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套路的朋友都知道,在《品三國》系列中穿插家族,說明荀家有重要的人去世了……
公元190年五月,司空荀爽病逝,年六十三歲。
荀爽與他的七位兄弟,合稱“荀氏八龍”,只是八人中,只有荀爽位及三公。
當然,不是說其他兄弟不優秀,比如“三龍”荀靖,號玄行先生,其名氣與荀爽相當,被時人稱為“二玉”,只是荀靖無意為官,選擇終身隱居不仕。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荀彧,是“二龍”荀緄的兒子,也就是荀爽的親侄子。
他們的事暫且放一放,先說說荀氏家族的由來。
一、潁川荀氏的緣起
荀氏,出自“萬姓之祖”姬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
“春秋時,晉大夫荀息,裔孫騅、嘉、會,皆為卿大夫,其族為大,別為三族:一曰晉公族逝敖,生林父,為文公中行將,謂之 ‘中行荀氏’ ; 二曰林父之弟首,食邑於知,以所食邑氏,謂之 ‘荀知氏’ ; 三曰逝敖曾孫歡,食邑於程,謂之 ‘荀程氏’。”
這段話寫出了荀氏家族在春秋時期的榮耀,也說明了其根脈發展,而後來的趙國荀氏,則出自“中行荀氏”,大致原因,是由於荀林父的後人荀寅,在與“變法先驅”趙鞅的鬥爭中失敗,族人為避禍,將“中行”又改回了“荀”。
為何要說趙國荀氏呢?因為有名人啊!而且這個人,恐怕是荀家的巔峰、無法超越的人物了,他就是儒家學派的代表、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本名荀況,表字是不是“卿”,有爭議,不過不重要,只要知道荀卿或者孫卿,大多指的是荀子就可以了,“孫卿”,是因為漢宣帝劉詢時期,為避諱同音,改“荀”為“孫”,由此得名。
荀子的事蹟,聊上一天都聊不完,以我的能力,一定也是聊不全的,所以我還是半個字都不說,您各位如果感興趣,點一下發藍的“荀子”,應該會有百科,恐怕今日頭條裡關於荀子的故事也是成堆成堆的。
荀子的後人荀遂來到潁川后,恢復“荀”這個姓氏,成為“潁川荀氏”的第一人。關於荀遂,史料記載不多,從《後漢書》立傳的角度看,其子荀淑,遠比荀遂出名得多。
這裡簡單提一句,《古今姓氏書辨徵》中說孫遂為荀子的十一世孫,但《後漢書》說荀淑是十一世孫,這也不重要,咱們知道怎麼回事就好。
二、神君荀淑的高潔
荀淑,字季和,年輕時就有高尚的德行,講究仁義禮讓,而且學問淵博,在“多奇士”的汝穎地區,是出類拔萃的。
可是,他認為只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實際的學識,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從不雕章琢句,這使得自己常常被俗儒們看不起,但他在州里有賢名,而且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都尊他為師,這個李膺,就是“天下楷模李元禮”。
順帶一提,與李膺齊名的,還有人稱“天下好交荀伯脩”的荀昱,荀昱是荀淑的親侄子,也算是潁川荀氏之後,而他有個孫子,比他還有名,即曹操的重要謀士——荀攸,這也有《三國》太受歡迎的因素在。
回來說荀淑,梁太后聽政期間,有“日食地震之變”,於是下詔公卿舉賢良方正,光祿勳杜喬、少府房植舉薦荀淑,可荀淑卻指責外戚和皇上寵幸的人,這讓大將軍梁冀懷恨在心,本想調他補朗陵侯相,讓他出醜,結果荀淑卻以出色的能力及人格魅力,得來“神君”的稱號。
後來,荀淑辭官回鄉,閒居養志,每每家產增多了,就分給宗族和好朋友們,直到公元149年病逝。
六十七歲的荀淑病逝後,不光縣裡為其立祠,時任尚書的李膺更是上表自願為其守喪,可見荀淑的為人。
再講一段關於荀淑的故事吧:
潁川許縣有個叫陳寔的人,與荀淑交好,雖然負有盛名,但由於家貧,每次去見荀淑時,都與數名家人同乘一輛車,並由其長子駕車,他的小兒子甚至沒地方坐,只能跟在後面“腿兒著”,但荀淑卻不因陳寔貧窮而輕視,總是動員全家熱情招待。
為啥說這段故事呢?
一來,這說明荀淑與其他世族不同,他不以財富和地位來衡量別人;
二來,陳寔為潁川陳氏的始祖,潁川陳氏,後來名動魏晉,更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皇室的先祖;
三來,陳寔有個孫子,當時還小,總由陳寔抱著坐在車上,到荀家之後,與沒比他大多少的荀彧結伴玩耍,這個孫子,叫陳群,而且這個“孫子”,後來娶了好友荀彧的女兒,正應了那句話:我拿你當兄弟,你卻拿我當岳父!
三、荀家流淌的血液
說完荀淑,就到了“荀氏八龍”了,包括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旉。重點說兩個:荀緄和荀爽。
荀爽,字慈明,他也是自幼聰明好學,十二歲就通讀《春秋》、《論語》等,當時的太尉杜喬稱讚他“可以去做別人的老師”。
慢慢地,潁川郡裡就流行一句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但是,荀爽的性格說剛不剛、說柔不柔,怎麼講呢?拿一件事來說吧:
公元166年,太常趙典推舉荀爽為至孝,拜郎中,他在上奏時,將國家應辦的事宜,小到婚喪嫁娶、大到財政民生,洋洋灑灑列了很多,可奏完就辭官不幹了,後來怕受李膺等人被宦官誅殺,也就是“黨錮之禍”的牽連,乾脆隱居海上,又往南逃到漢濱,一躲就是十幾年。
不過話得兩說,在被董卓強徵為官後,曾參與密謀誅殺董卓,這就是他的“剛”;以和事佬的身份奉承董卓,從而救下了包括楊彪、黃琬在內的很多人,這就是他的“柔”。
剛柔並濟才能成就大事,且萬事皆有度,至剛稱“愚”,至柔稱“疾”。
在大多數人看來,將“柔”的一面做到極致的,是他二哥荀緄,也就是荀彧的爹。
《典略》中有這樣的記載:“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轉以與彧。父緄慕衡勢,為彧娶之。彧為論者所譏。”也就是說,荀彧的爹因為“忌憚宦官”,讓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荀彧因此受到別人的譏諷。
諺語曰“唐獨坐”,或雲“唐兩墮”,唐衡是“貪”與“暴”的結合體,權力滔天且臭名昭著,荀緄這麼做,將他老爹的臉都丟盡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唐衡死時,荀彧虛歲只有兩歲,如果荀緄“忌憚宦官”,總不至於選個死人當靠山吧。
宦官不同於士人,他們非常現實,“有福同享、有難你當”,比如黃巾之亂時,漢靈帝發現宦官與張角勾結,將張讓等宦官臭罵了一頓,宦官們找的替罪羊,就是已經死透了的王甫和侯覽。
所以,荀緄為什麼要讓荀彧娶唐衡的女兒為妻,不得而知,但我想,如果被逼迫、或出於同情,那就不該背上這“趨炎附勢”的罵名啊。
好在,荀彧撐起了荀氏家族的榮耀,而且唐衡的外孫中確有幾個不錯的,尤其荀顗,後來成了西晉的開國功勳,也算給荀彧報了仇吧。
四、王佐之才的荀彧
在後世人看來,荀彧是“潁川荀氏”的巔峰,我也是荀彧的粉絲,說他是三國最聰明的人,未必能服眾,但至少“頂級謀士”的頭銜,他戴之無愧。
荀彧的故事,咱們在《品三國》系列,以及《人物》系列中再慢慢聊,這一段,主要說說他的“愚忠”。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認為曹操應該晉升國公、加封九錫,為此去徵求荀彧的意見,荀彧以“曹操真心匡扶漢室”為由,勸阻董昭,曹操聽說後,開始厭惡荀彧,沒過多久,荀彧便死了。
關於荀彧的死,有兩種說法:
一為“以憂薨”,載於《三國志》,陳壽一向抬高曹操,所以可信度要畫個問號;
第二種如《魏氏春秋》,即曹操賜給荀彧一個空的食盒,荀彧認為這是讓他自殺的意思,於是服毒自盡。
總之,荀彧的死,令人惋惜,有人罵曹操奸雄,有人怪荀彧愚忠。
荀彧真的是“愚忠”嗎?我認為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有史料記載,當曹操攻取兗州時,荀彧將曹操比作劉邦和劉秀;當曹操與袁紹翻臉時,荀彧說這是“楚漢相爭”。那麼為何當曹操爵國公、加九錫時,荀彧會反對?
司馬光認為前面的對比,是史官的誤載,並非出自荀彧之口。
但我認為,荀彧說出這樣的話,也不是沒有可能,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自任丞相時,荀彧沒有反對。
加九錫,因王莽的緣故,被認為是篡位的象徵,或許這才是荀彧真正擔心的,他擔心曹操會成為第二個王莽,更擔心時人也會這麼想。
赤壁的“火”剛剛燒完。公元211年,馬超、韓遂叛亂;212年,劉備入川;同年,曹操南征孫權。可見,與當時的王莽相比,曹操連四方都尚未平定,如果被人視作王莽,與內勾結,天下又將大亂、百姓再次塗炭,荀彧的所有努力都將付之一炬……
所以,荀彧以“曹操的‘仁德’”為由,為其辯護,一來平息時人的看法,二來穩定曹操及曹氏集團的情緒。
或許,他沒有想到曹操的怨恨會如此之深……被曹操怨恨,結果會如何呢?恐怕荀彧心知肚明。
那麼,荀彧這個絕頂聰明的人,憂鬱成疾、因疾致命,不是不可能,但為了子孫,飲毒藥而死,卻也是無奈之舉吧。
司馬光認為,荀彧忠於的是漢室朝廷,可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所忠於的,是自己的理想,而這個“理想”,遠比“漢室的興衰”要高尚得多。
五、不辱荀氏的後人
潁川荀氏的後人,並沒有因荀彧的死而沒落,除了上文提到的荀顗之外,還有很多實力派。甚至荀家的女兒,也是出類拔萃的,比如荀灌,她是荀彧的五世孫女,但與荀彧的文官形象不同,荀灌可是以勇敢著稱:
公元315年,父親荀崧於宛城被杜曾率領上萬人圍攻,幾近糧絕,當時年僅13歲的荀灌主動請纓,帶領十幾名勇士衝出包圍圈,前往襄陽求援,這段故事載於《列女傳》。要知道,古人算虛歲,也就是說,當時的荀灌,小學剛畢業……
其實,荀家的女人早就有“標兵”,比如荀爽的女兒荀採,她的故事同樣載於《列女傳》,由於文字過長,我不摘錄原文了,只簡單敘述一下過程:
荀採十七歲嫁給了陰瑜,在生下一個女兒後不久,陰瑜便死了,荀爽認為女兒年紀尚輕,總想把她嫁出去,當聽說同郡人郭奕喪妻,便答應將荀採嫁給郭奕。
起初,荀採不從,荀爽就裝病,騙荀採回家,荀採本來有提防,拿著刀去見荀爽,可女子本弱,拗不過左右,只得被送去了郭家。
由於立志不二嫁,便和郭奕相談,表示自己的決心。雖然郭奕沒有逼迫荀採,但已入郭門,只能以死明志,於是,她用粉在門上寫下“屍還陰”三個字,或許是聽到有人來,怕阻止自己吧,所以“陰”字沒有寫完,荀採就用衣帶自縊而死了。
當然,從現在人的角度看,“烈女”是對女性的枷鎖,但在漢末三國時期,這樣的女人就是好樣的。
汝穎多奇士,而潁川荀氏,史料記載的有一百多人,除了身居高位,還有很多兒女與帝王結親,包括荀彧的兒子荀惲,娶了曹操的女兒安陽公主。
也正因如此,便有了“不是帝王家,勝似帝王家”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