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總喜歡把改革開放前三十年與改革開放後三十年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困難,把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生活描述的無比艱苦悽慘。那麼,就讓我們用事實和數字來說明一切吧。
建國初期,我們的人民生活較改革開放後是比較低的,但這是有歷史原因的。第一,我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由於日本侵略,長期抗戰,蔣介石政府留下的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爛攤子。那個時候我們什麼都沒有,“洋油”、“洋車”、“洋火”就是那個時候艱苦的代名詞,就連一顆螺絲釘我們也不會生產,還要買外國的東西,稱之為“洋釘”。偉大領袖毛主席就在這樣一個爛攤子的基礎上,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喊出了“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魄。從此,全國人民的日子一天天的改善。
第二,建國初期,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亡我之心不死。他們在經濟上制裁我們,技術上封鎖我們,軍事上威脅我們,外交上孤立我們,妄想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在這樣外部環境異常艱苦的情況下,偉大領袖毛主席帶領全國人民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全國人民發揚不怕困難、勇挑重擔的精神,與建國時比較,工業總產值增加了36倍,重工業增長了72倍,建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鏈條完備的科研和工業體系。
第三,建國初期幾年自然災害,也是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雖然如此,但我們應當客觀、公正看待建國初期前30年的發展,“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沒有前三十年艱苦奮鬥奠定的雄厚基礎,就沒有改革開放後健康、快速、順利的發展。前三十年時間,我們分別取得了航空航天工業世界第三、核工業世界第三、軍民兩用“三線工業”和船舶工業世界第三的驚人成績。沒有前三十年建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就沒有今天我們龐大的經濟體的騰飛,就像錢學森說的那樣:“如果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現在中國的國際地位”。
更為重要的是,前三十年偉大領袖毛主席教育全國人民形成了崇尚英雄、捨己奉公、淳樸善良、信仰堅定的氛圍,為我們留下了“毛澤東思想”,這寶貴的精神財富,湧現了人民公僕焦裕祿、人民勤務員雷鋒、石油工人王進喜等一批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型人物,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現象,徹底剷除了吸毒、妓院、貪汙等社會醜惡現象,社會環境一片清新,人民精神生活異常充實。
無數的歷史已經證明,否定前三十年是罔顧歷史、別有用心的,前三十年是後三十年的前提和基礎,後三十年是前三十年的發展和延續,如果沒有前三十年奠定的堅實基礎,和開創的和平穩定的局面,就沒有後三十年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任何罔顧前三十年的發展都是徒勞的、毫無意義的,必將被人民雪亮的眼睛所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