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提出“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是指: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再優秀的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父母的精神施虐式教育之下,很難真正身心健康地長大,更別提收穫快樂、想要的人生了。
下面,新概念心理諮詢中心就和大家來聊一聊“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精神‘虐待’”。
1.父母可能是我們生活中那個最善於精神施虐,卻不自知的人
說起虐待,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身體上的虐待,而常常會忽視了另一種更隱蔽的虐待——心理虐待。
在心理學中,心理虐待是指施虐一方使用長期的精神暴力、言語暴力、情緒暴力,透過羞辱、無視、孤立、冷戰、貶低、咒罵、威脅、汙衊、中傷等方式,對受虐一方的精神和心靈造成嚴重傷害的一種行為。
在知乎上,就有不少網友談起自己童年時候的痛苦記憶,而這些記憶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自己的父母:
“經常被自己媽媽打擊,長得這麼醜,一點不遺傳我。”
“無論考試考得多好,進步了多少,爸爸從不誇獎,反而說你有什麼好驕傲的。”
“父母總是用‘你真沒用’、‘你真笨’ 、‘你做什麼都做不好’等類似的話語否定我。”
當你和父母提出他們對你不好的舉動想透過溝通去改善時,父母不但不溝通,反而會說“你怎麼還和我們記仇?”
……
這樣的語言,每一句都像紮在孩子心裡的刺,看起來皮肉無恙,卻會在某個陰雨天隱隱作痛。
作為父母,可能並沒有真正地意識到這些言語上的打擊和中傷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多嚴重的陰影。
然而,那些心理虐待帶來的傷害,雖然不像拳打腳踢那樣留下身體上的傷疤,但足以令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傷痕累累。
那種精神摧殘,是毀滅性的——它可以讓一個原本身心健康的人厭惡自己、厭棄世界乃至對人生絕望,卻還不自知。它會讓你的情緒全面崩潰,讓外人看起來並覺得你才是“有病”的那一個。
2.任何方式的愛都不能成為父母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的理由
在熱播劇《小歡喜》裡,宋倩為了陪女兒參加高考,不惜辭去了重點高中金牌物理老師的職位,360度全方位盯著女兒高考。瘋狂的宋倩強迫英子在高考誓師大會的心願氣球寫下“考上清華北大”、“高考要到700分以上”;禁止女兒吃一切她認為是垃圾食品的食物,每天各種營養餐,養生藥膳。這種全方位的母愛,讓英子感到崩潰。最後連報考哪一所大學,都只能是由媽媽決定。
這讓人窒息的管控就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英子最終患上了抑鬱症——“我不是非要去上什麼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面對撕心裂肺的母女,大家看著是不是特別揪心,媽媽為女兒付出一切,卻換來了這樣的結局。其實,換成任何一個乖巧的孩子,都不可能在這樣的壓力下安然無恙。
那些長期被父母的“為你好”的精神虐待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和性格方面的負面改變。
父母對孩子的打擊、威脅、懲罰,無非就是想把孩子變成一個“聽話”的玩偶,千依百順。但沒有父母會考慮這些對孩子洗腦式的言論,對孩子造成的精神侵害。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思。
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判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長大成人後,這種批判態度還是會保留在心裡,久久無法解脫。
3.親子關係中,精神虐待是一把雙刃劍,施暴者與受虐者無一倖免
之前,某綜藝中的一期裡,一個初三的女孩上臺控訴爸爸太愛她了,每次出去玩都能“遭遇”爸爸非常熱情的“關懷”:“出去玩有沒有男生一起?”、“跟男生說了幾句話?”、“你跟男生聊了幾句,你是不是喜歡他?”……爸爸不喜歡女兒在學習階段跟男同學過於親密,但爸爸無微不至的精神掌控,已經讓她漸漸地喪失了與異性正常相處的能力。小時候的她喜歡跳舞,但爸爸覺得表演的服裝太暴露,所以她就被迫放棄了。
這樣的全方位的關心,貫穿了這個女孩的整個童年。爸爸很愛她,但也正是因為爸爸的寵愛讓女孩害怕與男生接觸,不敢穿漂亮衣服,漸漸變得自卑。
在很多家長看來,爸爸對女兒的關心是理直氣壯的,所以作為隱性施虐者的父親,他的行為又偽裝得如此之好,以至於受害者黃薇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視,直到她自己都意識到,爸爸的這些關愛已經嚴重到影響了她的日常交友、學習、生活。
爸爸呢,因為過度緊張女兒,常常擔心孩子是不是做錯事情,有沒有接觸到男同學,有沒有早戀,這一層層壓力下,爸爸也不會是那個倖免者。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人在成年後發現自己的性格缺陷,反向追蹤才發現,原生家庭給予的傷害被隱藏在內心的深處——父母們被冠冕堂皇的理由保護著,而受傷的孩子們只能自己面對傷害遺留下來的陰影。
精神虐待,是一場“雙輸”的戰爭,從來都沒有贏家。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曾提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父母在培養一個孩子的前提是:這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就如同紀伯倫在《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一詩中寫道: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愛,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4.施暴者需要停止施暴,受虐者需要救贖
別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磨滅的傷害。如果你也曾是心理虐待的受虐者,請先認清自己,別把這樣的傷害帶到下一代。
什麼樣的人才容易成為心理虐待的施暴者呢?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他們容易過高地評價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時,他們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徵。他們渴求別人持續的關注和讚美,因此,一旦別人比他優秀或批評他,他便會感到被羞辱和傷害。因此,這種人很喜歡透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
偏執型人格障礙者。他們往往極度敏感,嫉妒心極強,對別人的優秀會感到焦慮緊張;非常記仇,對於別人的批評必須給予更強烈的反擊;固執,難以被說服;雙重標準,對自己很寬容,但對別人要求很高;自以為是,喜歡指責別人,自己永遠是對的;多疑,會將別人的無心之舉理解為敵意等。
控制慾極強的人。他們需要掌握親密關係中的一切資訊,非常善於發現對方的缺點,透過道德譴責來降低對方的自尊,讓對方臣服於他的權威,透過限制社交、經濟控制讓對方與世隔絕,只能以他為生活中心。
具有辯論傾向的人。他們非常擅長質疑別人,擅長從每一句話中尋找瑕疵來挑刺,但他們抬槓的最終目的並非為了解決問題或達成共識,而僅僅是為了頭腦和口舌的交鋒,以及享受贏得爭吵帶來的快感。
這幾種人往往擁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徵,如情緒極端、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缺乏共情能力、高度自我中心、極端利己主義、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