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前我對這句話還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直到今天我從山頂俯視我們整個村子,才發現經過十多年的不間斷種植果樹,我們村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山腳下的田間地頭,一棵棵高大的橙子樹,如巨人一般整整齊齊的排列著,坡度稍徒的地方都種上了枇杷樹,這些樹都是十多年樹齡的老樹,枝葉繁茂如華蓋,像這樣的一棵樹,每年能產生200至300元的經濟效益,一畝地20棵,就是6000塊,比種糧食划得來!
記得小時候這些山坡地都是種過小麥、土豆、紅苕的,但產量很低,只能解決村民的溫飽,許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年輕的壯勞力都出門了,留守的老人又幹不了農活,所以,山上的土地都拋荒了!
人退草進,短短几年時間,原來的耕地都被雜草灌木所佔據,人都進去不了!
改變從2000年開始,當時村裡選出新的支部書記,面對村民出門打工,田地沒人耕種,拋荒嚴重的情況,村支書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制定了以果樹興村的發展戰略,並帶頭將自己的責任田和山坡地開出來,全部種上了紐橙和枇杷。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見村支書都把田裡種上果樹了,也一家家的行動起來,將自已家的責任田改成種橙子樹。
時間如白駒過隙,十多年過去了,原來一下大雨,就洪水滔天夾雜大量泥沙直奔長江的場景再也沒有了!因為一般下點雨,還不夠山上樹木喝的。即便是夏天下暴雨,河溝裡的水也是比較清的,因為山上樹多了,土壤能含住水了,就不會隨波逐流了!
2014年11月,中央電視臺《鄉愁》欄目組到我們村來錄了一期展現我村新面貌的節目,一經播出,反響強烈,以至於那年我村的橙子僅用了一個月就銷售一空,比平時快了兩個多月。
現在我們村是全國百佳文明村,光水果產業這一項人均就能增收2萬多元。可當年帶領我村制定產業轉型,率先種果樹的老支書,因積勞成疾,2008年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的臨終遺言就是要我們一定將果樹種上頂……
今天,我站在山頂,望著山下翠綠的果園,不由感慨萬千,要是老支書還在,幸許我們村的變化更巨大…#煙火鄉村活豐年#