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1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同時正式開館,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
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
1959年9月19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成為獻禮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的“十大建築”之一。
紀錄片:現在這裡還是平房土屋,明天這裡將是高樓大廈。這個宏偉的建設計劃符合了廣大人民的願望,天安門廣場兩側的居民紛紛遷移。
從中央決定,到設計建成,不到一年的時間,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築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分列左右,遙相呼應。就在兩館施工的同時,中國革命博物館的“中國革命史陳列”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也在緊張籌備。
△1969年至1983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併,合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原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組長王宏鈞:實際上,是從10月開始到第二年的8月就開始陳列布置,在這一年時間就是研究陳列大綱。這個大綱的研究,據我所知的有十來次的修改,最後由鄧拓歸納大家的意見,就擬定了幾條組織陳列的基本原則,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
如何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立人民共和國的輝煌業績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統合起來,是時代的政治和文化訴求。中央發出通知,向全國徵集文物,開啟了1959年的文物大遷徙。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陳瑞德回憶說:當時是全國一盤棋嘛,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地方對支援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積極性很高。不僅僅是在地方庫房裡頭的,有的是正在地方博物館展出的文物,知道中國通史陳列需要這些文物,他們都是直接從展廳裡面撤下來,直接就運到北京了。
與此同時,為了尋找革命文物,以實物見證的方式來呈現新中國的革命史,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的工作人員分赴延安、太行山等革命老區,循著前輩革命者的足跡,在散落的革命遺址中,甄選出最有價值的革命文物。
原中國革命博物館文物徵集員沈慶林:革命文物有這樣的特點,它總是和一定的人物、一定的事件聯絡在一起,(用)實物來佐證這樣一個歷史事件的存在,歷史的見證,這個很重要。
△革命文物——毛澤東為劉胡蘭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1961年7月1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同時正式開放,從此成為我國曆史文化的最高殿堂。2003年,兩館合併,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編輯 陳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