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曾發生過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位唐軍將領,奉命率領唐軍,前去征討吐蕃。因為戰事進展不順利,這位將軍率領軍隊,孤軍深入,最後被吐蕃大軍包圍,背後卻無援軍前來救援。經過一場大戰之後,最後這位將軍兵敗被俘。
正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戰爭當中,一方將軍戰敗被俘,這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是在這位將軍被俘之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
在這位將軍被俘之後,他被帶到了吐蕃贊普面前。所謂贊普,就是中原這邊的‘王’的意思。然而當這位吐蕃王,看到這位將軍之後,卻忽然跪在地上大哭了起來,差點就管這位將軍叫爸爸了!
後來,這位吐蕃王雖然沒有真的叫爸爸,但還是直接釋放了這位將軍,讓他回到了唐朝。而這位將軍歸國之後,憑著自己這段深入吐蕃的經歷,對吐蕃有了更多的瞭解,後來便多次率軍戰勝吐蕃,成了武則天時期最富盛名的唐朝將軍。
這位傳奇將軍,名叫王孝傑。看過《神探狄仁傑》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字不陌生。在電視劇裡面,狄仁傑每次需要軍隊前來支援的時候,找的就是他。
那麼,這位王孝傑將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為啥被俘之後,會讓吐蕃王直接哭了?這裡面到底有著怎樣的內幕?後來這位王孝傑將軍,又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
要想解釋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王孝傑,生年不詳,字號不詳。我們只知道,王孝傑是長安人,出身普通百姓之家。
在唐朝那會兒,雖然科舉制已經開始推行,但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要透過科舉考試做官,還是很困難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在教育資源方面,是怎麼也比不上那些世家大族的。所以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要在考試當中,超過那些世家子弟,透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而除了參加科舉考試之外,對於普通底層百姓來說,想要躋身高層,其實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參軍入伍。唐朝初期的時候,雖然國內已經徹底平定,但唐朝和周圍的一些鄰居,還是經常打仗。只要能在戰爭當中,撈取到足夠的軍功,想要升官也並不是太過困難。
出身普通的王孝傑,當時便選擇了這條路。據史書記載,王孝傑年紀輕輕,便參軍入伍,後來經過幾十年的摸爬滾打,靠著軍功,王孝傑一路升遷至高層。類比現在的話,大概是副軍級的軍官。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王孝傑的仕途,其實也就到頭了。
這倒不是說,王孝傑本人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這幾乎已經是王孝傑的能力極限。首先,王孝傑並不是那種軍事天才,無法做到無師自通,天生便能夠帶領大軍,戰無不勝。而且,出身底層的王孝傑,也從來都沒接受的系統的軍事理論教育,打仗完全靠自己領悟。這樣的王孝傑,作為將才獨當一面,沒有問題。但要想讓他指揮大規模軍團進行作戰,讓他去做一個統轄全軍的帥才,那就太難為他了。
其次,王孝傑出身底層,身後沒有什麼強大的政治力量支援,在高層也沒什麼人特別賞識他,更不會有人特意培養他。如此一來,王孝傑想要再往上升官,自然是難如登天了。
但有的時候,命運往往充滿了巧合。此後的二十年裡,因為一連串意外事件的發生,王孝傑被硬推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成了武周時期最負盛名的名將。
首先,第一個意外,是公元678年的時候,唐朝征討吐蕃。
公元677年,吐蕃進犯唐朝邊境。此後,唐高宗李治正式下令,任命宰相李敬玄為統帥,全權負責征討吐蕃。命令簽發後,王孝傑便被調到了這支大軍當中,擔任唐軍副總管,做了李敬玄麾下的一名副將。
接到調令之後,王孝傑也沒多想,直接就前去赴任了。但是,當王孝傑真正到任,對這支大軍瞭解越來越多之後,王孝傑卻發現,事情似乎並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
當時的唐朝內部,其實並不缺一流的猛人。比如在白江口之戰當中,把日本打到崩潰的劉仁軌;比如演義小說當中,那位戰無不勝的薛仁貴;再比如曾在西域開疆擴土,讓突厥聞風喪膽的裴行儉。這些猛人,都是頂尖的軍事奇才。
然而這一次,這些頂尖名將,沒有任何一位被調過來。非但如此,負責總領唐軍的李敬玄,正是唐朝的宰相。這哥們的官雖然做得很大,但之前一直都是文官,從來就沒碰過軍隊!
而在李敬玄之下的幾位副手,基本上也都是和王孝傑差不多的水平。指揮萬人以下的軍隊作戰,獨擋一面,不成問題。但要讓他們指揮十萬人以上的大兵團作戰,這幾乎就不可能!而且,就算是這些副手裡面,還有一半是之前從來都沒打過仗的文官老爺。
就這個陣容,真要和吐蕃主力交戰,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王孝傑雖然沒經歷過系統的軍事理論培養,但幾十年的戰場歷練,對於這個現狀,他還是看得清的。所以此時的王孝傑,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唐軍會以這個陣容,去迎擊吐蕃主力?但就算想不明白,王孝傑此時也沒了別的選擇。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既然已經接到了命令,那就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此後,王孝傑率領唐軍的一部,開始向高原上行軍。進入高原之後,王孝傑和另外一位唐軍將領劉審禮,率領所部唐軍,在青海湖西部地區遭遇,雙方隨即展開了大戰。但很快,王孝傑就發現,自己竟是被賣了!
除了他們這支軍隊外,剩下的唐軍大部隊,都沒有跟上來。而且在他們發出求救訊號之後,依然沒人來救援。
這下子,問題大了。
經過一場血戰之後,王孝傑和劉審禮二人,雖然拼死戰鬥,奈何在人數上實在是不敵吐蕃方面,最後只能失敗被擒。
那麼,王孝傑與劉審禮拼死戰鬥的時候,唐軍主力為什麼不來救援呢?
這事其實也不復雜。因為當時總領唐軍的宰相李敬玄,根本就不懂打仗!但李敬玄卻是個十分謹慎的官員,這種性格註定讓他不會輕易出兵。如果不去救王孝傑,有可能只是損失這一部分唐軍。但如果去救的話,則有可能把這十幾萬唐軍精銳,全都折在高原上。
至於這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更加的隱晦。絲毫不懂軍事的李敬玄,之所以這次會被派到高原上,總領唐軍,其實是因為唐朝內部的權力鬥爭。正是因為李敬玄不懂戰爭,這次來多半會折損嚴重,所以大家才會讓他來!李敬玄自己也知道這件事,所以開戰之後,才會過於謹慎,生怕全軍覆沒。
不管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有多複雜。反正這一戰之後,王孝傑是被吐蕃軍隊俘虜了。
作為唐軍大將,被俘之後,如何處置他們,這自然是隻有吐蕃王才能決定的事情。所以接下來,王孝傑和劉審禮二人,被送往了吐蕃王那裡。這路上,劉審禮因為之前受了傷,傷勢惡化,再加上高原反應,所以不久之後就去世了。而王孝傑則是僥倖活了下來,之後被送到了吐蕃王面前。
然後,就出現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一幕。
吐蕃王見到王孝傑之後,瞬間愣住了,而後大哭不止。至於原因,史書上記載得非常明確。因為王孝傑本人的長相,和這位吐蕃王的父親十分相似,讓這位吐蕃王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在這之後,吐蕃王更是直接放了王孝傑,將王孝傑送還了唐朝。
史書上對於此事的記載,確實是這樣的。但如果我們把這段歷史連起來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位吐蕃贊普異常舉止的背後,其實可能另有原因。
吐蕃這邊當時的情況,其實比唐朝更加複雜。早在幾十年以前的貞觀年間,吐蕃剛剛崛起的時候,唐朝曾派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給了當時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這事相信大部分中國人,應該都知道,但是對於文成公主入藏之後的事情,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實際上,文成公主入藏之後,僅僅只過了不到十年時間,松贊干布就去世了。另外,松贊干布雖然和文成公主成婚十年,但倆人一直沒有孩子。松贊干布唯一的兒子,名叫貢日貢贊,是松贊干布和一個吐蕃女子所生。
松贊干布去世的時候,僅僅只有34歲而已,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更誇張的是,他唯一的兒子貢日貢贊,竟然比他死得還早!
所以,松贊干布去世之後,吐蕃的贊普之位,就只能由貢日貢讚的兒子,也就是松贊干布的孫子,芒松芒贊來繼承。
但是大家可以想一下,作為爺爺的松贊干布,當時才僅僅只有34歲。那麼作為孫子的芒松芒贊,年齡自然會很小,根本無法處理政務。所以接下來,吐蕃的大權,就落入了大相祿東讚的手裡。
祿東贊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在他的帶領下,吐蕃開始飛速發展,地盤逐漸擴大。隨著吐蕃地盤越來越大,和唐朝的邊境衝突,也就在所難免了。到了這個時候,吐蕃和唐朝之間,已經徹底走出了蜜月期,進入了一個敏感期。
後來,吐蕃更是直接侵吞了整個青海地區,將原本生活在青海地區的吐谷渾部,全部趕出了高原。
對於吐蕃的擴張,唐朝這邊自然也十分敏感。但是當時唐朝正忙著收拾東北的高句麗,無暇西顧,所以暫時也就沒管這事。在這期間,那位吐蕃大相祿東贊去世,但權力並沒有徹底交還給吐蕃贊普,而是讓自己兒子論欽陵,接替了自己的位置。
論欽陵接班之後,吐蕃贊普芒松芒贊,雖然已經成年,但因為論欽陵的存在,依然無法完全控制吐蕃。而在這之後,唐朝也結束了高句麗那邊的戰事,開始派大將薛仁貴,率領軍隊進入高原,征討吐蕃。
薛仁貴進入高原之後,起初十分順利,但後來,因為唐軍內部的矛盾,唐軍副將郭待封不聽號令,最後導致唐軍補給線,被論欽陵偷襲。沒了補給,薛仁貴就算再能打,也是無濟於事,最後只能兵敗大非川。
大非川一戰,不但讓吐蕃徹底脫離了唐朝的壓制,而且作為戰爭指揮者的論欽陵,在吐蕃內部的威望,也進一步提升。這一下,作為贊普的芒松芒贊,更沒法收權了。
更為尷尬的是,在這一戰之後,僅僅只過了六年時間,芒松芒贊也去世了。芒松芒贊去世的時候,同樣十分年輕,他去世之後,贊普之位就只能由他更年幼的兒子,赤都松贊來繼承。
連續兩次幼主即位,再加上祿東贊和論欽陵這爺倆過於強勢,吐蕃內部已經出現了很大問題。因為是幼主即位,過於危險,所以吐蕃方面一直對芒松芒讚的去世,秘而不發。但唐朝那邊,還是得到了一些訊息。所以一年多以後,唐朝這邊才會派李敬玄統領唐軍,前往高原征討吐蕃。
所以,從始至終,這場戰爭的雙方,就一直都透露著詭異。
唐朝那邊的目的,是希望李敬玄領兵,最後在高原上有所失敗,而後除去李敬玄的宰相之位。另外,唐朝更希望能夠藉此失敗,將吐蕃主力從高原上引下來,由高原下面的唐軍圍殺。
至於吐蕃這邊,論欽陵自然希望能夠重創唐軍,繼續提高自己的威望,完全控制軍隊。但剛剛即位的赤都松贊,可就不這麼想了。從自身的角度來說,赤都松贊更希望暫停吐蕃的擴張腳步,和唐朝暫時議和。只有這樣,才能限制住論欽陵他們家的兵權,繼而進行削權。
而且,就在王孝傑被俘後不久,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隨著青海湖之戰結束,唐軍徹底撤了回去,而吐蕃這邊則是乘勝追擊。但在追擊途中,吐蕃的主力卻被其他幾支唐軍重創,折損嚴重。
就是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王孝傑被帶到了赤都松贊面前。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王孝傑應該確實是長得很像赤都松贊他爸,也就是松贊干布的孫子,之前去世的那位芒松芒贊。但最後,赤都松贊選擇釋放王孝傑,讓王孝傑返回唐朝,這背後恐怕也有很深的政治寓意。既是有意向唐朝示好,同時也是因為吐蕃的內部問題。
不管原因如何,王孝傑最後還是回到了唐朝。雖說這次戰爭,從開始到結束,都顯得有些匪夷所思。但對於王孝傑來說,這一戰的收穫,顯然是巨大的。
在被俘期間,王孝傑一直在觀察吐蕃的情況,對吐蕃有了更多的瞭解。這也為他日後率軍擊敗吐蕃,奠定了基礎。
返回唐朝之後,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裡,王孝傑沒有太多調動,繼續做他的將軍,駐守在邊境地區。不過,在這十多年裡,唐朝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後,武則天以太后的身份掌權,先是廢掉了李顯,改立李旦為帝,然後開始抓緊時間攝取更多權力。幾年之後,武則天終於一腳踢開自己的兒子,正式登基,成為了一代女帝。
唐朝由此進入了武周時期。
到了武周時期之後,王孝傑的好日子,反倒是來了。
因為武則天上位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開始大肆清除異己。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軍方的大佬。許多軍中名宿,在短短几年之內,被武則天近乎完全殺絕!
不過,在清理反對派的時候,武則天也是有側重的殺。武則天針對的,都是那些反對自己,或者出身世家大族,其背後家族反對自己的武將。而像王孝傑這種出身寒門,對武則天也比較支援的,武則天非但不殺,反倒是予以重用。
所以,經過連續數年的清理之後,唐朝內部能打得猛將,就越發顯得珍貴。而王孝傑這種符合各種標準的猛將,更是開始被重點任用。
公元692年,唐朝西州都督上書,請求武則天派兵痛擊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安西四鎮是西域的必爭之地,但是在之前的幾年裡,因為唐朝高層在忙著內鬥,無暇外顧,所以吐蕃趁勢進軍西域,控制了安西四鎮。如今武則天已經正式登基,終於可以開始考慮邊境的問題了。所以很快,武則天就批准了這位西州都督的上書。
但是,找誰去領兵呢?
此時的唐朝軍方內部,已經是人才凋零。之前數年之間,武則天近乎將唐朝軍方給殺的斷層了!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找一個各方面都合適的人選,自然更加困難。
最後,武則天便想到了王孝傑。
王孝傑一直駐守在邊境,本人算是能力頗強,當年又曾深入吐蕃,對吐蕃很瞭解。最重要的是,王孝傑出身寒門,就算手握重兵,也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所以最終,王孝傑便被任命為武威道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一起,率軍出征西域。
這次出征,對王孝傑來說,無疑是一個天賜良機。
相比十多年之前,此時的王孝傑,已經對吐蕃十分熟悉了。而且在這十多年當中,王孝傑也系統地學習了一些兵法知識,成了一名合格的統帥。另外,這一次的唐軍內部,也不像之前那樣,充滿了各種爾虞我詐。唐軍內部目標極為一致,就是想要收復西域,痛擊吐蕃。
反觀吐蕃方面,因為西域距離吐蕃的統治核心較遠,吐蕃的影響力有限。而且此時的吐蕃,內部更加敏感,赤都松贊和論欽陵之間,矛盾越發凸顯。內部矛盾重重的吐蕃,想要擊敗唐軍,自然更加困難。
所以,當王孝傑率軍進入西域之後,很快便連戰連勝,多次擊敗吐蕃。短短几個月後,便收復了安西四鎮。並且在龜茲地區,再次設定安西都護府,重新保證了唐朝對西域的控制。
這次成功,雖然有些水分,但貢獻顯然是極大的。收復安西四鎮後,王孝傑很快被升任為左衛大將軍,越發被武則天倚重。
一年之後,公元693年,西域這邊的西突厥再次反叛,與吐蕃聯合,一起進攻唐朝。西突厥和吐蕃的這次聯合,雖然給唐朝造成了一些麻煩,但總得來說,還是在可控範圍之內。一方面,西突厥是剛剛反叛,自身力量有限。另一方面,吐蕃這邊內部矛盾重重,也抽不出多少力量和西突厥聯合。
所以,此後的一年時間裡,王孝傑先後率領唐軍,與吐蕃西突厥聯軍,在冷泉、大嶺谷等地戰鬥。最終,王孝傑在青海湖畔,徹底擊敗了聯軍!
十六年前,王孝傑在青海湖畔,被吐蕃打敗後俘虜;十六年後,王孝傑還是在青海湖畔,反過來擊敗了吐蕃聯軍。
這一戰之後,王孝傑終於洗刷了自己的恥辱。而他的個人仕途,也達到了頂點。不久之後,王孝傑被拜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正式躋身宰相團體。
但是,在達到個人頂點之後,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王孝傑卻像是用光了所有的運氣一樣,逐漸開始走了下坡路。
擊敗吐蕃聯軍後不久,王孝傑就被調去了北方草原,去解決北方叛亂的後突厥。但有意思的是,這次出征北方草原,王孝傑卻並非真正的唐軍統帥。
真正的唐軍統帥,是薛懷義。
提到薛懷義這個明白,很多熟悉唐朝歷史的朋友,可能會下意識地會心一笑。這不是武則天的男寵嗎?怎麼跑到北方草原上去領兵了?
沒錯,這個薛懷義,正是武則天的男寵。當年本是洛陽城內一個賣野藥的小販,後來機緣巧合之下,成了武則天的男寵。為了方便入宮,武則天還特意讓他出家做了和尚,後來更是在朝中步步高昇,逐漸在朝堂上擁有了很大的權勢。
這樣一個男寵,為啥會被武則天派到北方來,統領軍隊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其實更加的複雜。簡單來說,武則天登基之後,對身邊的人一直十分提防,生怕別人背叛她。如此一來,像這種手握重兵的位置,武則天自然是要慎之又慎。當時武則天能夠完全信任的人,極少極少,薛懷義勉強能算是一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武則天才不得不把薛懷義派上戰場,希望薛懷義能夠真正幫她解決一些問題。
在這次出征數年之前,薛懷義其實已經率領大軍出征過一起。那次出征,唐軍雖然聲勢浩大,但其實連後突厥的影子都沒看見。而在這之後,這哥們還很不要臉的在呼和浩特附近,勒石留念,表彰自己的功績。
至於這次出征,則更是匪夷所思。為了保證薛懷義不會戰敗,武則天幾乎抽調了唐朝內部所有的名將,最後集合了兩位宰相,十八位將軍,來給薛懷義當副手。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薛懷義自己不瞎指揮,唐軍想輸都難。
而這次大軍出征之後,後突厥同樣沒敢前來進行決戰。稍微接觸了一下,後突厥的主力馬上撤回草原,根本沒給唐軍決戰的機會。
面對這樣的戰局,王孝傑估計是很無語的。
這打得叫什麼仗啊?讓一個啥都不懂的男寵來領兵?有這麼玩的嗎?
不過,不管唐朝高層有著怎樣的算計,王孝傑作為一個將軍,還是要盡力去解決問題的。在薛懷義率大軍返回之後,王孝傑被任命為朔方道行軍總管,繼續負責對付後突厥。此後,王孝傑率軍深入草原,一戰痛擊後突厥主力,最後終於迫使後突厥再次投降了唐朝,算是暫時解決了問題。
這一戰,也算是王孝傑一生的巔峰之戰了。
在這一戰之後不久,西邊又不安生了。吐蕃那邊,又開始率軍染指西域。所以很快,王孝傑就被調去了西邊救火。
但這一次,王孝傑就沒有上次那麼好的運氣了。
這一次,吐蕃這邊派出的,是大將論欽陵,以及他的弟弟論贊婆。
客觀來說,吐蕃大將論欽陵,和王孝傑相比的話,雙方的指揮能力應該差不多。都是一流戰將,但又都沒達到韓信、李靖這種戰神級人物的水平。所以雙方的整體水平,其實相差不多。但問題是,如果是在高原作戰的話,吐蕃這邊就有了先天優勢。在雙方將領指揮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這個優勢,就顯得太過巨大了。
在開戰之前,論欽陵首先向唐朝提出,雙方一起瓜分安西四鎮,平分西域。對於這個要求,唐朝自然不可能答應。所以接下來,論欽陵率大軍出征。而且這一次,論欽陵為了繼續提高自己的威望,解決此時吐蕃內部的鬥爭問題,幾乎是發動了自己能動用的所有力量,只求一戰擊敗唐軍。
而唐軍這邊,王孝傑的指揮水平,雖然和論欽陵差不多。但因為高原作戰存在巨大劣勢,這場仗的結果,自然也就顯而易見了。
最終,雙方在甘肅臨洮界內的素羅汗山遭遇。一場大戰之後,唐軍被吐蕃直接擊潰,王孝傑大敗而回。
這一戰之後,王孝傑被直接一擼到底,削職免官。
然而到了這時,王孝傑的壞運氣,依然沒有結束。僅僅不到一年之後,唐朝東北方向的契丹族,又開始叛亂。王孝傑被緊急起復,任命為清邊道行軍總管,前去對付契丹。
但是這一次,王孝傑卻又重蹈了二十年前的悲劇。
契丹地處北方,不管是戰場的地理地形,還是敵人的作戰風格,都和吐蕃截然不同。王孝傑可以憑著對吐蕃的瞭解,和吐蕃大將打到平手。但換了新戰場和新敵人之後,王孝傑卻很難及時轉變過來。
此後,王孝傑率領唐軍,在今天河北唐山的東硤石谷,與契丹主力遭遇。開戰之後,王孝傑猛打猛衝,帶領一部分主力進行突擊。結果後面的唐軍,因為失去主帥控制,重蹈當年青海之戰的局面,止步不前,根本不敢去增援王孝傑。
最終,王孝傑孤軍深入,身陷重圍。臨死之前,王孝傑不肯再受俘虜的恥辱,選擇了墜崖而亡的結局。
就這樣,一代唐朝名將,徹底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故事講到這裡,王孝傑的故事其實就已經講完了。不過為了保證故事的完整性,我們還是多說兩句,說說後來吐蕃和契丹的情況。
吐蕃這邊,論欽陵雖然打了勝仗,但卻進一步被赤都松贊忌憚。後來,唐朝乾脆使了一個反間計,導致吐蕃內訌,赤都松贊以狩獵為名,帶領軍隊進入論欽陵的封地,幹掉了論欽陵。此後,吐蕃因為缺乏良將,再難戰勝唐朝,但自保有餘。所以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裡,吐蕃和唐朝暫時修復了關係,又進入了一段蜜月期。
至於契丹這邊,後來唐朝開始繼續發力,說服後突厥從背後出手。最後,契丹的這場叛亂,也被唐朝平定了。
總之,王孝傑雖然沒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後來的唐朝,還是解決了問題。若是王孝傑泉下有知的話,估計也能瞑目了。
縱觀王孝傑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王孝傑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將才,但卻絕對算不上是頂尖帥才。這樣的將軍,讓他統領一萬人以下的軍隊,奮力拼殺,沒有問題。但要讓他指揮十幾萬的大兵團作戰,確實力有未逮。
但那又有什麼辦法呢?
當時的唐朝,已經很難再找出比王孝傑更能打得猛人了。派王孝傑上場,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武則天之前殺得沒那麼狠,留下一些統帥型人物。後來武周時期唐朝的邊境,估計也就沒那麼多戰爭了。
武周時期的邊境戰爭,說到底,其實都是武周統治者自己搞出來的。而王孝傑,只能算是在特定情況下,被種種巧合硬推到歷史舞臺中央的角色。
王孝傑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仕途升遷這種事情,有時候真不是光靠能力,運氣也是很重要的。但因為運氣好而升官,最後地位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或許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