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上幼兒園以後,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他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了,會堅持自己的要求了。再也不是嬰兒時期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的“乖寶寶”了。
雖然這一點確實是我和他爸刻意培養、喜聞樂見的結果,但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娃的堅持己見不合作,也著實讓我有些頭疼。
在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熱鬧的名場面:
寶貝,這麼晚了,不能再吃東西了!
不,我就要吃!
不能吃了,不然肚子不舒服!
不要,不給我吃東西就不是好媽媽!
告訴你不能吃了!
不要!我的胃說它餓了!
不可以!你忘記上次哇哇吐的事情了嗎?
哇哇哇哇哇
哭也沒有用!
哇哇哇哇哇
不要哭了!
......
於是我吼得腦門疼~孩子吼得嗓門疼~
我們娘倆隔三差五地會就“該不該按時起床、起床後該不該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飯前要不要少吃一點水果、晚間能不能吃點心”等日常飲食作息問題進行拉鋸式討論,對話沒完沒了,嗓門越來越大,最後不是我屈服,就是他屈服。
相似的境況總是反覆出現,實在太吵了,又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這逼得我開始檢討反思,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仔細一想,拍案而起!失策了!每次在這樣的引導過程中,我都被娃帶到溝裡了,完全失去了方向主導權。
怎麼說呢?就是娃娃主導了整個對話節奏和走向,而我忙著跟在他的話後面進行辯護性解釋說明。
比如在“睡前不能吃東西”這個規則上,我跟在他的反應後面,一遍遍解釋為什麼不能吃:肚子會不舒服、會吐的……
從談判技巧上而言,這就佔了下風。育兒當然不是談判,但在3歲以後給娃做規矩這點上,家長隨事而教,需要一點威嚴,也不妨可以借鑑一些談判技巧,比如說“沉默”。
於是,我開始修煉起沉默的力量。原則性問題上,多說無益,發揮沉默力,以靜制動。
邊修煉邊實踐,最近小試過幾次“沉默力”,發覺真的有“不言而喻”的效果。
舉個例子:
每天早晨,我們的起床時間是7:00-7:15。但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娃娃總想賴會兒床。
我以前的做法是:
從7點鐘鬧鐘響起,開始叫娃起床,然後滿足他的多睡一分鐘願望,再滿足他的多睡2分鐘願望,3分鐘、5分鐘!然後開始把他從被窩裡撈出來,催促著穿衣服、穿褲子、穿襪子。不時地互相吼幾聲,告訴他要來不及了,動作快點。
拖拖拉拉走出臥室,每次都差不多到7:30。整個晨起過程太累人,還傷感情。
現在我是這麼做的:
鬧鐘響起,我開始叫娃起床,滿足他多睡一分鐘的願望。
把“小愛同學”叫醒,開始放“拔蘿蔔”兒歌。
然後我自己上洗手間,穿戴好後出臥室。
出臥室前,我會把娃的衣服褲子襪子放到床邊,再叫醒娃,告訴他應該起床了,如果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
如果他想遲到,我就和幼兒園朱老師(他們班主任)請假,說你因為遲到不去上學了。
然後我就不多說,自己去忙自己的。
第一次, 他拖拖拉拉自己起來了,有點晚,哭哭啼啼地拎著條外褲跑到廳裡,讓我穿。我幫他穿上了。
第二次, 他齊齊整整地自己穿戴好出了臥室,有點不情願。
現在,差不多可以自主搞定,吃好早飯,在7:45出門上學。
不吼不叫,和平真好,I Love Peace!
總結起來,沉默力的運用需要注意幾點:
1. 在原則性問題上,要先進行規矩/規則的宣導,明確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麼;
2. 在明確告知的前提之下,不必多和孩子討價還價;
3. 告訴他你的立場,不要和孩子爭論;
4. 不斷練習。
這只是我在早晨起床這一件事情上嚐到的一點“沉默力”的甜果子。接下來希望能不斷練習,將這個沉默的力量運用到其他規矩的養成上。
曾在悟空問答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學會說話只要幾年,學會沉默卻要幾十年,你怎麼看?
學會沉默不難,但是學好沉默確實是一個需要不斷刻意練習的精進過程。因為它是一項綜合技能,關乎情商、關乎心理、關乎素養、關於教育……。
摸著石頭養娃,我要繼續修煉!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交流養娃路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