄關係,也就是說宋孝宗需要稱金世宗為叔,金世宗死後,如果宋孝宗還在位,他得稱呼金世宗的繼任者為叔。所以1189年,金世宗病死,時年21歲的金章宗完顏璟即位。按照規定,時年62歲的宋孝宗在給金國上書時,要稱呼小自己41歲的金章宗為叔父,不願意再承擔這樣恥辱的宋孝宗,選擇了退位。
隆興和議簽訂後,雙方延續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嘉定和議:
這次和議的背景也沒什麼新鮮故事可講,南宋還是想著北上,然後被打敗,戰敗以後就是和談,又是一次屈辱媾和。
此時南宋已到了第四任皇帝宋寧宗手裡,不過朝廷大權握在了權臣韓侂冑手裡,開始謀劃對金作戰,宋寧宗也對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滿,支援韓侂冑的抗金政策。
開禧二年(1206年)在未作完全準備的情況下,韓侂冑便貿然對金開戰,初時收復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軍大敗。禮部侍郎史彌遠聯絡楊皇后、楊次山等殺死韓侂冑,和金國和談,韓侂冑的首級就成為了南宋請和的砝碼。
嘉定元年,宋金簽訂“嘉定和議”,百姓再一次為了南宋帝王的瘋狂舉動,悲情買單。和議規定南宋向金增歲幣為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南宋另給金軍犒軍銀(賠款)三百萬兩;雙方疆界與紹興時相同(金放棄新佔領的大散關、濠州等地);雙方的關係從叔侄變為了伯侄。
三次屈辱的和議,宋人與金人的仇恨已經深入骨髓。嘉定和議前後,成吉思汗在草原上已經興起,宋人於是聯蒙抗金,又一次上演了,藉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敵人的大戲,只是這一次在沒地方可退,直至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